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桥边的老人》的多模态话语解读*

2011-08-15张宜波刘秀丽王琳梅

关键词:海明威模态话语

张宜波 刘秀丽 王琳梅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一、引语

《桥边的老人》(O ld M an at the B ridge,以下称《老人》)是厄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 ingw ay, 1899—1961)的短篇小说之一,[1](P57-58)取材于1936年-1939年间的西班牙内战,海明威痛恨法西斯叛乱,同情支持为自由民主而战的共和国人民,不但捐款支援反法西斯斗争,而且冒着炮火三次深入前线报道,并创作了剧本《第五纵队》和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老人》这篇“富有象征意味的短篇小说”,[2](P156)构思巧妙独特,它不以血腥残酷的战场实景表现战争邪恶,而只截取军事要塞浮桥作场景,以一名普通士兵和一位鳏寡孤独的老人为人物。对《老人》的多模态话语解读表明,《老人》在冷静逼真地揭露战争非人道的同时,彰显了士兵对老人的怜悯以及老人顾怜弱小生灵的善良人性,表达了对战争无辜受害者的小人物和弱者的深切同情。

二、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冰山原理”

人们交际时“总是运用多种多样的符号资源完成意义建构,这些符号资源就构成了多模态(multimodality)”。[3]国外多模态研究认为“所有的交流都是多模态的”,[4]所以“手势语、面部表情和身势语等副语言,……可以看作另一种模态”。[5]

这里“话语分析”是隐喻,真正含义为“交际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实际上是多模态交际分析”。[3]总之,“所有的语篇都是多模态的。在多模态语篇分析中,每一个模态……都是一个独立的意义生成资源,……多种模态结合所表达的意义要大于单个模态所表达的意义之和”。[6]本文分析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多模态话语理论。

海明威的创作秉持“冰山原理”,即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其余“八分之七”浸在海中。他“尽力追求一种含蓄、凝练的意境。他要获得的是一种言外之意,趣外之旨”。[7](P521)他的“含蓄、间接和暗示留下了一些空白”让读者去填补。[2](P47)《老人》也体现了该写作风格和美学原则。

三、《老人》的多模态话语解读

(一)《老人》开篇的多模态话语解读

“我”(下称我)只是《老人》的线索人物,主要烘托老人这一主要人物,我是抗击法西斯叛军的共和政府部队里的普通战士,“我的任务是到对岸的桥头堡,查看敌人究竟推进到什么地方了”。

小说开篇,以我的有限视角,用简约的语言,动静结合,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惶恐落魄的难民逃命画:男女老少挤过临时搭建的“浮桥”;尽是家当的“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士兵帮着推车轮辐”;满载辎重的“卡车碾压爬上坡,开远了”;“农夫们踯躅在深及脚踝的尘土中”。然而,唯独一位“戴钢丝边眼镜、衣服上尽是尘土”的老人,没带任何随身物品,没任何人陪伴,凄苦地“坐在路旁”,且“坐在那里,一动不动”(L 1-8)。①本文分析用文本Old M an at the Bridge出自参考文献[1]。文中L后数字,指在此文本的行数。汉译由本文作者自译。

这幅以慌乱难民与士兵为背景、以静寂老人为前景的画轴,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因为“写得越冷静越不露声色,作品产生的感情可能越深刻越动人。”[8](P137)

令我惊异的是,我“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推进到了什么地方”返回后,老人“仍然在那里”,尽管“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近无”(L9 -12)。出于对老人异常举动的好奇,加之对他孤身一人飘荡在兵荒马乱之际的同情,我便主动和老人攀谈起来。

(二)《老人》主体的多模态话解读

《老人》主体由我和老人的对话构成,穿插全知叙述者话语,该部分充分体现了海明威“是一个写会话的大师,在掌握小说中的戏剧性紧张方面也是个能手”。[8](P262)

对《老人》主体的多模态话语解读发现,老人被要架炮的炮队强行逐离家园,与生活物质来源及精神支柱的动物生死别离,这使几经劳顿来到浮桥边呆坐路边良久的老人心力交瘁,善良朴实孤独的老人最终也难逃战争的死亡魔掌。我,虽然没直接发表议论和表达感情,但我的言语模态和非言语模态话语表明,我对战争心存好奇,但恪尽自己民主正义战士的职守,并深切同情怜悯老人和老人的弱小动物,彰显了同老人一样的善良人性。

1、心力交瘁的老人

老人“坐在路旁,一动不动”,我的猜测是“他太累,走不动了”(He w as too tired to go anyfarther.L 8;斜体系笔者所加,下同)。其实,老人的言语话语和非言语话语都清楚表明他已有气无力了:他自己就说“我想现在我再也挪不动了”(I think now I can go nofurther.L 42),所以他才独坐路旁良久,以至于“满身全是尘土”(dusty,L2,L22),衣服都变成当地尘土的黑色——“看上去像非洲人”(African looking,L 25);他“脸色苍白”(gray,L 22),眼神“非常虚空和疲惫”(very blankly and tiredly, L 50),说话“没精打采”(dully,L 68);他试图站起来,但“起身,左右摇晃,向后坐到尘土里”(L66-67),似用尽了最后一丝气力;他有气无力的言语话语和身势话语都不能同步了,如下(1)-(3)例所示,而我的身势话语是常态的伴随言语话语的,如下4 -5例。

