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桑绵粉蚧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及其防治

2011-08-15吴定发李迎红杨奇志余冬林熊况忠肖铁光

作物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扶桑若虫

吴定发,李迎红,杨奇志,余冬林,熊况忠,曹 婧,肖铁光

(1长沙县农业局,湖南长沙 410110;2长沙县双江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湖南长沙;3湖南农业大学 ,长沙 410128)

扶桑绵粉蚧 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英文名 Solenopsis mealybug,属半翅目属 (Hemiptera)、蚧总科 (Coccoidea)、粉蚧科 (Pseudococcidae)、 绵粉蚧亚科 (Phenacoccinae)、绵粉蚧属 (Phenacoccus)[1,2]。扶桑绵粉蚧是一种外来入侵害虫,具有繁殖能力强,扩散迅速,危害严重的特点。 2009年 2月 3日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的第 147号公告中将此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为第436种检疫性有害生物[3]。

1 形态特征

1.1 雌成虫

背 面观:活体卵圆形,长 2.5~ 5.0 mm,宽 1.60~1.95 mm,浅黄色,扁平。表皮柔软;体背被有白色薄蜡粉,在体节分节处蜡粉少或无,显出皮层的颜色,呈暗绿色 ,近黑色[1,5,7,8]。

腹面观:腹面蜡粉很薄,周缘通常有放射状蜡突,腹部末端4~ 5对蜡突较长,其他均短粗。有腹脐,呈横椭圆形或盘形,前缘通常宽于后缘,150μ m宽,位于腹部第 3节和第 4节之间,呈黑色[1,7,8]。

头部:触角 9节,基节粗,他节较细。单眼发达,突出,位于触角后体缘。口器发达,下唇 175μ m长,为唇基盾长的 0.9倍[1,7]。

胸腹部:除去蜡粉后,在胸部可见 0~ 2对,腹部可见 3对裸露的黑斑,在背部形成两条黑纵线。足红色,足通常发达,可以爬行,转节每侧有 2个感觉孔;腿节和胫节上有许多粗刺;爪下有一不明显小齿,爪冠毛粗,端部膨大且长于爪;跗冠毛不显;后足胫节后面有透明孔,在腿节端部亦有少量透明孔。后足转节和腿节长约 420μ m,胫节和跗节长约 450μ m,爪 33μ m长,胫节长为跗节长的3倍。体背具背孔2对,正常发达,背孔孔唇内缘稍硬化,有小锥刺和三格腺。常有螺旋形三格腺 25~ 30个。多格腺仅分布于腹面,在第 4~ 9腹节腹面中区(少数个体在第 5腹节有 1~ 2枚),在第 7腹节从节前缘至后缘都有,亦有分布在腹部腹面亚缘区。缺五格腺。尾部中央具1对较短的蜡丝(远不及体长的一半 )[1,5~8]。

1.2 雄成虫

虫体微小,细长,红褐色,长约 1.4~ 1.5 mm;触角10节,长度约为体长的 2/3;足细长、发达;腹部末端具有 2对白色长蜡丝;前翅正常发达,平衡顶端有 1根钩状毛[1]。

2 寄主与分布

2.1 寄主植物

扶桑绵粉蚧食性广泛。据文献记载,受其危害的植物至少有 18科,如葫芦科 (Cucurbitaceae)、豆科(Leguminosae sp.)、 茄 科 (Solanaceae)、 大 戟 科(Euphorbiaceae)、 锦 葵 科 (Malvaceae)、 菊 科(Asteraceae)等 ,包括:苍耳 (Xanthium sibiricum)、大戟 (Euphorbia pekinensis)、 羽 扇 豆 (Lupinus polyphyllus)、蜀葵 (Althaea rosea)、豚草 (Ambrosia artemisii folia L.)、碱 蓬 (Herba Suaedae Glaucae Suaeda glauc)、蓍草 (Achillea sibirca)、黄花稔 (Sida acuta Burm.F)、酸浆 (Physalis alkekengi)等 100多种植物,其中还包括多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如棉花(Gossypium spp)、陆地棉 (Gossypium hirsutum L.)、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南瓜(Cucurbita moschata(Duch.ex Lam.))、 西 红 柿 (Solanum l ycopersicum)、番木瓜 (Carica papaya)、人 参果(Solanum muricatum)、一点红 (Emilia sonchif olia(Linn.)DC.)、大花咸丰草 (Bidens pilosa L.var.minor(Blume)Sherff)、马缨丹 (Lantana camara Linn.)、巴豆 (Croton tiglium L.)、马利筋 (Asclepias curassavica L.)等。此外,该虫对某些观赏园艺植物如:芙蓉花 (Hibiscus mutabilis)等也有严重危害[2,7,8,10~12]。以上这些寄主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

