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2011-08-15胡玉和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研究

胡玉和

(浙江工商大学科研处,杭州 310018)

新时期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胡玉和

(浙江工商大学科研处,杭州 310018)

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在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等方面滞后于科学研究和科技发展的要求,制约了高校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本文基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活动特点,剖析目前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形势下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体制创新的建议和对策。

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管理体制创新

教学研究型大学是高新技术领域科研攻关和知识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力量,它努力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开展基础性研究和知识创新工作,通过应用研究和开发工作,为企业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发展解决各种科技问题,为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教学研究型大学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重要力量,在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院校的科研与社会需求的联系变得非常密切。高校的科研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形势下,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相对滞后,限制和阻碍了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发展。因此,明确高校科研管理在科研活动中的作用,分析目前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方案进行管理创新成为当前高校科研管理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工作特点

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培养有研究潜力,具有一定的复合知识,具备技术应用、技术开发能力的高级人才为主要任务,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的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不仅培养大批量的本科生,而且培养一定比例与数量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同时作为科学研究机构,它能产生出水平和质量都较高的科研成果。教学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类型、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上,有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

(一)教学为教师的基本职责,同时强调科研的战略性地位

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师承担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职责。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完成本科教学,同时从学科建设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又必须要求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活动支持。教学研究型大学强调科学研究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以争取科研项目为目标,通过科研任务来整合科研资源,集聚科研力量,从而带动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推动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提高大学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

(二)学科之间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整体发展水平不是很高

与研究型大学相比,教学研究型大学无力全面保持最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质量,一般在部分学科保持优势。尽管不少教学研究型大学也有强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个别科研成果也受到世界的关注,甚至优于研究型大学的同类学科,但毕竟学科覆盖面不广,对学科发展的整体影响力有限。

(三)基础研究条件薄弱,以知识应用与社会服务为价值取向

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模式看,科学研究分三个层面: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基础研究属于知识创新范畴,而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都属于知识应用范畴。基础研究工作和部分重大应用研究项目一般由研究型大学来承担,而量大面广的科技成果的应用研究则主要由教学研究型大学来承担。教学研究型大学主要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关注社会对科技发展的需求,注重科技成果的社会应用,为地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通过应用研究和开发工作,为企业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发展解决各种科技问题,为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成为高新技术领域科研攻关和知识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力量。

尽管教学研究型大学采取多种优惠政策资助和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级研究课题、国家863和973等重大科研项目,但由于科研实力的限制,获得资助的项目数量和比例都不高。从科研项目来源和科研经费构成看,科技成果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在教学研究型大学所占的比例较大,占总项目数的4/5以上[1]。由地方政策资助的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其水平如何,主要看对地方科技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因此地方政府的科技政策对科研工作具有强烈的导向性。

(四)地方政府的科技政策对科研工作具有强烈的导向性

二、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管理观念相对落后

1.服务理念的缺失。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职能就在于为科学活动提供咨询,创造科研基础条件等服务。为此,必须及时准确地提供学术信息和管理信息,设计科学的科研管理制度,营造激励科研创新、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管理环境[2]。现行的高校科研管理,基本上是一个上情下达的行政性管理机构,其工作局限于传统的对科研项目申报、科研经费下拨、结题、科研成果鉴定登记以及报奖等的日常事务管理,而对科技信息的搜集、加工和传递方面的工作仍然较少,还没有主动去适应市场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找课题,开发科技市场,并将科技成果通过市场转化为生产力。

2.市场意识淡薄。不同类型的高校在社会发展中承担着不同的使命,教学研究型大学主要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知识应用和科技服务工作,为企业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发展解决各种科技问题,为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殊使命要求高校科研活动必须与市场接轨,更好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但目前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实践依然坚持“重成果、轻转化”的思路,在管理目标上,片面追求课题自身层次,忽视与市场的结合,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投入产出比低、生产与科研脱节,从而制约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3.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知识产权是基于智力的创造性活动所产生的权利,是法律赋予知识产品所有人对其智力创造成果所享有的某种专有权利,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为宝贵的财富。保护和尊重知识产权是参与全球科研竞争的立身之本,而目前高校在科研管理实践中,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普遍不强,保护制度也不够健全。高校的科技成果既不申请专利,也未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而是通过发表论文、成果鉴定、学术研讨等方式公开。科研人员在流动和兼职过程中,带走本属于学校的无形资产。导致学校知识产权的流失,给高校和高校的科研工作带来巨大损失。

