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浅出的古代儿童读物*

2011-08-15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百家姓儿童读物千字文

徐 萍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文理学院,云南昆明650223)

为了传承中国文化,出版界的有识之士出版了大量久违了的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使今天的读者为之耳目一新,让我们了解到古人是用什么教材来教育孩子的,以便于借鉴。本文就现在出版的、古代流行的几种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家姓文》、《千字文》、《千家诗》、《增广昔时贤文》、《重订广寒》、《幼学琼林》等作些分析。

《三字经》是中国旧时的蒙学读本,相传为宋代王应麟著。明清学者陆续补充。1928年章太炎重订。其内容侧重道德教育,三言韵语,便于记诵。《千字文》是南朝梁周兴嗣所撰,拓取王羲之遗书不同的字一千个,编成四言韵语,叙述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隋代开始流行,有多种续编和改编本,如北宋胡寅《续千字文》、侍其纬《续千字文》、葛刚正《重续千字文》、元许衡《稽古千文》、明周履靖《广易千文》、李登《正字千文》、清何桂珍《训蒙千字文》、龚璁《续千字文》等。《百家姓》为宋初编,集姓氏四言韵语,虽无文理,但便于诵读。明代有《皇明千家姓文》,清康熙有《御制千家姓》,但流行的仍为北宋读本。《蒙求》取义于《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作者为唐人李翰,广集历史人物言行故事,编为四言对偶韵语,宋元明间非常流行,后有许多以“蒙求”为名的课本,如宋方逢辰《名物蒙求》、元胡炳文《纯正蒙求》等。《千家诗》为旧时的私塾童蒙诵读之诗选,上集七言绝句八十余首,下集七言律诗四十余首,大半在宋人刘后村《唐宋千家诗选》中,是据刘后村的选本增删而成,诗仅数十家,而以“千家”为名。增删的人是明代人。此外,还有《增广便读昔时贤文》、《明贤集》、《处世名言集》、《重订增广》、《声律发蒙》等等,真是琳琅满目。

《三字经》的作者一说为学者王应麟,一说为区适子。明人黎贞增广,近人章太炎重订。以上这些人都是些著名人物。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南宋学者。淳祐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王应麟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都有研究,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著有《困学纪闻》、《玉海》、《诗考》、《诗地理考》、《汉书艺文志考证》、《玉堂类稿》、《深宁广集》等。章太炎(1869-1936),思想家、学者,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都有所贡献,著述刊入《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今人编有《章太炎全集》。《千字文》的作者周兴嗣,字思篡,善属文,梁武帝时拜安成王侍郎。据记载,帝每令兴嗣属文,如《铜表铭》、《栅塘碣》、《檄魏文》等,著作百余卷。《蒙求》的作者为唐人李翰,宋人徐子光注。《百家姓》别以为是中国姓氏的简单排列,而是很有讲究的。据《通俗篇.文学.百家姓》记载:“百家姓是两浙有国时,小民所著,所以赵为本朝(宋)国姓,排在最前。钱氏奉正朔,故钱氏排在第二,孙姓是忠懿王的正妃,其次是南唐李氏。这就是“赵钱孙李”的由来,至于“周吴郑王”,都是吴越王钱鏐的嫔妃的姓。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錄·卷十六》中也指出:“今乡村小儿所习《百家姓》一书,盖为宋人所习,以赵为首,尊国姓也。”

《千家姓文》一书的编撰尤其困难。崔冕以百家姓无文义,于是就史传详力。繙阅,得复姓三十四,单姓九百七十二,计一千零六姓。单是从史传中找出这样多的姓氏,就是一个极为费时费力的事,要看多少史传才能搜罗无遗,少说也要看几千万字,然后把这一千多个姓氏联属成文,更为不易,而且还要编得雅驯,谈何容易!至于《千字文》的编撰,更是令人动容。据《广川书跋》中说:初得王右军遗书,梁武帝令殷铁石搨一千字,每字一纸,杂碎无序,又命周兴嗣次为韵语,成时一夕须发尽白。可见周兴嗣费了多少心血,不然怎能一夜就白了头发胡子?今天的人听了,未必相信,但这确是事实。把一千个毫无关联的字编成韵文,不费一番苦心,如何能够做到。周兴嗣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且看:“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闺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箭号巨阙,珠称夜光……”这哪里是在编排,仿佛是在创作,且文辞甚美,文义甚深,梁武帝还命人注释,这简直是一种出字作文的奇迹。李翰,工为文,擢进士第。天宝末房琯、韦涉都荐他为史官。李翰所著张巡死节,雎阳人冒功,以为降贼,肃宗未及知。李翰表张巡功状,张巡大节才大白于天下。官至翰林学士。