2.2 分布现状

自 2008年在广东省局部地区发现检疫性有害生物——扶桑绵粉蚧后,各地植检人员迅速展开调查。直至目前,在广东省的珠海、深圳、东莞、汕头、佛山、韶关、梅州、中山、清远、肇庆、江门等地区;福建省的福州、莆田、泉州、厦门、三明、漳州地区;海南省的海口、三亚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钦州、崇左、来宾、玉林地区;湖南省的长沙、岳阳、湘潭地区;浙江省的杭州、金华地区;江西省的赣州、九江地区;四川省的攀枝花地区;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丽江、文山、楚雄地区等地都发现了该检疫性害虫[13]。

3 危害症状

扶桑绵粉蚧主要危害棉花和其他寄主植物的幼嫩部位,包括嫩枝、叶片、花芽和叶柄,若大量出现,也会寄生在老枝和植物主干上。雌成虫和若虫以吸食植物叶片、枝条、嫩茎、根、果实等的汁液而危害寄主,严重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受害植株长势衰弱,生长缓慢或停止,失水干枯;被害果实常结实少、变小、畸形;被害花蕾、花、幼铃易脱落;分泌的蜜露诱发的霉污病,降低了叶片的光合作用,刺食植株汁液会造成整个植株扭曲变形[1,4,7]。

4 传播方式

扶桑绵粉蚧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四种:机械传播、自然环境促成的传播、人为传播、主动传播。①机械传播。由于扶桑绵粉蚧能分泌大量白色蜡质,易粘附于各种农业器械、设备、工具、覆盖物等媒介上,从而传播、扩散到其他健康植株上[7,8]。②自然环境促成传播。该虫虫体很小,在很多情况下,低龄若虫可随风、雨、水流以及各种动物的活动传播与扩散。如:蚂蚁等蚧虫的共生者常会将若虫从染虫的植株搬运到健康植株上[7]。③人为传播。人为传播又分为两种方式:一是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如灌溉[7],会使该虫在田间的危害范围不断扩大;二是科学研究需要将扶桑绵粉蚧从一地运往另一地,然而在运输过程中,由于疏于防范或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导致该虫在途中扩散。④主动传播。扶桑绵粉蚧的若虫和雌成虫可通过爬动在田间传播,并不断扩大其危害范围,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此外,雌成虫可以进行孤雌生殖,在新的寄主上不需要雄虫的存在也能大量产卵,孵化出新的若虫,进行新一轮的生殖和传播。特殊的繁殖方式和极强的繁殖能力大大加强了该虫传播和扩散的可能性。

5 潜在风险

虽然目前扶桑绵粉蚧还没有在中国大面积爆发,只在南方局部地区有所出现,但由于其危害性大,寄主种类众多,且主要寄主——棉花是我国的战略性经济作物之一,在我国有着巨大的潜在风险。根据该粉蚧在美国的发生情况(最北发生地密歇根州的纬度为北纬41°41′~ 47°30′),可推测其也适合生存在我国的棉花主产区,对长江中下游棉区和黄河中下游棉区危险性最大。另外,华北棉区和新疆棉区的绝大部分也处于北纬 47°以南,气候等环境条件也适宜扶桑绵粉蚧的生存[7,15]。

除棉花外,扶桑绵粉蚧还有许多经济地位虽不及棉花,但在中国各地广泛存在,且在该粉蚧传播过程中充当重要媒介,对其迅速传播与扩散起到重要作用的寄主植物,如:扶桑、南瓜、向日葵、茄子、苍耳等。这些寄主植物增加了该粉蚧在中国的潜在风险[15]。

根据关鑫等对扶桑绵粉蚧的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测定,扶桑绵粉蚧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都较低,抵御寒冷的能力强,在中国的华北地区、黄淮海地区甚至东北地区生存的可能性大[16]。

依此推测,扶桑绵粉蚧在中国生存的地域空间广大,对中国作物生长存在极大的潜在威胁,若不及早进行防控,可能会造成难以预计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中国农业的发展,故国家和地方各农林检疫防控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