4.大科研、大成果观念的缺失。教学研究型大学承担的责任和使命,要求努力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开展基础性研究和知识应用开发研究工作,为企业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发展解决各种科技问题,为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目前我国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师仍习惯于孤军作战、闭门造车的模式从事科研活动,这种模式违背科学研究活动的发展规律,难以适应现代科学研究群体化和学科交叉、研究对象复杂化的特征,难以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许多高校为完成特定阶段的科研工作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短期功利色彩的政策,极大地激励着教师学术研究上的机会主义行为,人为造出一片科研成果繁荣的壮丽景观,危及高校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二)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缺乏科学性

1.科研管理权限划分不科学。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实行校、院、系、教研室的行政管理体制,采取从外向内、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管理,一直由科研处对校内各部门的科研工作进行直接管理,导致二级院系、科研院所缺乏科研管理的权限,也缺乏承担科研管理相应的责任,自主权和创造性难以发挥。院(系)、学科之间界线分明,合作交流少,不利于学科交叉和融合,资源共享难,导致科研设备重复购置,难以在校内外进行大规模、跨学科、群体化的研究活动,从而削弱了大学整体的科研实力,影响了交叉学科的发展,不易形成合力和群体优势。

2.考核分配机制僵化,导致小型研究和重复研究现象普遍存在。现行的考核方法不能完全反映科学的内在本质。考核要素的单一性不能适合学科门类和高校科研活动的多元性,考核的时效性不符合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考核周期的年度化远远背离了科学研究的周期。僵化的考核机制下,难以产生高水平的科研群体和重大科技成果。

3.科研评价机制不规范,导致科研工作的浮躁和功利现象,增加学科交叉和融合的难度。第一,科学技术评价分类不明确,用同一标准评价不同类型的科学研究活动,不能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不同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尤其不能反映学科差异和研究性质的差异。第二,现行科研成果的评价,过分强调刊物的级别、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获得的奖项,而对实际创新水平和社会贡献关注不够,有悖于科研的创新灵魂,助长了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学术风。第三,专家评议制度和信誉制度不完善,在评价活动中存在重人情、跑关系和本位主义等现象。第四,对于“非共识”项目缺乏科学合理的遴选机制,不利于创新性项目的立项和创新人才的发现和成长[3]。另外,现行的科技评估体系没有将科技成果产业化作为主要内容和重要指标,评估机制滞后于经济、社会、科技产业和高校自身的发展,严重制约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速度。

三、新形势下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体制创新的建议

新形势下,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规模越来越大,科研力量越来越强,科学技术日益复杂化,学科交叉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种大规模的科学研究活动,不仅需要大批高水平的科研人员,还必须有相应的科研设备和资料、科研经费,也需要大量的科研情报等等。针对现行科研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已经制约科研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科研工作创新,必须深化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尽快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高校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有力的保障。

(一)更新科研管理理念

1.强化服务意识。科研管理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以人为本,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全方位的综合服务。无论是制订科研发展的战略规划,还是设计科研管理制度、实施科研管理计划,都要将广大教师置于科研工作的核心,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精心组织,对教师申报课题积极服务,与各级科研管理机构有效沟通,利用各种方法和工具为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持。通过卓有成效的管理激发和调动教师进行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高校科研工作的目标,促进广大教师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2.强化市场意识。知识经济时代,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管理一定要强化市场意识,引导科研成果产业化,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责任。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活动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研究成果作为支撑,还需要有面向市场和企业的应用性研究成果,这是产学研相结合的关键点。只有不断强化市场,科研管理人员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寻求市场信息的重任,积极主动加强与社会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探索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才能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3.强化知识产权意识。科研成果是一种智力成果,应当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因此,高校必须强化知识产权意识,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开发。高校要制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发展战略,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机构,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运行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和教育,建立一支精通科研规律、熟悉知识产权法律、擅长知识产权管理的科技管理队伍。同时,建立专利管理制度,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能力。

(二)创新科研管理体制

改革科研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处理好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行政性和科研活动交叉融合的网络性的冲突,管理制度的统一性与学术研究的创造性和复杂性的矛盾,需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来统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进行管理体制创新,建立一种有利于促进教师群体自由全面发展,有利于整合科研力量,有利于把握、选择、引导研究方向,有利于发现、遴选创新人才的高校科研管理体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突破。

