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岭市建设生态城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1-08-15吕兴东

绿色科技 2011年10期
关键词:铁岭市铁岭生态

吕兴东

(辽宁省铁岭市环境保护局,辽宁 铁岭 112000)

1 引言

生态城市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持续和谐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铁岭建设生态市战略的提出,是对铁岭市的城市新一轮发展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仅对其自身经济社会产生影响,对周边区域的持续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为此,铁岭市充分利用已有的产业优势和地缘优势,加大生态城市建设力度,以先进的制造业、绿色食品产业、物流业、旅游业等为突破口,建设生态产业园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铁岭市早日成为辽宁省生态城市建设的典范和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加快铁岭市生态城市建设步伐,使生态承载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全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 铁岭市建设生态城市优势分析

2.1 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铁岭市区域位置优越,地处沈阳经济区和吉林中部城市群之间,是吉林、黑龙江两省通往其它省市和出海港口的重要通道。沿哈大经济轴带依次布局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吉林中部城市群、长吉图开发先导区和哈大齐工业走廊是东北振兴的核心区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作为沈阳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哈大经济轴带上的节点城市,铁岭市必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优越的区位优势将有利于全方位推进铁岭市生态市建设。铁岭市交通便捷,市区距沈阳桃仙国际机场70km,距大连港430km,距营口港240km,均有高速公路和铁路相通。

2.2 自然资源丰富

铁岭市资源丰富,其中煤炭资源储量约占全省的1/3以上,燃煤发电能力约占全省的1/4左右 。铁煤集团是辽宁省内最大的煤炭生产企业,在辽宁省内煤炭企业居于首位。华电铁岭发电公司和辽宁清河发电有限公司两大发电厂是国家特大型火力电厂,总装机容量480万k W。此外,铁岭水资源丰富,域内有辽河、清河、柴河等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39条,水资源总量18.77亿m3,人均水资源量为1 061m3,与辽宁省人均水平相当。

2.3 经济基础良好

建国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铁岭市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已成为闻名全国的粮食主产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新兴的煤电能源之城。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在全省排名中升级进位。铁岭市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精品农业、高效农业和现代化农业转变,逐步打造生态农业之城。铁岭市的工业得到迅速的发展,现在已初步形成拥有煤炭、电力、机械、电子、冶金、建材、化工、纺织服装、造纸、食品、皮革、饲料、医药等35个行业的工业体系。铁岭市抓住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机遇,全市旅游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外经济贸易不断发展。吸收外资成效显著,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铁岭市良好的经济基础为生态市建设提供了经济保障。

2.4 生态环境良好

2008年,铁岭市森林面积近42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33.4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8.15%,绿地率为3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9.31m2。铁岭市的城市生态建设突出的优势是山在城中、水穿市区,这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铁岭市内有辽河及其支流柴河、凡河、清河等,蟠龙山森林公园、帽峰山森林公园、莲花湖生态湿地等生态绿核也镶嵌其中,呈现“山、水、林、田”相依的景象,生态景观优美,适合人居。

3 铁岭市建设生态城市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结构水平与经济外向度较低

2008年全铁岭市三类产业结构比例为21.5∶51.4∶27.1,在产业总体结构上,第一产业比重仍然偏高,第二产业比重偏低;在工业内部结构中,仍以小型传统制造业为主,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尽管比例较高,但以消费性服务业为主,金融保险、研究与开发、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铁岭市经济外向度低,与国际市场联系不紧密,利用外资的质量与水平均较低;对外贸易发展缓慢,与东北亚国家的经贸联系很少,进出口水平以及出口创汇能力均较低;缺少与国际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自我创新能力不强,目前尚未完全融入到全球经济循环中。

3.2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

铁岭市是一个能源生产型城市,铁岭市发展循环经济在认识、机制、政策和技术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发展循环经济所需的环境工程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等还处于研究、试点阶段,尚未得到普遍推广。就铁岭市的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的结构关系而言,经济发展走的是能源和物质高投入而低产出的粗放模式。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高;能源利用率低,结构不合理;矿产资源开发回收率和治理率都较低。

3.3 指标差距

根据铁岭市目前数据分析,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应当实施强制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的比例,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空气环境质量,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工业用水重复率,噪声环境质量和城市集中供热率等9项指标已达到生态市建设标准。随着铁岭市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这些已达标的指标均能在保证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向好的方向发展。铁岭市尚有15项指标未能达到《生态市建设指标》标准,规划至2015年末可望有20项达标,达标率为83.3%;规划至2020年末,可望有全部指标全部达到生态市标准,达标率为100%。

4 铁岭市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研究

4.1 建立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生态市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生态市建设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年度目标,明确重大工程建设管理的领导分工,落实各项工作的具体措施,并实行年度考核,并将生态市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列为各级政府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督促和指导。在企业评优、资格认证和有关创建活动中,实行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

4.2 推广先进技术、扩大交流合作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规划的战略任务,必须动用行政、法规、经济、科技、宣传教育等多种手段,从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法规、创新管理体制、拓宽融资渠道、推广先进技术、扩大交流合作、建立预警系统到提高全民生态意识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保障落实生态市建设的各项任务和目标。应积极组织国内外有关专家,成立生态市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对生态市建设过程中的重大技术性问题,在提交领导小组会议决策前,预先进行论证。对需要开展专题研究的事项,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开展科学研究,向领导小组提出对策建议,并对生态市建设进行阶段性总体评估。

4.3 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决策及监督

应明确社会各阶层在此机制中的作用,对于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执法、监督、资源开发与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等方面作出显著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同时强化社会监督机制,健全群众监督举报制度,对举报者的保密、奖励、责任和权利、防范打击报复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扩大宣传覆盖面,表扬先进典型,揭露违法行为,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生态城市建设,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

5 结语

通过对铁岭市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的综合分析和合理预测,以跨世纪生态城市规划和面向21世纪,面向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加速发展、建设和谐铁岭、魅力铁岭和生态铁岭为主题。通过10年的努力,完成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经济持续、稳定、高效发展,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性好转。最终将铁岭建设成为持续发展的效益城市、适宜人居的和谐城市,科技领先的创新城市,使铁岭成为辽宁省生态城市建设的典范和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1]铁岭市环保局.铁岭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2009~2020)[R].铁岭:铁岭市环保局,2009.

[2]铁岭市环保局.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R].铁岭:铁岭市环保局,20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5.

[4]朱新玲,黎 鹏.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125~128.

猜你喜欢

铁岭市铁岭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铁岭市烈士陵园
铁岭雷锋纪念馆
铁岭市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银冈书院)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铁岭关
铁岭关
铁岭市职工书画展部分参展作品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