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浙南侨乡移民意识的生成、作用及其提升

2011-08-15夏凤珍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浙南侨乡移民

夏凤珍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 310018)

论浙南侨乡移民意识的生成、作用及其提升

夏凤珍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 310018)

本文借助社会网络理论,阐述了浙南侨乡所特有的精神产物——移民意识,解析了它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论述了它对侨乡社会各方面所发生的作用和影响,同时,也分析了它有待进一步提升的内容及途径,以助侨乡可持续发展。

网络理论;移民意识;浙南侨乡;提升路径

1978年后,浙南①浙江南部地区主要是指温州市鹿城、龙湾、瓯海 3区,瑞安、乐清 2个县级市和永嘉、洞头、平阳、苍南、文成、泰顺6县,还包括原属温州市、现归丽水市所辖的青田县。侨乡掀起史无前例向海外移民的高潮,迅速催发移民意识走向成熟。本文分析了移民意识产生、发展、成熟的原因,总结它与移民行为互生互存的关系,讨论它对侨乡产生的作用、影响,提出强化其优秀部分,制约其负面部分的路径,目的是为了促进侨乡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一、浙南侨乡移民意识产生的成因

所谓移民意识是指侨乡民众在特定地域向海外移民的实践活动及其活动的主观反映,它是移民的精神现象、民族气质、性格感情、伦理习俗、知识思维、观念道德及其价值取向等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它的产生、发展有其特有的原因。

(一)社会网络因素

浙江自唐朝开始就有人向海外移民,出现全家 (族)全村 (镇)群体向海外移民现象,则是在改革开放后,地点主要集中在浙南侨乡。至2009年底,当地已有海外移民69.6万人 (1978年以后移居出国的新移民达80%),占浙江籍海外移民和港澳同胞总数的49.99%,分布在124国家和地区。[1]

移民从决定离开故土,对移民信息的收集传送,将移民行为付诸实践,离家别国的过程,到达目的国后定居、谋求生存发展,这是个穿越时空的长过程。浙南侨乡已形成的以血缘、地缘、侨缘和业缘等关系为经纬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整个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社会网络实质是一种社会资本,“是社会个体成员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通过这种网络发挥社会动员能力,从而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2]也就是说,它可以为人们利用,并在利用的过程中显示其影响与作用。它在移民过程中确实起着降低移民成本、增加移民收益、减少移民风险的作用。在这种机制下,人们一旦选择走上移民路径,就会在以后的迁移过程中不断自我强化,并在移出地与移入地之间形成网络联系,从而引发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就如美国经济学家诺思所说的:移民行为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好坏与否,都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性。这样也就深刻地影响人们对移民行为的认识与判断,并做出选择。

(二)求生存谋发展的动机因素

因为,“人的行动是有动机的,人们调用相同的社会关系资源,却有可能是为不同的目的服务;而不同的行动目的,也有可能使社会关系网络产生不同的路径影响”。[3]侨众最强烈的移民动机就是改变命运,提高生活水平。浙南地区历来自然生存环境恶劣,“火笼当棉袄,火蔑当灯草,番薯丝吃到老”是百姓的生活常态。山多地少,土地资源稀缺,为寻活路,百姓被迫四处奔波。上世纪最后20年间,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处于稳定、繁荣时期,移民在西方与在国内干同样的工种,同为一小时,收入差别是5欧元︰5元人民币,悬殊的收入差距致使侨乡人梦寐以求向往西方移民。

当地又有移民的历史传统,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个移民社会。清朝时期,青田曾容纳大批移民,尤其是闽粤移民迁入,把海洋性文化引入青田山区,结合本土的山地文化,构成了浙闽文化的良性融合。当闽人大举向海外拓展生存空间时,青田人也开始涉足海外移民活动,并成惯性连绵不绝。南宋时期,当地出现了富工、富商及经营工商业的地主,孕育了“主张事功,不耻言利,提倡商品经济”的永嘉学派。受此理论影响,浙南人更注重实际利益,只要有利可图,不论国内国外,他们都会迁移前往。所以,“自古以来,温州人就不断迁徙,频繁流动”。[4]

二、浙南侨乡移民意识的发展过程

浙南地区的移民社会网络经历由疏至密,由简单到多重的过程,并成为当地移民活动的坚实思想基础。与此呼应的移民意识经历产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

