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孟子浩然之气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2011-08-15李双印刘志军李旭炜

科技视界 2011年14期
关键词:大丈夫孟子正义

李双印 刘志军 李旭炜

(1.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2.保定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孟子“养浩然之气”思想,经过我国历代思想家、文学家和仁人志士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证明,已经成为了我国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时代生命力。

1 浩然之气的本质

《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他对浩然之气的特征和修养方法都作了描述,认为浩然之气“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形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浩然之气”是实体性的正义由主体扩充到宇宙万物中的结果,是人正义的良心本心的良知良能高度自觉的产物,是人的道德意志和道德目的修养的最高境界。这种“气”的本质是以物质性精气(血气)为基础的修养而成的精神性正义之气,他充满在天地之间,是正义经常积累的结果,不是通过一两件义举达到的朝夕之功,要想修养成功,就必须持之以恒、光明正大的自然而然的修养,不能拔苗助长式的修养。具有了这种“气”的人,就能与道为朋,经受磨难考验,勇当大任,舍生取义,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中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 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

孟子在继承、发展儒家人道体现天道的天人合一的伦理原则的同时,在对浩然之气的描述中把“不动心”看做是“浩然之气”生发的基础,从天赋性善论推导出天赋道德论,从“不忍人之心”到“四端”,从“四善端”到“仁义礼智”的儒家人格的形成过程,阐明了“浩然之气”的生发、扩充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浩然之气”从主观精神境界到客观世界的道德实践过程,通过“不动心”使修养者的心、性处在一种“善”端增长的的道德境界,然后外化为修养主体的人格,达到指导主体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杨儒宾在《儒家身体观》的转型中提出“先秦儒家的身体观以‘礼’、‘气’为核心概念,其中孟子的践行观因为彰显了身、心、气一体,以及道德意识对身体的生成关系,对后世影响极大。”[1]

为了修养“浩然之气”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孟子提出通过万物皆备于我、大丈夫、安身立命三个方面的修养来实现。 “万物皆备于我”的精神境界,就是从“天之道”的“诚”到“人之道”的“思诚”,再回到“天之道”的“诚”的过程。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下》)“浩然之气”就形式来看,是“至大至刚”,就内容来看,是“配义与道”,义与道不是由外而内的,而是由内而外取得的。孟子认为具备了浩然之气就具有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大丈夫气概,“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要坚持正义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自己的高尚人格。

孟子指出人立命的根本就在于“事天”,即顺应天命。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孟子所说的“心”是安身立命的精神载体,存养心里的善性,就能明白宇宙万物的道理,培养心中“仁义礼智”的善端,就是顺应天意而为。“儒家义命论的核心观点是义以立命,知天命而尽人事:无论命运如何,都不放弃对道德的追求。虽然命运是一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生境遇,但人仍然要在命运面前保持独立人格,独善其身。”[2]因此,反身而诚、“大丈夫”、安身立命从而实现内圣外王的修养过程就是体认、修养“浩然之气”的过程。

3 浩然之气的现代价值

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思想是在客观世界的道德实践过程中,提出“王道”政治理想、与民同乐的命民本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弘扬社会正气,实现人与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将修养“浩然之气”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平,还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不断深化孟子浩然之气思想的时代内涵的研究,不仅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还能使人增强对自身的认同和信心,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整个社会的正气,弘扬社会主义建设的正义的主旋律,防治社会腐败的滋生和蔓延。

孟子从天赋性善论推导出天赋道德论,从“不忍人之心”到“四端”,从“四善端”到“仁义礼智”的儒家人格的形成过程,说明了“浩然之气”的生发、扩充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浩然之气”从客观世界到主观精神境界,再到客观世界的道德实践过程。“与民同乐”是孟子“王道”政治哲学和“仁政”说中的命题,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科学发展观讲求“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孟子以“天下人民之乐为己乐,以天下人民之忧为己忧”的宽阔的胸怀和热爱人民的一片赤诚之心就是古代“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和谐社会”主要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个方面的和谐。孟子“浩然之气思想”为构建和实现人与客观、主观世界的和谐提供了路径。在人与自然方面,他提倡天道和人道的合一,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孟子在提出“仁政”思想,践行“浩然之气”的时候,主张“泽梁无禁”,开放一切水域和山林,使人民致富。孟子主张“泽梁无禁”,但反对透支性开发使用自然资源。他说:“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反对涸泽而渔,主张要按林木生长、收获的时令来采伐木材。在人与社会和谐统一方面,尽管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孟子对统治阶级提出要实行“仁政”,即尚公、与民同乐、修天爵以要人爵,“民贵君轻”、“尊民意”,对被统治阶级则主张要“尊君”,来实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对于建设人性化规范化社会政治制度提供了借鉴。在人与自身方面,孟子提出了“良贵”思想,君子“三乐”、大丈夫人格、自反而缩的大勇无畏的浩然正气,实现了自身的和谐统一。

[1]黄俊杰.中国孟学诠释史论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9:32.

[2]肖群忠,儒者的安身立命之道[J].哲学研究,2010(2):48-52.

猜你喜欢

大丈夫孟子正义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大丈夫
手抓饭,真的大丈夫?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