(1)“From San Carlos,”hesaid,and smiled.(L 14)

(2)He looked atme very blankly and tiredly,then said,having to share his worry…(L50)

(3)“Thank you,”hesaidandgot to his feet,swayed from side to side and then…(L 66-67)

(4)I asked,watchingthe far end of the bridge…(L 35)

(5)“W hy not,”Isaid,watchingthe far bank w here…(L 56)

老人何以如此心力交瘁?老人现年“76岁”(L41),已逾古稀,进入垂垂之年,体力不济,战争又迫使他拖着羸弱的身躯,仅靠巨大勇气和坚韧毅力,克服难以想象的困苦,颠沛流离在混乱拥挤的难民潮中,步履蹒跚了“12公里”(L42),加之饥渴难耐,自然难以支撑。

老人心力交瘁主要源自战争给他造成的心理创伤和精神打击,毕竟哀莫大于心死。与主动躲避战争灾难的难民不同,老人并非为躲避战火才来到浮桥边的,他是漫无目的地四处飘零至此的,他有家难回,因为政府军要在他的家园“架设大炮”,“只因大炮,军官要他走开”(L33-34)。战争残酷地夺走了老人的立锥之地,战争也无情地剥夺了他安享晚年寿终正寝的自由和权力,战争迫使他离开生他养他的故乡,而老人本来却是选择“留在”故乡的(I stayed,L 19),他万不得已才被迫“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镇的”(L 20)。

为什么众人慌忙逃命而唯独老人选择留在故土呢?他留下并非政治立场上不支持反法西斯的军事行动,老人是“不问政治”的(L41)。首先,对故土的深情攫住了老人的心,毕竟“陋室难舍”,猫儿尚且恋旧屋;其次,风烛残年的老人,自感力不从心,逃也逃不远,选择留下,将生死置之度外;再者,老人像枯干的老树桩,“没有妻室儿女”(L 37),无人牵挂他,他也无人可牵挂,更无投身之处。最后,老人选择留在故乡主要为了“照看动物”,他“没妻室儿女”,而“只有所说的那些动物”(L 37)。

老人念兹在兹的动物,不是什么名贵品种,数量也有限,只是最普通的“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L 30-31)这些家养动物,也并非大笔财富的牛群羊群,毕竟老人“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又不像牧马的”(L 21)。这12只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动物,老人则敝帚自珍,看得比自己逃命更重要。

这些动物不但是老人奶蛋等生活保障和经济来源,更重要的是它们已成了老人生命的一部分,与他朝夕相处,相依为命,也就成了他的精神寄托。一个由老人与动物组成的和谐家庭,却活生生地惨遭战争拆散,恰似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而被逐离家园时,老人“正在照料动物”(L17)。在生命临近终点之际,战争剥夺了老人生活的依靠和希望的动物,抽走了他的精神支柱,让心爱的动物任由“炮火摧残”(L58),这种被迫和无奈何其苦涩和悲哀,心中的那份痛何等撕心裂肺,这给老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和精神打击,从而大大削弱了老人的生命活力,导致老人心力交瘁。

老人对故土的留恋和对动物的难以割舍,充分解释了他言语话语和非言语话语,所以一提家乡的名字,老人“就高兴,便微笑了”(L 14-16),这微笑源自老人对家乡和动物温馨甜美的记忆和深情依恋。

与朝夕相处的动物生死离别,给老人造成了深重的心理创伤,以致他精神都有些恍惚了——刚开始和我交谈,老人便“令我不解”(L 18)地主动“解释”(exp lained,L17)自己“正在照料动物”;提及这些动物,他便无奈伤感地“摇头”(L 24),因为它们的安危是老人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需要有人分担他的忧虑,任何人都行”(L50-51);老人两次,用“好多种呢”(various,L 24)这样答非所问的话语,回答我“是什么动物”的疑惑;老人再三念叨他“不得不撇下它们了”(L 24,L 33),以示痛心疾首的自责;老人三次不厌其烦地念叨类似“猫不要紧,我敢说。不用为它不安。可别的呢,你说现在它们怎么办?”的话语(L 51-53,L 58-59,L 63-64);对我“哎呀,它们大概挨得过的”(L54)这略带搪塞和烦躁的回答,老人心里更加担忧动物安危“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而人家叫我走,就因炮火”(L58-59);老人不由自主地四次重复“自己正在照料动物”(taking care of animals),像祥林嫂逢人便说“我的阿毛”一样;即使我走后,老人仍“没精打采”呓语般机械地重复“那时我正在照看动物”“我只是在照看动物”,但是他“不再对我讲了”(L 68-69)。

