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林业白僵菌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2011-08-15陈昌谋

绿色科技 2011年10期
关键词:白僵菌厂家福建省

陈昌谋

(福建省南安市林业局白僵菌厂,福建 南安 362300)

1 引言

白僵菌(Beauveria)是近30年来福建省防治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刚竹毒蛾(Pantanaphyllostachysae)、木 毒 蛾 (Lymantria xylina)等森林害虫的主要微生物杀虫剂,长期以来对控制福建省主要森林害虫的严重发生、减少环境污染和促进森林保护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3年来,福建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都在20.7万hm2左右,其中森林害虫约18.7万hm2,约占发生面积的90%,主要采取以白僵菌为主的生物防治,无公害防治率95%以上。随着人口、资源与环境等问题日趋严峻,森林生态工程必将日益为人们所关注与重视。在新形势下客观认识福建省白僵菌的生产与运用现状,探索企业的发展出路,对确保福建省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旅游景观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白僵菌生产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生产厂家数量多,技术人员少,生产规模小

福建省林业行业白僵菌生产厂家,分布于福建南平、三明、龙岩、漳州、泉州、福州、宁德等地。由于市场竞争及其他因素,2010年底继续保持生产的厂家9家。但年产10万kg以上的,仅有南安、永安等少数厂。多数菌厂基本上只为当地行政区域、小范围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服务,全省几乎没有一家能满荷生产,仅靠林业主管部门资金扶持维持小规模的经营活动,资源浪费严重,企业缺乏生机与活力。

2.2 生产设备陈旧,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

福建省多数厂家始建于20世纪70、80年代,长期以来,设备维护与更新资金严重不足,多数厂家设备落后、陈旧,原材料消耗严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特别是近些年来,生产工艺未跟上新技术的发展步伐,而各种原材料、劳工和管理成本都在上涨,而白僵菌的价格基本上还是按行政定价的模式来操作,使得多数厂家利润偏低,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有所下降。另一方面,白僵菌生产季节性强,短期生产的收入要支付相对长得多的停工报酬,客观上使菌厂管理和维护成本升高。因此,加大资金投入,更新设备,引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成为许多厂家的心声。

2.3 产品单一,防治效果不稳定

福建省白僵菌厂生产的产品主要是菌粉,部分加工成粉炮。近些年来,逐步加入了一些添加剂和增效剂,但并没有改变厂家产品相对单一的现状。由于白僵菌生物疗效的发挥需要较高的湿度,且与林区的地形地貌、害虫的发育阶段等有密切的关联,因而福建西北、东南部在施放时间,具体的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林业总体上还处于粗放经营阶段,使得白僵菌现今的施放技术仍然以地面常规喷粉和施放粉炮为主,加上许多林业一线菌剂施放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不能完全掌握菌剂施放要领,使得防治效果多年来一直不稳定。同时,各厂家本身产品的含孢量、活孢率、含水量及菌株毒性等关键指标不一,同一厂家不同年份菌剂的质量也不尽相同,这也是导致防治效果起伏不定的原因之一。

3 白僵菌产业生产发展对策

3.1 突破系统局限,引入行业竞争机制

市场是资源配置最客观、有效的方式。福建省白僵菌的发展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从根本上放宽行政干预企业经营管理,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也是福建省白僵菌生产发展之根本。借鉴我国其它行业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引入白僵菌市场竞争可分为二步走。

(1)第1步是“抓重点,放一般”。根据现今菌厂的软、硬件基础和地理因素,可考虑在闽西北、闽东南(或闽东北、闽西南)各选定一家现有基础条件较好,经营管理机制比较完善的菌厂(甚至在全省范围内只确定1家或新建1家)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集中国家、省、地(市)、县的资金,通过股份合作等手段,进行企业改制和优化组合,重点加强企业设备更新等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提高其生存发展的能力。对其它厂家,在确保全省病虫防治总量需求的基础上,应完全彻底地交给市场,自主参与行业竞争(或联手竞争),优胜劣汰,使福建省白僵菌生产资源得到最合理有效的配置。

