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匮要略》发汗祛湿法浅析

2011-08-15邓雯雯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年7期
关键词:杂病金匮要略仲景

邓雯雯 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 310053

发汗法,《内经》谓之“开鬼门”,乃令邪随汗解的一种治法。《素问》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今风寒客于人……可汗而发也”,为汗法理论的雏形,皆从外感表证而论。仲景喜用汗法,而不拘于单纯解表之用,纵观其《金匮要略》之风湿、疟病、中风历节、黄疸、痰饮、水气病等诸多杂病的治疗,“发汗法”的运用可谓灵活多变。今取其发汗祛湿之用略作剖析,以窥仲景发汗大法之妙。

“湿家身烦痛,可予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取微似汗”,此乃《金匮要略》论风湿病当取微汗法祛湿之代表。余初读《伤寒论》,见桂枝汤证等诸病药后多嘱取微汗,因知其表虚之证,不可过耗津液以致损正,故认为“取微汗”者必欲存其津。而此处风湿病证并无表虚之由,实乃风寒湿邪郁闭卫阳、里湿之邪阻滞营阴之故,其取微汗,非欲存其津,是欲并祛其湿。正是当其人湿气尤甚之时,遇风湿邪气外困肌肤,风为阳邪,其性清扬易散;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难骤除,是故“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法当令阳气缓缓升跃,取其“但微微似欲出汗者”,在逐邪外出的同时,使卫阳周行全身,与阴血和,以达营卫流行、气血通调,而表里之湿渐化微汗而解。施予麻黄加术汤一方,麻黄与白术相伍,既可行表里之湿,又发汗而不致太过,加之桂枝外散风寒、内通筋脉、调营和卫之功,正合其法,药后微汗,气血条畅,经脉通行,通则不痛,所苦可解。倘误以火攻之,易致关门留湿,甚或湿与火结而变生它证。与此法相类,同取微汗者,尚有风湿盛于阳明的麻杏苡甘汤证,重感风寒湿发为刚痉的葛根汤证,风湿历节兼阴伤气耗的桂枝芍药知母汤证,寒湿积于下、湿热壅于上而成黄汗的桂枝加黄芪汤证等,临床可视症候综合辨证取用。

另有《水气病篇》曰“水,发其汗即已”,“诸有水者……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是仲景发汗祛湿法在杂病中的又一应用。盖因水肿者,乃水湿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之间,停滞不行之故,当使水有去路,肿方能消。而肿在腰以上,说明邪虽已入,尚未至深,或是身之阳气虽减未衰,仍有可透发之机,且病位在上者属阳,阳易于升发外泄,故《金匮要略浅注》云:“当开其腠理取汗,通阳则愈”,使滞于肌肤间水湿随汗宣泄而出。其后的麻黄附子汤证当属此类代表,发汗并兼补阳,宣通温化以泄阳位之水。同篇25条“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重复汗出,不汗再服”,其意相仿。此“里水”,陈修园认为“乃风水深入肌肉,非脏腑之表里也”,余以为其内尚有脾肺失司、阳虚气损之患,致使水湿既失脾阳运化,又失肺气通调,乃停滞于非常之道。其中,湿郁化热者方用越婢加术汤健脾宣肺清热,迅发其汗;无热水肿者,以甘草、麻黄相配,温脾益气、宣散水湿,因其水偏寒,恐难骤去,又须加大发汗力度,多次取汗。此外,《痉湿暍病篇》风湿兼阳虚之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证等,证有类似之处,亦可运用发汗合温阳法祛湿的原则予治。

由此可见,仲景发汗祛湿法运用之广,尚有如《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痰饮咳嗽病篇》“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等等,均是《金匮要略》发汗祛水湿法临证应用的典范。时至今日,该法仍为临床多种杂病的治疗提供了思路,当然,要运用得当还得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方能切实领会仲景心法的要义。

猜你喜欢

杂病金匮要略仲景
从瘀论治男科杂病验案三则
国医大师刘祖贻杂病调中思想探析
导师应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杂病经验举隅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张喜奎教授临证运用白鲜皮经验举隅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
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仲景五脏温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