(一)移民意识的产生 (1911年—1929年)

从现有资料看,青田县百姓首先把出国谋生作为改变生活的机会,青田石雕是他们向海外移民的媒介。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开始肩负石雕赴海外销售,获得成功的榜样,在当地闻风继起、争相效法者接踵而至,这是移民意识产生的一种表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俄等国征招华工14万多人,青田有2000多人揭帖而走。战后,绝大部分其他省籍的华工都返回家乡,相反,有1000多名青田籍华工滞留当地成为华侨华人,他们是今后浙南地区移民社会网络的核心,可称为“先锋移民”。自那以后,紧跟他们赴海外谋生入伙者日众。由于他们以欧洲为重点侨居地,以此为路径,至今欧洲依然是浙南移民的重点侨居地。这说明移民意识在当地得到一定的发展。

(二)移民意识的曲折发展 (1930年—1949年)

至上世纪三十年代,青田人离别家园闯“番邦”,“远历重洋若村市”。“与青田相邻、县情、民情与青田相似的文成、瑞安、瓯海和永嘉等温属各县的山区民众,效尤青田华侨,也走上出国谋生的道路”。[5]甚至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亦视出国谋生为职业。这是移民意识渗透、扩张、扎根于当地许多城乡,发展成为社会共同意识的佐证。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1949年,国内,八年抗日战争连着解放战争,战火硝烟使浙南人的生活更加穷极潦倒。国外,欧洲经年炮火连天,经历战争创伤的诸国需要战后重建,海外移民进入欧洲各国遇到现实困难,欧洲一度不再是理想的移民侨居地。浙南人被迫停止大规模向海外移民,至此,移民意识未趋成熟被迫暂告中断。

(三)移民意识趋向成熟 (1949年—现在)

1949年—1978年,东西方冷战对峙,特别是我国政府在“文革”时期实行“左”的侨务政策,视海外关系为洪水猛兽,人们“谈侨色变”,导致浙南地区如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向海外的移民活动没有中断,却比较零落,移民意识也一度缄默。

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国门重启,政府视“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急速催醒了移民意识,并快速达到狂热化、“全民化”。谋求更好生活依然是移民的根本原因,浙南早期的移民在欧洲经过拼搏创业为后辈移民奠定了立足基础。在侨乡有太多的例子证明移民改变命运,从而炒热炒爆了还未出国的人想出国的心思。移民的主角多是在国内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民。他们到海外后,通过辛勤努力,有人开厂设店做了老板,并获得了合法居留,以成功人士身份回国探亲、捐赠、投资,这为移民意识全民化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为移民活动招募了更多的受众载体。男女老少,甚至全家几代“倾巢”移民,使当地出国人员群体化、规模化。这是移民意识深入人心的写照。

进入新世纪,浙南地区在经济上获得极快发展,为什么侨众依然向海外移民?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道格拉斯·梅西对此现象的解释是:移民动因消失后,迁移仍持续的原因是移民网络一旦达到一定规模就可以自我复制,网络迅速扩张,导致移民人口迅速增长,从而引发移民潮。事实上,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善,人们对自己可能会更富裕的期待不断提高,坚定了他们的移民意识而难安现状。只是侨乡群众能以平静、从容的姿态对待海外移民活动。这再次证明了移民意识已成熟化、全民化。

三、浙南侨乡移民意识对侨乡社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移民意识如同“一个连续的链条,可以使国内经济系统与国际市场形成互动”,[6]并且“在国内外的交往和流动过程中”,“具有累计和扩展能力”。[7]

(一)移民意识改变了侨乡社会结构

1.拓展就业渠道。网络理论“承认情感交流、亲近信任和对社会资源的获取能力等主观因素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人们通过这些主观因素发生联系、建立‘强关系’”。这种“强关系”在浙南的表现就是沾亲带故的亲缘网。①中国农村素有聚族而居的传统和维系紧密的宗族、家族观念,使不少新移民在居住国能得到亲戚、老乡和故友的支持。在“先锋移民”的影响和引带下,进行“连锁移民”。只有这一网络中的成员,在当地才拥有向海外移民的资格。参见夏凤珍:《从世界看浙南非法移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2页。侨乡群众在“强关系”网络中向海外移民,每位移民在网络中又成为一个原点,以此为中心向外延伸。网络中的每位移民之间的关系是信息交流和资源流动的渠道,从而带动越来越多的人移民海外。如果网络中的“先锋移民”不带自己亲属却带同乡出国,会遭指责。“先锋移民”也自认为有帮助族人出国的责任。这极大缓解了山多、地少、土瘠、人多的浙南地区百姓的生存压力,拓宽了他们的就业、创业之路。