1.良性竞争机制。竞争机制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常用机制,也适合于高校的科研管理。我国的经济基础和科研发展状况决定了各种科研资源的有限性,导致科研人员个体乃至群体之间的以资源争夺为导向的竞争。有益的竞争是科研工作动力的来源之一。人的发展是需要压力的,竞争的压力使人面临挑战,形成危机感,从而使人产生一种拼搏向上的力量。适度的竞争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和优化组合,从而逐渐建立起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研究团队。倡导科研人员之间的竞争,把竞争机制的效用发挥到极致,促使教师的潜能充分发挥,实现教师全面发展,是推动高校科研发展的动力之一。在当代各学科高度综合、研究工作规模日益扩大的新形势下,需要对竞争机制予以创新,由个体竞争发展到群体竞争。

2.有效激励机制。有效管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有效激励科研人员努力工作的过程。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其他社会阶层相比,高校教师的内在需求更具高层次和精神性的特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奖励制度和体系,在坚持物质激励第一的前提下,注意对激励对象的公平性,重点领域优先发展,注重引导科研人员为培育科研特色有目的自觉奋斗。根据不同贡献程度以不同的形式对科研工作者予以奖励,使其各尽其才,各得其所,从而调动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科学评价机制。要使教师的潜能得以实现,激励机制发挥有效作用的前提是建立公正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是保证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实效性的关键环节。科学研究的创造性和复杂性,决定着对教师的学术活动无法有效地实施监督;一味地强调监督和管束,容易泯灭教师追求创新的内在动力。减轻教师的精神压力,尽可能创造宽松和谐、容忍失败的科研氛围,有助于教师潜能的自我实现,产生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尊重科学研究活动的客观规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和监督体系,考虑学科差异和研究性质的差异,执行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科技成果的市场化效益,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引导科研人员重视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科技成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

4.协同合作机制。现代科学研究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综合、相互渗透,学科发展交叉、融合,研究对象日益复杂,技术周期越来越短,不同成员的协同合作变得日益重要。高校应当建立以合作为基础的竞争机制,保证教师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中能加强联系和合作。科研管理协作机制不但包括教师个体之间的相互协作,还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的协作,校际合作,与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之间的相互协作,整合科研队伍,凝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科研资源,促使突破性科技成果的产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5.协调平衡机制。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管理,必须坚持协调发展原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协调好教学与研究的平衡。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并重,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举,强调科学研究、知识应用和社会服务,因此,必须妥善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将科研摆在突出的位置,协调好教学与研究的平衡。二是协调好学科间发展的平衡。教学研究型大学无力全面保持最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质量,一般在部分学科保持优势,因此,科研管理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找准优势学科,加大对优势学科的支持力度,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协调好各学科间发展的平衡。三是协调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平衡。教学研究型大学以知识应用与社会服务为价值取向,努力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力求成为高新技术领域科研攻关和产业化的重要力量,为企业技术进步、区域经济发展解决各种科技问题,为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必须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协调发展。

(三)创新科研管理组织模式,提高科研管理效率

当一所大学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提高到一定层次后,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权力配置、管理重心、运行机制都需要进行调整和创设。随着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实力的增强,科研规模和对外联系网络都逐渐扩大,仍然沿袭教学型大学“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和“科层制”的组织结构,由学校科研处事无巨细地处理科研活动的各种问题和各项任务,导致科研管理人员的任务过于繁重,疲于应付,运行会变得杂乱无章,效能下降。因此必须创新科研管理组织模式,把科研管理工作的重心下移,推行矩阵式的组织结构,赋予学院更多的自主权和自治权,让学院和研究团队承担更多的项目管理、监督和服务工作。学院层面的科研管理人员更了解学科优势和科研人员的学科背景特长,科研服务的针对性更强,目标更明确,并能在服务的过程中争取更多更丰富的社会科研资源,从而提高科研管理效率。

[1]宣勇,鲍健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使命与管理模式的选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3).

[2]孟详华,陈士俊.略论高校内部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

[3]刘英,李军林.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研究[J].沧桑,2007(5).

Abstract: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 and globalized competition,the development of ideas and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lag behind the demand of scientific research.This has restricted the sustained developmentof the efforton scientific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greatly.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ies in teaching-research universities,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rawbacks of the current operational mechanis 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in teaching-research universities.The paper also put for ward suggestions on the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in the teaching-research universities.

Key words:teaching-research universities;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innovation on managementmechanism

(责任编辑 彭何芬)

The study about the innovation on mechan is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in the new era

HU Yu-he
(Departm ent of Science and Research,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G311

A

1009-1505(2011)02-0092-05

2010-11-02

浙江省社科联项目 (08N06)

胡玉和,男,江西进贤人,浙江工商大学科技处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科研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研究型大学研究
“留白”是个大学问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大学》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