APP下载

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困难的输尿管中上段结石

2011-08-15田生平许汉标杨伟忠杨海超晏继银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1年8期
关键词:肾周石术泌尿外科

田生平 许汉标 杨伟忠 杨海超 晏继银

(广东省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惠州 516002)

目前治疗输尿管结石首选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ESWL)、输尿管镜碎石术(ureteroscopic lithotripsy,URSL)、经皮肾镜碎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等方法,但对于少数结石较大、较硬、输尿管扭曲等上述方法失败的输尿管中上段结石,仍需要行开放手术。腹腔镜技术以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已基本取代了开放手术[1]。我院2006年6月~2010年6月对51例困难的输尿管中上段结石行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1例,男29例,女22例。年龄28~69岁,平均41.2岁。3例体检发现,无临床症状,余均有腰部疼痛或肾绞痛病史。病程6个月~12年。均经B超、KUB平片、IVU或逆行造影、CT等检查确诊,输尿管中段结石6例,上段45例;左侧23例,右侧28例;结石长径15~30 mm;患侧均伴有肾盂积水,轻度10例,中度35例,重度6例。术前26例有ESWL史,7例有输尿管镜碎石史,结石未排出。

病例选择标准:ESWL、输尿管镜碎石失败,输尿管扭曲,患肾积水重、结石发生时间长有粘连或伴有息肉的输尿管中上段嵌顿性结石。

排除标准:KUB提示结石较多、直径<5 mm,或有明显粉碎迹象,由于息肉包裹无法排出者;有腹部及腹膜后手术史;腹水、腹膜炎、全身出血性疾患;过于肥胖者。

1.2 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X线检查为结石定位,留置尿管,气管插管全麻。健侧卧位,三孔法操作。于腋中线髂嵴上2横指处横行切开皮肤约2 cm,用中弯血管钳钝性分离腹壁各层肌肉,钳尖刺破腰背筋膜进入腹膜后间隙,术者右手手指经切口进入腹膜后腔向腹侧推开腹膜,钝性分离并扩大腹膜后腔隙(手指扩张法),手指引导下分别于腋前线肋弓下、腋后线12肋缘下置入10 mm trocar(术者右手位置)、5 mm trocar,腋中线切口置入10 mm trocar,分别置入相应操作器械。在腹腔镜监视下调整trocar深浅,充气后建立12~15 mm Hg(1 mm Hg=0.133 kPa)压力腹膜后气腔。检查无漏气,无血管及脏器损伤后,以腰大肌、肾脏下极及后腹壁腹膜交界线作为标志,打开肾周筋膜,见到肾周脂肪,分离肾周脂肪囊,显露肾下极,在肾下极内侧、腰大肌前方即为输尿管的位置。继续沿肾周脂肪与腰方肌、腰大肌间的疏松结缔组织间隙(腰肌前间隙)向内侧游离,在腰大肌侧缘找到并游离输尿管。可见输尿管结石所在部位膨隆,分离钳触碰时有硬物感,用无创抓钳钳住结石上方输尿管,在结石中上方表面用电钩切开输尿管壁10~15 mm,钳出结石,如较大,可先置入拾物袋,待手术结束时,拔出腋中线trocar,并经此开放切口取出结石。切除结石下方炎性肉芽增生组织并送病理检查。将一F7双J管在泌尿系平片前对比,经结石所在水平的侧孔向远、近端各置入一条支撑塑料导丝(尿管内芯),将双J管上下端撑直,经输尿管切口分别向输尿管远近端放入,放好后拔除双J管导丝。输尿管切口用5-0可吸收线全层缝合2~3针,缝合时管壁处注意边距,以避免术后形成输尿管狭窄。术后均经穿刺孔留置腹膜后引流管1根。

2 结果

51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55~200 min,平均90 min,出血量 10 ~100 ml,平均 30 ml。术后24~48 h拔除导尿管,无漏尿发生,3~5 d拔除腹膜后引流管。术后住院3~9 d,平均6 d。术后复查泌尿系平片及B超均无结石残留。2周后在膀胱镜下拔出双J管。随访6~12个月,腰痛等症状完全缓解,B超提示39例肾积水消失,12例稳定在中度积水水平,无输尿管狭窄和结石复发。