这些儿童读物的作者肯放下架子来认真为儿童编写儿童启蒙读物,甚至连康熙皇帝也参与其中,御制《百家姓》,足见古人对培养下一代的重视。又由于这些作者都是饱学之士、作文的大手笔,但他们并不因为儿童启蒙读物是“小儿科”而掉以轻心,而是尽心尽力去做。所以,他们编写的读物质量很高,如《三字经》,在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一千多年来,凡是识字的人谁没有读过它?其读者之多,恐怕超过了任何经典。称它为天下第一经,恐怕也不为过。有人曾问朱德委员长,影响他最大的书是什么,他毫不含糊地回答,是《三字经》。《三字经》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影响深远的还有《百家姓》、《千家姓》、《千字文》。

古代儿童读物之所以影响如此深远,在历史上起到了巨大作用,当然取决于它的内容和形式。古代儿童读物最大的特点是深入浅出。

比如“深入”,别看《三字经》只三个字一句,但它充满典故。如只看白文是不知所云的。即使看了注解,也未必能融会贯通。经中分别讲到了孟子的“性善”说,孟母教子的故事,窦禹钧以义方教子,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三光、三才、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四书:《诗》、《书》、《易》、《礼》、《春秋》;五子: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庄子;三皇、三王、五霸、七雄等十七个朝代的更替。接着讲古人勤学的故事:如孔子以项橐为师,苏秦头悬梁、锥刺股,车胤囊萤、孙康印雪;李密牛角挂书、苏洵二十七岁始发愤,梁灏八十二岁夺魁,祖莹八岁吟诗,李泌七岁咏棋。女子如蔡文姬能弹琴,谢道韫咏雪。唐代刘宴七岁举神童,最后以“遗子黄金满赢,不如教子一经”结尾。全文356句,1000余字,向读者讲了丰富的知识:包括哲学、论理学、天文、地理、历史、自然、书籍、学习等,几乎无所不包,真可谓高度概括,不但向儿童进行了伦理道德的教育,也向他们全面灌输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知识点很多。熟读《三字经》,如同打开了知识的大门,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若只“深入”而不“浅出”,作为启蒙的对象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三字经》在“浅出”方面,也花了大力气,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功。作者采用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句式(三字句),用两句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表现博大精深的内容,可谓高度浓缩,而且又编成韵文,十分顺畅,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称它为三言叙事长诗,也不为过。其中,还有很多名句,时常为人们所引用,比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等,比比皆是。

从内容方面看,文中所讲的,都是儿童应该知道的,应该做到的。其中有很多讲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也应该继承发扬。如亲师友,父子亲,夫妇顺,孝于亲,弟于长等等。有的教育方法,今天也值得借鉴。如孟母的断织教子,窦禹钧的教子以义方。至于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也值得发扬,事迹也应该宣扬。可见,古代儿童读物至今也有它的存在价值。不但可供大人看,也可以作为儿童的课外读物,最好是由大人讲给孩子听,效果会更好。

这些古代儿童读物,对现在从事儿童创作和教育的人来说,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儿童文学要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使“性本善”的儿童将性善的一面发扬光大,防止社会环境的污染,不至于朝性恶的方面发展。宋人家颐说过:“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养子弟如养芝兰,既积学以培养之,又积善以滋润之。”又说:“养儿不教,不如无儿,教子不正,何以教为?”《三字经》中,很多内容都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如前所述,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清人周希陶改编的《重订增广》,则是古人的一种德育教材,如“贤乃国之宝,儒为席上珍。农工与商贾,皆宜敦五伦。孝弟为先务,本立而道生。尊师以重道,爱众而亲仁。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做事须循天理,出言要顺人心。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处富贵地,要矜怜贫贱的痛痒。当少壮时,须体会衰老的酸辛”等等,全篇都是在提倡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部分内容今日看来也是对的,值得提倡。这是儿童教育(包括文学教育)的根本。

儿童读物不一定要写儿童,以儿童为唯一的主人公。只要适合儿童的口味就行。上面提到的几种读物,除《三字经》中有部分内容涉及儿童以外,许多都没有涉及,而是儿童和大人都要共同遵守的,具有共性,儿童读物不能俯就儿童的知识水平,而是通过对他们的启蒙教育,提高他们各方面的水平。如《三字经》,今人看来就觉得太深了,连大人都难懂,拿去教孩子,他们肯定接受不了,而近千年的实践证明,通过老师的讲解,他们不但能接受,能受用一辈子,长大成人以后还念念不忘,奉为圭臬。