6 生物学特性

扶桑绵粉蚧分为成虫、卵、若虫,其虫态历期为 35~37d[8,9]。若虫3龄,1龄若虫历期约6 d,取食位点不固定;2龄若虫历期8 d,大多聚集在寄主植物的茎、花和叶腋处取食;3龄若虫需要 10 d,虫体明显披覆白色绵状物,该龄期的第 7 d开始蜕皮,并固定于所取食部位[9]。成虫整个虫体披覆白色蜡粉,似白色棉籽状群居于植物茎部,有时发现群居于寄主叶背[5]。

扶桑绵粉蚧多营孤雌生殖,卵产在卵囊内,单头雌虫平均产卵 400~ 500粒,每囊有卵 150~ 600粒,且多数孵化为雌虫。卵经3~ 9 d孵化为若虫,若虫期22~ 25 d。 正常情况下 25~ 30 d1代,一年 12~ 15代。 孵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①卵→1龄若虫→2龄若虫→ 3龄若虫→雌成虫;②卵→1龄若虫→2龄若虫→预蛹→蛹→雄成虫。该害虫繁殖量大,种群增长迅速,世代重叠严重[8]。

1龄若虫过冷却点低至-24℃左右,体液结冰点为-23.16℃,其它虫态过冷却点、体液结冰点分别在-17~ -22℃ ,-13~ -19℃[16]。

7 防治方法

7.1 农业防治

(1)选用或培育抗虫能力强的优良品种,并在各地推广应用[17]。

(2)适当调节播种期,避开该虫爆发高峰,减轻扶桑绵粉蚧的危害程度[17]。

(3)合理轮作[17]。将扶桑绵粉蚧的寄主作物与不受其影响的作物进行轮作,可以减小虫害发生率。

(4)加强棉田管理。棉田做到精耕细作,及时清沟排渍,铲除田边、田埂的杂草,破坏害虫的栖息环境[17]。

(5)合理施肥,提高农作物的抵抗能力[17]。

(6)消灭虫源。棉花或其他作物收获后,对大田进行翻耕,将带虫的秸秆集中烧毁,可减少大量越冬虫源[19]。

(7)诱集除虫。在作物上附一些杂草,诱集害虫,再将杂草集中销毁[20]。

(8)直接杀灭。将附着扶桑绵粉蚧的植物叶片、茎干或受害严重的植株全部移除,并集中烧毁。

7.2 生物防治

扶桑绵粉蚧天敌较多,有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和致病性微生物,均可应用于生物防治。

捕食性天敌主要有鞘翅目瓢虫科的宽纹纵条瓢虫(Brumoides lineatus Weise)、宽缘唇瓢虫 (Chilocorus ruf itarsus Motschulsky)、 澳 洲 瓢 虫(Rodoliaardinalis Mulsant)、纤丽瓢虫 (Callineda sedecimnotata刘崇乐)、厚缘四节瓢虫(Fetrabrachys kozlovi刘崇乐)、孟氏隐唇瓢虫 (Cryptolaemus montrouzineri Mulsant)、长斑弯叶毛瓢虫 (Nephus Geminosipho Koltzei Weise)、黑背毛瓢虫(Scymnus Neopullus babai Sasaji)等[21,22];脉翅目彩角异粉蛉(Heteroconis picticornis Banks)、晋草蛉 (Chrysopa shansiensisKuwayama)、亚 非 草 蛉 (Chrysopa boninensis Okamoto)、全北褐蛉 (Hemerobius humuli Linnaeus)等[21,23]。

寄生性天敌主要有跳小蜂科的 Agarwalencyrtus citri Agarwal, Alamella sp, Gyranusoidea sp,Leptomastix sp,橙额长索跳小蜂 (A aurantif rons Compere)、克 氏 长 索 跳 小 蜂 (A.clauseni Timberlake)、指长索跳小蜂 (A.dactylopii Howard)、粉蚧长索跳小蜂(A.pseudococci Girault)、泽田长索跳小蜂(A.Sawadai Lshii)等[21,24]。值得关注的是,2008年在广州扶桑上饲养出的一种跳小蜂,后经确认为班氏跳小蜂 Aenasius bambawalei Hayat,是扶桑绵粉蚧寄生蜂的优势种[25]。此外,微生物中的部分座壳孢能对介壳虫起致病作用[21,26],有利于对昆虫天敌的保护。

