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2011-08-15杨春玲侯军红王帅兵赵新苗

种业导刊 2011年1期
关键词:全蚀菌丝体基部

杨春玲,侯军红,王帅兵,薛 鑫,赵新苗

(安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1 症状

小麦全蚀病又称立枯病、黑脚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受害麦株苗期植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该病与小麦其他根腐型病害区别在于种子根和次生根变黑腐败,茎基部生有黑膏药状的菌丝体。

2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小麦全蚀病菌是一种土壤寄居菌,该菌主要以菌丝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或在混有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和混有病残体的种子上越冬、越夏,成为后茬小麦的主要侵染源。引种混有病残体种子是无病区发病的主要原因,割麦收获区病根茬上的休眠菌丝体成为下茬主要初侵染源。冬麦区种子萌发不久,越夏病菌菌丝体就可侵害种根,并在变黑的种根内越冬。翌春小麦返青,菌丝体也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生长,向上扩展至分蘖节和茎基部。在小麦拔节至抽穗期,可侵染至第1~2节,导致植株茎基受害腐解。病株多在灌浆期出现白穗,遇干热风,病株加速死亡。

小麦全蚀病菌,发育温度3~35 ℃,适宜温度19~24 ℃,致死温度为52~54 ℃(温热)条件下10min。土壤性状和耕作管理条件对全蚀病影响较大,一般土质疏松、肥力低、偏碱性土壤发病较重,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与非寄主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发病较轻,冬小麦播种过早发病重。

3 防治措施

3.1 种子处理

对疑似带病种子用51~54 ℃温水浸种10min,或选用适宜药物进行种子处理。

3.2 合理轮作,种植耐病品种

重病区轮作倒茬可控制全蚀病危害,零星病区轮作可延缓病害扩展蔓延。轮作应因地制宜,实行与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轮作,也可改种大豆、油菜、马铃薯等。也可坚持1~2年与非寄主作物轮作一次,如花生、绿肥等。

3.3 平衡施肥

增施腐熟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同时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加土壤根际微生物拮抗作用。每667 m2施用腐熟有机肥6000kg左右,无机肥施用应注意氮、磷、钾元素的配比,在土壤速效磷达0.06%、全氮含量0.07%、有机质含量1%条件下,全蚀病发展缓慢。

3.4 生物防治

芽孢杆菌和荧光极毛杆菌,对全蚀病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人工培养菌剂的施用采用拌种和施入根际周围的方法。全蚀病衰退土移植于病田,一般在移植第一年有减轻发病和促进全蚀病衰退作用。对全蚀病衰退的麦田或即将衰退的麦田,推行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可以有效维持土壤拮抗菌的防病作用。

3.5 药剂防治

用12%三唑醇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02~0.03%拌种,防病效果较好。2.5%适乐时种衣剂按1∶1000包衣处理,对小麦全蚀病有一定防效。苗期每667 m2可用12.5%禾果利20~30g或50%多菌灵500g对水200kg,沿垄喷茎基部。

提倡施用多得稀土纯营养剂,每667 m2用50g多得稀土纯营养剂对水20~30kg,于生长期或孕穗期开始喷洒,间隔10~15 d喷一次,连续喷2~3次。

[1]宋玉立.搞好小麦中后期病虫害防治 确保小麦丰产增收[J].种业导刊,2007(3):21-22.

[2]石鸿文.小麦全蚀病及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2001(9):36-37.

[3]吕国强.河南省2007年麦播期病虫草鼠害防治意见[J].种业导刊,2007(10):11-12.

[4]曹然,赵志刚,张湘.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8):166-167.

[5]孙静,宋玉立,何文兰,等.小麦全蚀病及其病原菌研究概况[J].河南农业科学,2010(5):134-137.

[6]杜建华.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179.

猜你喜欢

全蚀菌丝体基部
小麦全蚀病的危害与防治
响应面法优化鸡腿菇菌丝体多糖的提取工艺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控
小麦全蚀病药剂防治试验研究
海南三七根茎芽基部的组培快繁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苹果夏剪怎样转枝
葡萄糖酸钠发酵废弃菌丝体提取壳聚糖的研究
新型环保吸声材料——菌丝体胶合秸秆
拟黄薄孔菌菌丝体的固体培养条件及CAT和SOD活力动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