2.延展侨乡范围。青田县是浙南地区最早的侨乡,县内海外移民的示范效应向周边城乡蔓延、渗透、辐射,强化了对移民活动的认同。当地一些老侨乡起着移民“根据地”和核心区的作用,引带了原非为侨乡的乡亲出国,使越来越多的乡村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新移民,成了新的侨乡。这样,在浙江的一些县市,形成了以老侨乡为中心向相邻乡村扩展,分布广泛的新旧侨乡连片的新格局。

3.加速一些老侨乡“空壳化”。浙南一些传统侨乡、重点侨乡的海外人数与国内人数持平,甚至超过国内人数,只有留守老人和留守幼童。如温州市丽岙镇泊岙村,至2009年底,有总人口1300人,常住490人,海外移民820人,村内几乎没有常住年青人。②引用资料来自2010年4月,文作者赴温州丽岙镇镇政府采访,由该镇办公室朱乐同志介绍。温州文成县玉壶镇辖18个行政村,至2008年,有3个行政村总共只有6位留守老人,他们的家人已全部出国。将来这6位老人离世后,这3个村将成为无人村。①引用资料来自2008年3月,文作者赴文成县玉壶镇采访,由该镇侨联主席胡绍超介绍。侨乡老人由于子女移民海外,空巢化越来越普遍,这也成为海外移民心中永不落的牵挂。

(二)移民意识凝聚了侨务资源

浙南籍侨胞都怀有很深的故土情怀,“在海外‘成功’后报效桑梓,回馈故乡,既是一种奉献,也是一个人‘发达’的象征”思想深烙在他们的意识中,从而凝聚了非侨乡所没有的侨务资源,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1.侨汇改变生活。侨汇是指侨居在国外的本国公民或侨居在本国的外国公民汇回国内,用来赡养亲属的款项,它也是海外移民在经济上与家乡联系的主要纽带。以温州市为例,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统计显示,该市外汇汇入资金:2007年168.5亿美元,2008年198.6亿美元,2009年191.66亿美元。累计已超过6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4000亿元。[8]侨汇改善了群众生活,繁荣了市场经济,有助社会稳定。

2.捐赠款物显力量。自1978年以来,浙江海外移民在大陆的捐赠折合人民币累计超过120亿元,“在省内累计捐赠达到37亿元人民币”。②数据来自浙江省侨务办公室。温州市,1978年—2008年间,共接受华侨捐赠款物折合人民币3.4806亿元。侨捐有力地支持了浙江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福利事业的发展。可是,侨汇与捐赠也养活了大批靠它生活的有闲人,或被侨乡人用于攀比斗富。炫富性消费不是侨乡所独有,却在当地表现较为突出。许多侨汇在银行沉睡,或被用于炒房,或被当作非法移民活动资金,或流向地下钱庄、高利贷公司,存在很大的风险。

3.投资办实业。截止到2009年底,来浙江投资创业的侨资企业共有30008家,总投资1708.11亿美元,分别约占外资企业总数的65%和外资总额的60%。侨资解决了侨乡建设资金的不足,侨胞将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技术带回故乡,加快了侨乡企业技术改造,又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助推侨乡百姓“洗脚上岸”。[9]但是,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在引资时,存在重大轻小、重引进轻服务的现象,影响侨胞投资积极性。现在,有侨资倾向于一些短频快的项目,一些早期回乡的侨资在撤离,新增投资意愿不强。侨胞认为:捐赠故乡是爱乡爱国,可以不图回报做公益,投资则讲究经济效益图回报。这也成为侨乡本土工商业欠发达的原因之一。

(三)移民意识引发侨乡文化变迁

1.价值观的变化。移民意识颠覆了“安土重迁”、“父母在,不远游”等传统思想;“安守本土创业”被视为没本事。闯欧洲、奔美国是侨乡人永不褪色的“金山梦”。甚至常人眼中很另类的非法移民,侨乡群众不歧视他们,“反而高看那些偷渡成功者或锲而不舍的偷渡者”。组织非法移民活动的“蛇头”被尊称为“劳动部长”,受人巴结仰慕。当“蛇头”被公安机关搜捕时,会得到群众暗中保护。[10]