7.3 物理防治

(1)物理机械防治。根据以往研究其他蚧虫防治方法的经验,扶桑绵粉蚧的防治可采用捕杀法、诱杀法(灯光诱杀、毒饵诱杀、色板诱杀等)、阻隔法(纱网阻隔、土表覆膜、挖障碍沟、涂毒环等)、汰选法、温度处理以及原子能、激光、超声波的应用等方法进行防治[27]。

(2)人工防治。根据寄主的不同,适当采用人工刮除寄主重要部分的虫体和虫卵,如:果实上的扶桑绵粉蚧[28,29],不仅达到了除虫的目的,还可以减小一部分经济损失。特别是在冬季,这种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大量减少越冬害虫,从而减轻翌年虫害发生率。

7.4 化学防治

扶桑绵粉蚧的化学防治可从统防统治和药剂防治着手。

(1)统防统治。由于扶桑绵粉蚧的繁殖周期短,年发生世代多且重叠,繁殖能力极强,故采取防治措施时,要尽量在其低龄期进行,避免虫害高峰期的到来,必要时进行多次施药[8]。扶桑绵粉蚧是刺吸式口器昆虫,内吸性农药也应当是理想的备选药剂。由于该虫体壁具有粉状蜡质物,使用触杀作用的药剂必须借助良好渗透作用的助剂才能发挥药效[10]。

(2)药剂防治。根据现有文献可知,40%劲克介EC、40%氧化乐果 EC和 48%乐斯本 EC,防治扶桑绵粉蚧具有速效、残效期长而且药效稳定的特点,用药后3,7,15 d,灭虫率均达到 85%以上,能较好地控制扶桑绵粉蚧的危害[2]。其次,啶虫脒、吡虫啉和高氯苯油可作为扶桑绵粉蚧化学防治的备选药剂。吡虫啉和高氯苯油复配对扶桑绵粉蚧具有增效作用,在各自 LC50基础浓度下,最佳配比为6∶4,其毒性比和共毒系数分别为 2.25和 195.6,对该虫具有较强的杀伤力[10]。此外,用 4.5%氯氰菊酯 1 500倍,2.5%高效氯氰菊酯1 000倍进行喷雾,对扶桑绵粉蚧若虫和成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成本较低[11]。80%敌敌畏800倍对若虫3种虫态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11]。

7.5 其他防治措施

(1)加强检疫。扶桑绵粉蚧的雌成虫活动能力有限,远距离扩散必须依靠媒介或载体,故大多情况下,都是通过空间调运等途径传播的。因此,各地检验部门应加强植物检疫,严禁带虫货物通关。对检查出的带虫对象,要果断、彻底的进行处理,防止其蔓延扩散。

(2)建立防治小组。在已出现扶桑绵粉蚧的地区设立专门防治小组,控制该虫的扩散,并有针对性的探索该虫防治方法,避免其大面积爆发,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建立突发病虫害应急机制。因扶桑绵粉蚧繁殖能力极强,易产生突发性农业灾害,建立病虫害应急机制可以加强对突发性病虫害的防御能力。

8 展 望

扶桑绵粉蚧是新入侵的检疫性害虫,国内对其研究尚少,且仍未深入。主要有以下问题有待深入探究:①目前通过电镜,对扶桑绵粉蚧的形态特征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其外部形态受那些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②在雌雄分化上,哪些因素会对其翅型分化产生影响;③扶桑绵粉蚧能够成功越冬,对作物进行新一轮的危害,它是通过何种方式或在哪些特殊的寄主上成功越冬的,仍有待调查;④扶桑绵粉蚧分泌的白色蜡粉的主要成分有哪些,对其生物学特点有何影响;⑤扶桑绵粉蚧成虫个体大小差异很大,是哪些原因导致的;⑥在防治技术上,除了常规的药剂防治、生物防治外,辐射、激光、声波、性诱剂等物理因素对其防治是否有意义等。

[1]武三安,张润志.威胁棉花生产的外来入侵新害虫——扶桑绵粉蚧 [J].昆虫知识,2009,46(1):159— 162.

[2]陈 军 ,郭跃华,黄河征,等.5种药剂对入侵新害虫扶桑绵粉蚧的防治效果[J].广州植保,2010,23(3):2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 [J].中国植保导刊,2009,29(9):43.