3 讨论

自1994年Gaur等报道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以来,因其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等优点已经成为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有效方法。但输尿管结石首选ESWL、URSL或 PCNL等方法,目前大部分学者[1,2]认为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我们认为手术适应证包括:①结石较大、质硬、局部停留时间过长(超过2个月)、有炎性息肉包裹不适合行ESWL及URSL和PCNL者;②ESWL效果不佳及URSL失败者;③伴有输尿管上段狭窄和畸形的结石。对于结石较大、质硬、局部停留时间过长、有炎性息肉包裹的输尿管结石,EWSL往往效果不佳,如果伴有输尿管迂曲或结石下方输尿管炎症狭窄将导致入镜困难。对于输尿管上段结石,由于容易发生结石返肾而致URSL手术失败率仍较高[3]。对于肾积水不多,肾位置偏高,肾盂输尿管交界部扭曲、成角,且结石位于第3腰椎以下的输尿管上段嵌顿结石,行PCNL往往难以到达结石部位。本组51例病史均在6个月以上,26例术前有ESWL史,7例有URSL史。如果术前已行ESWL治疗,X线片提示结石较多、直径<5 mm,或有明显粉碎迹象,由于息肉包裹无法排出的患者,可能无法完全取净碎石[2],我们认为不适宜行腹腔镜取石;另外,有开放手术史、肥胖、全身出血性疾患等也不宜采用。

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有经腹腔和经腹膜后两种途径,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经腹腔途径具有视野及操作空间大等优点,但术中尿液、脓液等易污染腹腔而对肠道等腹腔脏器影响较大;经腹膜后途径[1]不进入腹腔,此种入路泌尿外科医师较熟悉,比经腹腔更直接,更符合泌尿外科的手术原则,且不需切开腹膜,不受腹腔内脏器干扰,暴露简便,受限制少,能最大限度避免腹腔内并发症的发生,但也存在手术空间及视野相对狭小,操作稍复杂等缺点,早期开展时难度较大,但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操作经验的积累,以上困难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术中寻找输尿管及结石是手术关键,一般根据陆曙炎等[4]提出的“一肌二线三带”的方法,识别解剖学标志。我们认为进入后腹腔,以腰大肌、肾脏下极及后腹壁腹膜交界线作为标志,打开Gerota筋膜,分离肾周脂肪囊,显露肾下极,肾下极内侧、腰大肌前方即为输尿管的位置。可以用分离钳触压解剖上输尿管结石部位,大多有硬物感,分离此处可以找到输尿管和结石。在输尿管分离过程中动作要轻柔,术中找到结石后,为防止结石上移返回肾盂,应先控制其上方输尿管,然后继续游离并暴露结石,在结石中上方切开输尿管,取出结石。本组51例经上述方法均成功取出结石,疗效满意,且未出现大血管、腹膜、胸膜损伤,无严重的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等并发症。目前对术后是否留置双 J管仍有争议[5,6],放置双 J 管的方法也各异,但多数学者[6,7]都认为术后留置双J管,间断缝合输尿管切口,可以保持输尿管通畅,减少输尿管漏,促进切口早期愈合,同时缩短双J管留置时间,减少手术部位输尿管狭窄等并发症。本组51例均输尿管内留置F7双J管并缝合输尿管切口,术后无漏尿出现,术后3~5 d拔除后腹膜腔引流管,2周后在膀胱镜下拔出双J管。因此我们认为,只要掌握了腹腔镜操作技巧,输尿管内留置双J管及缝合切口是切实可行的,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也是必要的。

本组资料表明,对ESWL、URSL、PCNL等方法治疗效果欠佳或失败的难治性输尿管中上段结石,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

1 杨江根,方烈奎,尹朝辉,等.经腹与经腹膜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比较.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6,6(11):883-885.

2 陈兴屹,温晓飞,仇广明,等.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三种微创术式的疗效比较.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10,4(1):23-26.

3 杨中青,陈合群,祖雄兵,等.钬激光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9 7例报告.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7,22(10):787 -788.

4 陆曙炎,陈建国,张焕兴,等.后腹腔镜手术治疗泌尿系疾病(附23 例报告).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7,18(2):110 -112.

5 徐红方,童雪芳,陆红全,等.腹腔镜下中上段输尿管切开取石术.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7,22(8):616 -617.

6 LeeWC,Hsieh HH.Retroperitoneoscopic ureterolithotomy for impacted ureteral stone.Int Urol,2001,8:391.

7 杨晓华,张红东,雷相明,等.后腹腔镜输尿管上段切开取石术25例报告.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0,10(4):315-316.

猜你喜欢

肾周石术泌尿外科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稿约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稿约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稿约
代谢综合征对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梅奥粘连概率评分的影响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术后迟发性出血的诊治体会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简介
超声诊断急性胰腺炎累及肾周间隙积液的临床价值
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患者的手术室护理干预价值探讨
无管化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在肾和输尿管上段结石治疗中的应用
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