移民意识还左右了人情风俗。平时不被人看重的下层草根,为移民出国筹措费用时,“九族”都会主动来凑钱。如果为经商、建房等筹措经费却十分困难。侨乡几乎人人都是如此筹得资金出洋。当事者准备登途前,九族亲人、村坊邻里都会以礼相送。那些送别人出国者,早晚也会跟着先行者走出国门。

2.对教育的别样选择。因为有侨胞的捐赠,侨乡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但是,当地许多年青人却以将来肯定要出国为由而拒绝上学或对接受学校教育无所谓,一些学生在高考面前还选择了放弃。地方教育界人士认同学生的选择,自己也随时准备向海外移民。侨乡人视学生在国内缀学出国打工为另种意义的“留学”。这反映了侨乡人面对高考,显示了自己的平静、理性、淡定和从容,也拖累了侨乡本土的教育事业发展。

3.政府职能转变。侨乡政府、民间组织都深知海外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各级政府在制度创新和变迁上早于非侨乡地区。在金融危机袭击下,青田县政府提出“华侨总部经济”,以市场需要指导政府工作。“政府围着经济转”的超前服务意识使当地聚集了丰富的侨务资源。为涵养侨务资源,侨乡各级干部还定期或不定期前往海外看望侨胞,联络感情,建立、扩大、巩固移民社会网络;借助海外侨社侨团的力量进行招商引资;大张旗鼓表彰为家乡建设做出贡献的侨胞。同时,也有极少数地方政府主政者认可、纵容非法移民活动。

四、浙南侨乡移民意识的升华及其路径

如前述,移民意识是积极与消极并存,先进与落后同在,成就与问题共生,因此,确有保持其优秀部分,制约其负面部分之必要。

(一)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升华移民意识

以人为本就是在升华移民意识时必须以现实的人的利益为核心,以广大的华侨华人、归侨侨眷的利益为核心,否则升华、建设就是漫无边际的空谈。

1.以发展经济来建设优秀移民意识。强烈的移民动机是移民意识产生的最大动因之一,这个动机就是改变命运,谋求更好的发展前途。因此,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保证他们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缩小东西方之间存在的经济差距,让群众充分享受国内稳定富裕的物质生活,祥和美满的政治环境,良好健全的社会保障,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幸福指数,从而指导人们科学辩证地看待移民行为,做出正确判断取舍,使移民意识建设回归以人为本的目的性价值维度。

2.以盘活侨汇来引导正确消费意识。(1)建华侨银行。以温州为例,该市有巨大的侨汇却没有专门的整合利用平台。目前,在浙江侨乡有国有、商业银行,却没有专门整合和利用侨资的“华侨银行”,这与侨乡经济实情不相适应。2010年5月《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照此精神,结合侨乡实际以及金融产业发展趋势,应尽快在政府的领导下,牵头组建“华侨银行”。浙江省“爱乡楷模”翁银巧等人建议:华侨银行的最主要功能是帮助侨界人士理财投资。这既可以吸引在外侨资回流,还可以聚集侨资投身高新、环保、绿色现代农业等领域,助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银行初期的投入要积极利用侨资,启动资金以股份制形式。投资主体多元化,包括侨资、民资、外资等,充分拓展投资渠道。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介入华侨银行的组建工作,实现全过程的监管。(2)成立华侨信用担保公司。当前浙江农民小额贷款难,因此,可以利用侨汇成立信用担保公司,为农民在项目引进、农副产品购销、加工及生产经营等方面所需的小额流动资金提供担保服务。

当侨汇有了正常的流通渠道,必将更好服务于民生,减少炫富性消费,弱化崇洋慕侨、纯粹崇拜货币的意识,进而引导群众理性消费,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品质。

(二)坚持政府引导与民众参与升华移民意识

1.加强宣传建构理性移民意识。我国政府在意识形态的建构中一直扮演着引领者的重要角色。这种角色作用也存在于移民意识升华过程中。因此,政府的工作应该围绕共享、和谐为执政理念,以解决侨众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为提升移民意识的基础。要经常性、多渠道、多手段地向侨众介绍西方社会的真实性;加强宣传我国出入境管理法规、西方日趋收紧的移民政策,树立法制权威。从而引导群众按合法正常途径出境,认同本国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积极的移民意识。