[4]徐 卫,付海滨,龙琼华,等.海南省发现有害生物—— 扶桑绵粉蚧[J].植物检疫,2009,23(5):33.

[5]马 骏,胡学难,刘海军,等.广州扶桑上发现扶桑绵粉蚧[J].植物检疫,2009,23(2):35— 36.

[6]虞国跃,李 立.扶桑绵粉蚧的识别 [J].植物保护,2010,36(4):188-188.

[7]王 琳,姚 挺,孙嘉祥.扶桑绵粉蚧的监测与防治 [J].广州农业科学,2010,(2):99.

[8]崔金杰,雒瑁瑜,张 帅,等.棉田外来入侵害虫扶桑绵粉蚧的防治[J].中国棉花,2010,37(2):7.

[9]Akintola AJ,Ande AT.First record of 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 (Hemiptera:Pseudococcidae)on Hibiscus rosasinensisin Nigeria[J].Agricultural Journal,2008,3(1):1—3.

[10]胡学难,马 骏,周健勇,等.6种化学农药及其复配对扶桑绵粉蚧的室内毒力测定[J].植物检疫,2010,(3):27.

[11]唐小燕,肖铁光,黄 玲,等.不同药剂对扶桑绵粉蚧的防治试验 [J].作物研究,2010,24(1):120.

[12]Culik M P,Gullan PJ.A new pest of tomato and other recordsofmealybugs(Hemiptera:Pseudoeoccidae)from Espirito Samo[J].Brazil Zootaxa,2005,964:1-8.

[13]张润志,王福祥.扶桑绵粉蚧(棉花粉蚧)[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43.

[14]Takumasa Kondo,Andrea Amalia Ramos Portilla,Erika Valentina Vergara Navarro.Updated list of mealybugs and putoids from Colombia (Hemiptera:Psecudococcidae and Putoidae)[J].Boletin del M useode Entornologia de la Universidad del Valle,2008,9(1):29—53.

[15]王艳平 ,武三安,张润志.入侵害虫扶桑绵粉蚧在中国的风险分析 [J].昆虫知识,2009,46(1):101— 106.

[16]关 鑫 ,陆永跃,曾 玲.扶桑绵粉蚧的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测定 [J].环境昆虫学报,2009,31(4):383— 384.

[17]张继成,薛召东 ,陈壬生,等.红麻粉蚧的发生、危害及其综合防治 [J].中国麻业,2002,24(1):20.

[18]袁军儒.棉绵蚧、柿粉蚧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J].陕西农业科学,2006,(1):31.

[19]孙元峰 ,上官建宗 ,宋长友.玉米耕葵粉蚧的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5,(9):49.

[20]徐志英 ,关崇梅,康克功.陕西柿树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4,13(3):73.

[21]王一承,朗昌胜,曾 辉,等.澳洲坚果粉蚧危害初报[J].广东农业科学,2009,(12):107.

[22]曾 涛,庞 虹.中国食蚧瓢虫名录 [J].昆虫天敌,2000,22(2):59—67.

[23]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农业昆虫 (上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751— 755.

[24]司胜利,王高平,徐 广.中国跳小蜂初步名录 [J].华北农学报,1994,9(4):87— 93.

[25]陈华燕,曹润欣,许再福.扶桑绵粉蚧寄生蜂优势种Aenasius bambawaleiHayat记述 [J].环境昆虫学报,2010,32(2):280.

[26]邱君志,马慧斐,陈宇熹.座壳孢真菌的分类研究 [J].菌物研究,2004,4(3):112— 116.

[27]王娌莉,黄应忠.百色市园林植物病虫为害情况调查与防治意见 [J].广西农业科学,2010,41(7):682.

[28]周又生,李正旭,王世龙,等.榴绒粉蚧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22(4):321.

[29]许向利,仵均祥.玉兰树新害虫——柿长绵粉蚧调查初报 [J].陕西农业科学,2005,(4):49.

猜你喜欢

扶桑若虫
基于轻量级SSD模型的夜间金蝉若虫检测
11种杀虫剂对透明疏广蜡蝉3龄若虫的毒力测定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人工养殖美洲大蠊若虫的肠道消化酶活性研究
“扶桑”国到底在哪里?
美洲大蠊幼龄若虫肠道消化酶活性的研究
对日本不宜称“扶桑”
9种农林有害蝽类昆虫高龄若虫龄期的区分
无爱的幸福
田间常见8种有害蝽类若虫龄期的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