2、难逃战争死亡魔掌的老人

心力交瘁的老人也难逃战争死亡的魔掌,因为我感到“好奇”(wondering)的“神秘”(mysterious)的“遭遇战”(contact,L 26-28),像魔鬼一般,步步向老人逼近,这可从难民大军的非言语话语反映出来:从我过桥前的“骡车踯躅地爬坡”尚有“士兵帮着推车轮辐”(L4-6),到返回后“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近无”(L11-12),再到在与老人交谈的短短数分钟内,“最后几辆骡车正匆忙驶下河边的斜坡”(L36),直至“已经没骡车了”(L 56-57)。车辆人群渐稀渐少,战争恶魔愈来愈近。

心力交瘁的老人此时既不能渡河逃命,也挪不到前面希望的岔路口,虽然途经此处的卡车或许能使老人脱离绝境,尽管老人“那个方向没有熟人”(L 48),逃脱的最后一线希望也化为乌有了,因为老人根本站不起身了(L 64-65)。不幸的是,老人正处在内战双方必争之浮桥附近的火力交叉区,甭提敌我大炮飞机旋即展开的狂轰滥炸了。如此善良的老人也难逃战争的魔掌,正如“in the dust”(在尘土里;死亡)双义暗示的,在我临终关怀下,老人不支地“向后坐进尘土里”,将丧生于同胞的战火之中。

即使如此,老人仍儒雅斯文地感念我的友善,三次重复“不过非常感谢”(L48)、“再次非常感谢”(L49)、“谢谢你”(L 66)。在死神面前,老人表现得如此淡定和从容,在“接受死亡时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尊严”,[8](P126)这是对战争的蔑视与控诉。

3、尽职善良的士兵

“指远代词”“that”(L73)表明,最可能成为老人救命稻草的我,最后不得不离开了他,因为我“要回去”(L65)交代交给自己的军事任务,履行民主正义战士的天职。我已恪尽职守,密切“观察”(watching,L25,L 35,L 56)敌情的同时,表现了我对老人关切同情,尽管我爱莫能助“对他毫无办法”(L70)。

我关爱怜悯地询问孤身老人的身世,安慰为自己精神依托的动物而忧心忡忡的老人,耐心细致询问回答他的忧虑,说“鸽子会飞走的”(L62),说动物“它们会安然地逃过此劫的”(L 54),以打消其顾虑哀愁,减轻其心理负荷。我一直帮助老人脱离险地,善意提醒他此地凶险,“这可不是歇脚的好地方”(L43),出谋划策设法帮他摆脱险境,告诉他“路前边岔路上有卡车去托尔托萨”(L 44),一再“催促”(urged,L65)他“站起来,走走看”(L65),以尽快逃离。我对老人及弱小动物的深切关爱与怜惜,同样也彰显了善良的人性。

(三)《老人》收尾的多模态话解读

《老人》收尾,将士兵我的有限视角与全知叙述者视角融合,使之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和讽刺意义。法西斯叛乱军团,即使在代表重生和希望的“复活节”(Easter,L70),也不肯放下屠刀,反而“正在逼近埃布罗”(L71)。

令善良老人聊以自慰的“所有的幸运”,就是在这涂炭生灵的战争中“九命”之猫“懂得如何照顾自己”和法西斯的飞机只因“天幕低垂,乌云笼罩”而暂时“没有腾空”(L 72-73)。老人与动物所代表的弱小生灵,将在法西斯飞机大炮的慈善地狂轰滥炸中,在复活节当天获得重生和希望!

这位被内战夺去家园及精神寄托之动物、即将重生的鳏寡孤独的慈善老人,将幻化成一尊代表善良人性的雕像,永远矗立在西班牙的母亲河埃布罗河河畔,永驻全世界爱好和平人们的心间。

四、结语

体现海明威“冰山原理”的《老人》,在叙述上遮蔽了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了一些环节,读者须调动知识图式和想象力,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多模态话语理论,为海明威短篇小说的解读,提供了有效的新视角。对人物及其心理的解读,应结合文化语境,综合考虑具体话语情景,从多模态话语系统切入,不仅要听其言,观其色,察其行,更要追问其动机和意图,深入揭示其内心世界。

[1]Ernest Hemingw ay.The Com p lete Short Stories ofErnest Hem ingw ay(The Finca Vigia Ed ition)[M].New York/Beijing:Charles Scribner’s Sons/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87/1989.

[2]董衡巽.海明威画传[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

[3]辛志英.话语分析的新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8,(5):208-211.

[4]韦琴红.论多模态话语的整体意义构建——基于一个多模态媒体语篇的话语分析[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6):16-21.

[5]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 2007,(5):82-86.

[6]胥国红,曲航.多模态语篇分析——信息时代的新视角[J].山东外语教学,2009(2):3-7.

[7]朱维之、赵澧、崔宝衡.外国文学史·欧美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8]董衡巽(编选).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

猜你喜欢

海明威模态话语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海明威名言
海明威:《雨中的猫》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海明威的那些女人们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