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校在职研究生学习动力培养探析

2011-08-15陈中奎王春云王鹄鹏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1年11期
关键词:读研军校学业

陈中奎 王春云 王鹄鹏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辽宁大连 116001)

军校在职研究生学习动力培养探析

陈中奎 王春云 王鹄鹏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辽宁大连 116001)

胡主席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军校研究生作为未来我军现代化建设征途中一支重要力量,理应以此为动力,增强学习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百倍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确实将自身培养锻造成为名符其实的学习型高素质人才。然而现实生活中,部分研究生在校期间,由于受学习动机、环境氛围、管理模式以及分配机制等主客观因素影响,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学业质量不高的现象。为此,我们应认真分析原因,部队、学校、研究生三管齐下,采取措施,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培养质量。

在职研究生;学习动力

军校研究生作为未来我军现代化建设征途中一支重要力量,学习动力的强弱直接关乎培养质量高低,关乎我军学习型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多年来,在相关政策措施的激励和使命任务的感召下,军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但从毕业后使用来看,仍有少部分在职研究生能力素质不尽如人意,作用发挥不明显。究其原因,在校期间学习动力不足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抽样调查,概括了目前学习动力不足的现状,分析了主客观原因,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对策。

一、 当前在职研究生学习的基本现状

一是入学动机各不相同。笔者通过调研分析,认为在职研究生读研的目的有三个层次。1.带着提升专业素质的期望读研。调查中,35%的在职研究生表示希望通过读研提高学历和能力素质,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2.带着调整岗位的目的读研。部分干部因部队驻地偏远、条件艰苦,单位编制小等原因选择读研,希望以研究生学历为平台谋求岗位调整,这种情况约占45%。3.带着休假放松的心态读研。部分来自基层一线的营连级干部,因工作繁重,读研期间不影响调职调衔,且日子轻松,与其在单位辛苦工作,不如出来上学,这一类别约占20%。

二是学习动力有强有弱。1.部分干部希望能在读研期间更好地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学习中加班加点,时不我待。2.一些视学历证书为调整岗位、延长服役年限或者转业后资本的在职研究生,只求顺利毕业,得过且过混文凭,专业学习应付了事。3.有的把撰写毕业论文的压力转移给导师,坐享其成,对待学业,压力小、动力弱,整日看电影、打游戏,无所事事。

三是学业成果参差不齐。1.抱着提升能力素质的目的,把主要精力用在阅读书籍、求学问道、撰写文章方面的部分干部学业成果丰硕,体现为毕业论文层次高,发表文章数量多、质量高,对专业理论有了系统性的掌握,对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有思路有方法。2.把精力用在调整岗位、培养业余爱好等方面的部分干部,学业质量一般,规定的毕业考核标准外难有拿得出手的成果。3.只求过关拿到学历证书的个别干部,没有足够的投入,自然没有好收获。发表文章多为增刊,或者是在别人的文章上挂名,无论在理论思维、还是专业功底,或者是研究能力方面都显得少有成效。

二、部分军校在职研究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造成部分在职研究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研究生自身有关,与院校的培养模式有关,也与研究生现行的二次分配机制有关。

一是多样的入学动机使在校研究生学业重心偏移。在校期间,增强专业理论水平,提升科研能力应为研究生的学业重心。然而,入学动机的多样化导致了在校研究生在学业和其他入学目的权衡中,动摇了学业的中心位置。专心科研、提高素质等真正能够激发学习动力的内在因素本应占据入学动机的主导地位,但调整岗位、获取学历等动机使得在校期间精力分散,导致学业重心偏移。就学习的动因而言,这些动机多为外在驱动力,对于激励在校研究生专心于学业缺少持久推动力。二是宽松的校园氛围使在校研究生放松自我要求。院校与部队所担负的使命任务不同,管理模式、环境氛围也不一样。从基层部队,尤其是从作战部队的舰(艇)连高强度、快节奏、严要求的工作状态中转到以自觉主动从事教学科研为主的院校里,易出现自我放松。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习惯,体现在个别人身上即所谓的“混日子”。调查中,有8%的在校研究生表示院校管理较之部队相对宽松,没有压力,难有动力。究其原因,在于环境的变化带来了思想的松懈,以至个别人把来院校学习看作是休假。殊不知岗位环境的变化对人才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的合格军人,要承担起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重任,必须积极适应不同环境对个人素质的不同要求。三是现有的培养模式使在校所学与部队需求脱节。院校教育培养的理论思维、研究能力对于从事部队具体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就军队政治工作学专业来讲,强化理论武装、掌握思想武器是一项使命,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但是,院校在教学科研与部队实践结合的深度和广度上存在不足,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有待突破。调查中,46%的在职研究生认为院校教育与部队需求脱节,“学非所用”甚至“学而不用”。有些学员入学时抱着增强本领,提升素质的想法而来,可到毕业时常感叹收获并不丰硕,除发表了几篇文章,完成毕业论文之外,好似没有其他成绩。回到部队后,由于离开岗位几年时间,岗位所需的能力素质反而生疏了不少。可见,院校教学“知”与“行”的脱节,也是在校研究生对于学业不够重视的原因之一。四是固定的分配机制使在校学习缺少现实推动力。需求决定动机。反之,动力不足,也可说明需求尚未得到满足。有不少在校研究生希望学成之后,能够获取发挥长处的岗位。但目前的分配机制遵循的原则是“哪来哪回”,一些出于婚恋家庭或者个人发展等因素考虑想调整岗位的研究生难以满足要求。需求有个人和组织之分,我们不排除其中一些个人需求和组织需要冲突,但我们也应看到对于一些能力素质强,工作表现突出的学员,分配时在遵循集体需要为先的前提下,应考虑其个人意向,尽可能达到个人愿望与集体需要的一致。前些年,研究生数量还比较少,毕业临近,常有单位光临招纳人才。近来,这种现象已不多见,挫伤了部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三、 部分军校在职研究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对策思考