(2)第2步是实施“断奶计划”。逐步把白僵菌生产与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开。在省内1~2家菌厂具备市场独立生存与发展能力时,林业主管部门应把自主经营发展权彻底交还给企业,使菌厂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实体。达到既减轻林业主管部门的压力,又增强菌厂活力的目的。

3.2 加强人才培养,强化生产与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1)引入科技人才,人才可带来生产技术与经验,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福建省各菌厂的高、中级专业科技人员极少,科研攻关能力低,要掌握和应用先进科技成果必须引进科技人才。

(2)加强白僵菌新剂型(如可湿性粉剂)、新菌株的研发,从根本上解决防效低且不稳定的问题;探寻白僵菌在林、果、茶等经济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技术,拓宽产品的销售市场。

(3)在安全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施用技术与方法,探索以人为本、以效益为核心的,切合自身实际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不断给企业注入新的血液。

(4)建立科技激励机制,对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要给予合理的奖励和报酬,并尽量吸收到管理阶层,缩短产品推陈出新的周期,永葆企业青春活力。

3.3 充分利用菌厂的人员和设备,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白僵菌生产属于季节性开工。在非白僵菌生产季节,厂家可以因地制宜,发挥现有设备、技术与员工的作用,加强新真菌性、细菌性、病毒性生物制剂和其他相关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增加经济收入,增强企业活力。在这方面,南安市白僵菌厂、永安市国有林场白僵菌厂等走出了一条可借鉴的路子。它们在白僵菌停产期间,生产香菇、黑木耳、茶树菇等食用菌及“灭火灵”等森林扑灭药械,既解决了非生产季节企业职工的就业问题,又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收入,提高了企业活力。

3.4 树立商标和品牌意识,把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

长期以来,福建省白僵菌多数在本区域内部计划销售,基本不存在竞争,也就不存在商标和品牌的问题。迄今为止,福建省没有一家白僵菌厂拥有自己的商标或品牌。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商标注册人拥有注册商标的专用权,并受国家法律保护。白僵菌既已开发为防治害虫的“药品”,厂家应在“药”字上多做文章。一方面要牢牢树立商标和品牌意识,尽快进行商标注册,努力打造产品品牌。另一方面要研究产品包装、广告宣传等营销策略,在国家法律法规的保护下,以产品质量和信誉逐步扩大白僵菌产品国内外农林害虫防治市场中的份额,走跨区域发展的道路。

4 结语

白僵菌在福建省近30年来森林害虫生物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福建省部分白僵菌厂生产状况不容乐观,如多数厂家生产规模小、效益低,设备陈旧、生产成本高,菌剂单一、防治效果不稳定等。我国林业和社会生态环境建设现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治理的认识提升到新的水平。福建省以白僵菌生物制剂应用为主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手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得到更有效的坚持。突破系统局限,逐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科技为依托,在菌株筛选、剂型、应用领域及施用方法上加强研究与创新;以菌厂为基地,发展其他生物制剂、灭火灵、食用菌等多种经营;以及树立商标和品牌意识,应用现代营销手段把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是福建省白僵菌生产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

[1]中国菌物学会.中国虫生真菌研究与应用(第4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2]李育才.面向21世纪的林业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3]宋玉双.浅谈森林病虫害的可持续治理与分类治理[J].四川林业科技,1998,19(3):71~74.

[4]魏初奖.福建省主要森林病虫害发生趋势及防治对策[J].森林病虫通讯,1997,16(4):9~13.

[5]黄向东,陈良昌.湖南省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回顾和展望[J].森林病虫通讯,2000,19(3):34~35.

[6]杨世章,关猛耐,陈 杰,等.银杏大蚕蛾白僵菌的分离、培养及应用试验[J].中国森林病虫.2001,20(2):16~18.

[7]陈昌洁.松毛虫综合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8]林毓银,梁光红.福建竹类害虫发生特点、成因及综合防治探讨[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1,21(1):91~96.

猜你喜欢

白僵菌厂家福建省
球孢白僵菌与苦参碱混用对双线卷裙夜蛾的协同增效作用
无人机喷撒白僵菌防治越冬代马尾松毛虫效果研究
4/5G异厂家多制式协同参数策略研究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小经销商如何选择代理厂家
不同培养盘对白僵菌生产的影响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美小运载厂家签多次发射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