刘后村的《千家诗》中的诗不是专门写给儿童看的,而作为儿童读物的《千家诗》的编选者谢得枋,从中选取了较为浅显通俗易懂的百来首诗,供儿童诵读,这种做法值得傚仿。其实这些都是老少咸宜的,成人看了也不觉得浅陋,而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如高翥的《清明》:“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唐诗研究专家,读了这首诗也会拍案叫绝。它虽然没有所谓的儿童情趣,但少年儿童读者看了也会觉得蛮有味道的,不会排斥它。其实,当今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诗文,也不是专写给少年儿童看的,而是适合他们看的,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便是这样的例子。我们的儿童文学工作者,不妨学学古人,作一些老少咸宜,意在提高儿童水平的作品。

古代儿童读物如《百家姓》、《千家姓》、《千字文》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影响至今,是因为它的艺术价值高,有很强的知识性。儿童处于长知识的时期,作为儿童读物,应该多向儿童展示多方面的知识,这恰恰是《百家姓》、《千家姓》等古代儿童读物的过人之处。

《百家姓》仅只是选取了中国人常见的姓氏排列起来,为了便于记忆,编成押韵的四字句,并无文理。然而它从宋初编成后,作为启蒙读物,一直长盛不衰,已有千年的历史。它之所以有如此强的生命力,秘诀就在于它的知识性。它是对儿童进行姓氏教育的好教材,读了它,使儿童知道中国有哪些常用姓氏。而《千家姓》搜罗更是繁富,很多罕见的姓氏都收入其中,对成人也不无裨益。在人名词典未出现之前,可以作为工具书使用,比如让读者知道,令狐、西门、东方等是复姓,令狐楚不是姓令名狐楚,西门庆不是姓西名门庆等等。《千字文》原本是梁武帝为了学书法,将王羲之(一说是钟繇)的字集出一千,命周兴嗣编成韵文供他临摹,后来成了儿童的识字课文。

古代儿童读物的价值还体现在它十分重视启迪儿童的心智,针对儿童的智力特点编写教材,对儿童进行智力开发。儿童的记忆特点,就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为此,古人就着重开发培养他们的记忆力,强调背诵。即使儿童不理解的东西,他们也能背下来,而且终生不忘,等逐渐张大后,才慢慢理解,然后学以致用。古代儿童教材虽然艰深难懂,但经过儿童少时背诵铭记在心,年长之后,一旦用时,便文思泉涌,闪耀出智慧的灵光。古代很多学者动不动就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便不足为怪了。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说道:“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按颜之推的理解,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而我们今天年轻的一代,古时那种援古证今,“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于披百家之编”吟诗作赋的经纶之士有多少呢?令人堪忧!在人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没有积累沉淀大量典范,怎么能厚积薄发呢?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古代儿童读物未出现之前,儿童启蒙是读经。有了专供儿童使用的读物以后,才用它们来启蒙,即使是儿童读物,也是难于理解,如《三字经》便是。但这不妨碍儿童的背诵,私塾老师先让儿童背,然后才讲解。古人的这一做法,起码值得现在的语文教学借鉴。现在的文学教育轻视记忆力的培养提高,淡化学生背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古代的儿童教材,虽然相对艰深一些,但深入浅出,寓意深刻哲理,有的就是格言警句,具有永恒的魅力,一旦记住了,终生受益,如增广、重订增广、《名贤集》、《处世名言集》中所选用的一些诗句,为至理名言,时常为众人引用。如“增广”中名言:“但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不求金玉重重富,但愿子孙个个贤”,“枯树逢春犹再发,人无两世再少年”,“美酒饮到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入门休问荣枯事,观看容颜便得知”,“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 ”,“宁可正不足,不可斜有余”,“公道世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等等,不胜枚举。

但也必须指出,古代儿童读物,毕竟是古代产生的东西,不会事事适合于今天的社会,总有过时的、不合今天的东西,应区别对待,不能不分清红皂白,一概接受,如“各人打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山中无直树,世上无直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等,都是不可取的。此外,古代儿童读物显得单调了一些。孔子教学生,还开了礼、乐、射、艺、书、数六门课,到后来只剩下语文一门了。对于这些古代儿童读物,可以作为家长教育子女的材料,也可供青少年作为课外读物用。甚于成年人为了长见识,拿来一读,也未尝不可,也是开卷有益的。

[1]子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C].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2]冯毅.增广贤文[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

[3]家颐.历代家训选.杨知秋选注.[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4]颜之推.颜氏家训[Z].王利器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百家姓儿童读物千字文
《真草千字文》
本期导读
百家姓之“乐”
百家姓
应尽快为“儿童毒物”“消毒”
中国人首次当选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主席
百家姓 看“家风”
何诗铭?《千字文》等
千字文
百家姓看“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