部分在职研究生专心学业不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既有主观上的,也有客观上的,但无论哪一类原因都不利于部队人才队伍建设。我们应高度重视、多法并举,从管理、政策等层面下功夫激发在职研究生学习动力,促进学业质量提升。

一是严把入学考核关口。1.要把关报考“门槛”。按照干部成长规律,要满足在基层部队工作最低年限,且有一年以上连队主官或机关工作经历后再可报考。保证干部在了解部队、熟悉基层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入学深造,为高学历与高素质的对接打下基础。2.要把关从事专业时间。在职干部所报考的研究生专业,须在部队实际从事该专业两年或两年以上,增加实际专业技能考试,提高专业淘汰率。3.要把关报考程序。按照个人申请、支部推荐、旅团政治机关审查、军师政治机关审批的程序,坚持把政治思想、工作实绩、专业水平、安心本职等作为选拔条件,真正把素质全面、有发展潜力的干部送到院校培养。二是调整毕业合格标准。加强军校研究生的管理,调整毕业考核的标准,促使军校研究生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专业学习。为此,一方面,建议取消部分院校英语6级同学位挂钩的做法。不少研究生表示:“在校大半时间都用来考级了,专业学习倒忽视了。”对此,学校可尝试自行拟定毕业英语合格标准,调整英语学习在整个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比重。另一方面,可对硕士研究生增设中期考核。没有压力难有动力。在内在动力不足时,外在激励就显得十分必要。可参照博士中期考核事项,尝试制定硕士中期考核标准,从严要求,做到研究生培养“严进严出”。三是注重开展联合教学。尽量缩小岗位所需与学校所教的距离。以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进一步探索“联教联训联考”的教学方法。学术型专业主要为各科研院所培养人才,要突出培养学术研究能力;应用型专业主要为部队培养各类指挥人才,要突出对其指挥、管理等方面应用能力的培养。建立院校培训主阵地、部队实践主课堂的培养模式,进一步走开联合培养路子。把能力训练贯穿于教学内容、研究方向、教学方式等各个环节,形成以提高能力为主的培养模式,增强对发展变化中的部队实际情况的掌握,在此基础上提高研究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四是完善毕业分配机制。1。要科学合理调配。对表现优秀,符合院校和科研单位需要的,优先选拔到院校和科研单位;对基层工作经历不足的,不符合上级机关使用条件,不安心本职工作的干部,坚决不予调动。2.要坚持以用为本。要制定根据其所学专业和特长调整岗位的实施办法,可根据其所学专业对其进行重新定岗定位,避免出现读完研之后在原有岗位上长时间不能发挥作用的现象出现。近两年,总部在探索高学历人才资源利用方面做了不少努力,海军举办的博士研究生双向交流会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3.要树立“开放式”人才观。硕士研究生试行在其所在的军级单位结合本人意愿,重新调配;博士研究生试行在全军范围内优化配置。打通研究生干部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通道,让具备条件的人就任合适的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陈中奎:男,(1983-) :江苏盐城人 ,汉族,正连职上尉军衔,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王春云:男,(1984-),河北沧州人,汉族,正连职中尉军衔,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军事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读研军校学业
艰苦的学业
就学类型如何影响读研计划?
——九所“双一流”高校本科生抽样调查的结果分析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大学生读研择校外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来自部分高校的学生调查
军校物语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
关于军校讲台上话语自由度的讨论
35
读研值不值,是一个早就应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