2.民众参与筑就优秀移民意识。现代政府面临宏大、繁杂的各类事业,在移民意识建设中存在政府难以企及的有限性,这就决定了侨众也是提升移民意识的主体。况且移民意识的受众本来就是广大的侨众,只有他们积极主动参与移民意识建设,形成与政府引导的互动局面,才能充实、完善移民意识。为此,要发挥侨乡民间组织的作用,如各乡 (镇)、村侨联,各归侨侨眷侨属联谊会,华侨回国投资协会,各级海外交流协会等,引导侨众从着眼于“光宗耀祖”式的价值观转向超越小我、胸怀大我的意识,实现由物质富有到精神富有的人格升华,使之既肩负对个人、家庭、亲友的责任,也担当对他众、社会、国家的责任。

(三)加强教育升华移民意识

1.加强对年青人的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移民意识。加强对侨乡年青人的针对性教育、培训,进而向外输送高质量移民。浙南海外移民主要侨居欧洲,因此,要加强对年青人的语言培训、餐饮缝纫等基本技能培训,使他们出国后能较顺利地在侨居国立足发展;更要鼓励他们在国内接受系统教育,以留学生的身份出国深造,成为高层次人层。以此引导侨乡年青人走合法移民渠道,杜绝非法移民活动,使移民意识回归正常轨道。

2.正确对待捐赠和投资,树立科学移民意识。浙南海外移民对故乡的捐投资有多重考虑:报效桑梓、为面子、以此手段建立与政府部门的良好关系。因此,国内各级政府应该客观地对待捐赠投资,引导侨资发展地方经济,升华重视生产管理、谋求产品质量、追求行业升级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就是将移民意识提升为超越个人利益、地域之限,着眼全社会的更高层次的社会意识,使之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

[1]汪恩民.浙江省籍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逾一百五十万人[EB/OL].(2010-01-09)[2010-01-21].http://www.zjqb.com/art/2010/1/21/art_376_25820.html.

[2]赵璐璐.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农民工迁移行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6).

[3]王春光.移民的行动抉择与网络依赖——对温州侨乡现象的社会学透视[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3).

[4]任柏强.移民与区域发展[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25.

[5]周望森.华侨华人研究论丛:第 3辑[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126.

[6]陈传仁.海外华人的力量:移民的历史与现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321.

[7]郑一省.多重网络的渗透与扩张[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179.

[8]朱承立.温州申办全国首家华侨银行[EB/OL].(2010-01-09)[2010-09-30].http://qwb.zj.gov.cn/art/2010/9/2/art_376_32087.html.

[9]汪恩民.浙江华侨反哺情深 30年捐赠公益达 120亿元[EB/OL].(2010-09-06)[2010-10-11].http://qwb.zj.gov.cn/art/2010/9/6/art_376_32178.html.

[10]夏凤珍.从世界看浙南的非法移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209.

Abstract:The assaywith Social network theory expounds the special psychic goods-the sense of emigration,analyzing the social and history conditions for its for ming,discussing its function and influence on all social sectors of home town of overseas Chinese,then the paper also construes what and how it should be improved,in order to help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ome town of overseas Chinese.

Key words:network theory;the sense of emigration;the home town ofoverseasChinese in south of Zhejiang;approaches for improvement

(责任编辑 彭何芬)

On the Formation,Fun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Sense of Em igration of Home Town of Overseas Chinese in South of Zhejiang Province

XI A Feng-zhen
(College of M arxism,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C912.8

A

1009-1505(2011)02-0086-06

2010-12-0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海外新移民与侨乡社会互动发展研究”(10YJA840044)

夏凤珍,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华侨华人学研究。

猜你喜欢

浙南侨乡移民
口号嘹亮 精神永存
——浙江省档案馆馆藏解放战争时期浙南革命斗争档案介绍
侨乡古村 夜赛龙舟
发挥新侨乡独特优势 助力南通高质量发展
浙南采风,余偶微恙,未克成行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签证移民
明溪是怎么打好侨乡牌的
“走基层·侨乡行”中央媒体江苏行圆满结束
Immigration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