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重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内容体系的几点探索

2011-08-15余显礼王力钢刘小薇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1年2期
关键词:基本原理世界观方法论

余显礼,王力钢,刘小薇

(第三军医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重庆 400038)

对重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内容体系的几点探索

余显礼,王力钢,刘小薇

(第三军医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重庆 400038)

新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为课程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实现党和国家确定的教学目标,必须结合理论创新的最新进展、具体教学对象及要求,重新建构教学内容体系。重构教学内容体系,必须科学设定具体教学目标,增强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的有机统一,体现教学内容的辩证性;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理想,凸显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内容体系;探索

新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下同)教材,凝结了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反映了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流水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内容全面深刻,为课程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教材体系不等于教学内容体系。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的实现党和国家确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还必须结合理论创新的最新进展、具体教学对象及要求,重新建构教学内容体系。

1 科学设定具体教学目标,增强教学内容的合理性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谈及课程内容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用通常的话说,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必修课程,“马原”课的根本教学目标是向教育对象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1.1 准确把握课程性质,明确教学任务

“马原”课的性质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决定的。“马原”课的根本任务是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首先,“马原”课教学要为学生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立心。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从根本上说,就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价值追求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的阶级立场及其价值取向的区别。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阶级立场及其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马原”课教学必须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树立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让学生站稳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我们过去的教学和宣传中,较多的注意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特性,对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和宣传不够系统全面。这是近些年社会上不少人价值追求迷茫的重要原因。

第二,“马原”课教学要为学生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形成立范。马克思主义作为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性、正确性的基础。人们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来源于对其理论基础,即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性的认同。教育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必须以正确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为基础。我们在教学中有时注意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正确阐释,却忽视了对它的正确运用。讲理论时讲的是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但分析现实问题时却往往偏离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这就有损马克思主义的威信。身教重于言教。“马原”课教师必须既要教授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要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做用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典范。

第三,“马原”课教学要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合理性立论。马克思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其核心内容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马原”课教学必须科学阐释人类社会的本质及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及规律,让学员了解人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的科学进步性,以及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性,坚定学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

1.2 准确把握教学难点,明确教改方向

在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中,“马原”课内容丰富,思辨性、抽象性、历史性都比较强,给搞好“马原”课教学带来一定困难。一是教学内容多,完成任务时间紧。2005年课程改革以后,将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合并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并加入科学社会主义的有关内容,属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浓缩版。与原来相比,基本内容减少不多,但教学时间只及原来的一半。如何完成这一内容多而且深的教学任务,需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来解决。二是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反差较大,实用性较难突出。首先,马克思主义从产生至今已有近 160多年的历史,马克思主义 (狭义)反映的社会现象离现实太远,有脱离现实之嫌;其次,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遭受严重挫折,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认同;再次,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在经济上有很多地方跟资本主义差不多,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主张有很大区别,影响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反动性、腐朽性的认同。如何教育学员坚信马克思主义,也需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来解决。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本着“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科学合理的调整了教学内容。要精,就是精选一些确实能代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内容,讲深讲透。为此,我们将学员在高中期间学习过、且容易把握的内容安排学员自学,核心内容多讲多练。要管用,就是理论联系社会实际和学员生活学习实际,尽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讲成与实际相结合的有用的课。为此,我们加大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力度。比如,在“马原”课绪论教学中,我们用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仿效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社会政策克服危机、以及马克思批资本主义的巨著《资本论》在西方热销的世界发展大趋势,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很有说服力,学员听后很信服。在辩证法教学中,结合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党中央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实践,创造性的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联系观点和矛盾学说,既使学生把握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又使学生认识到了科学发展观及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社会热点问题时常是影响学员理想信念的现实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与重大时势问题教育结合起来,讲理论不以空对空,讲形势不就事论事,而是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既提高了学员对形势的认识,又加深了学员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坚定了学员的理想信念。

1.3 准确把握学生基础,明确教学要求

准确把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是科学确定“马原”课教学目标的又一前提。根据我们对本校近几年新学员的马克思主义基础抽样调查,由于政治常识不是升学必考,高中理科生完成其规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学目标普遍不理想。没有一位学员能正确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只有不到 20%的学员能勉强回答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不到 10%的学员能回答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不到 30%的学员能回答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较差的高中理科生,在大学阶段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目标,这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我们认为,大学生的“马原”课教学目标,不但要有整体性的内容要求,而且还要有深度上的内容要求。补高中理科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普及马克思主义的 ABC,是高校理工科“马原”课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比较深入的内容,要作适当的简化。比如,货币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以及剩余价值在资本家之间的瓜分过程等,内容比较深入,我们在教学中就予以精简,这既不会影响学员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又降低了学员学习的难度。

2 坚持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的有机统一,体现教学内容的辩证性

重构“马原”课教学内容体系,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的有机统一,是重构“马原”课教学内容体系的根本要求。有的“马原”课教学“信用”度不够高,效果不够好,与割裂三者的有机统一有很大的关系。有时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结果把马克思主义讲成了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有时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结果把马克思主义讲成了不讲政治的科学主义;有时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在当前的实践功能,结果把马克思主义讲成了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这些都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信用”度和教学效果。重构“马原”课教学内容体系,必须坚持实践性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核心价值观。为此,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最高价值理想作为主导,贯彻到“马原”课教学的始终。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特别是坚持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为此,我们在“马原”课教学的十一个专题中开设了六个世界观方法论专题,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教学。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用在长期实践中经受过检验并得到证明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生。为此,我们加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三进入”工作,特别是把科学发展观的“三进入”作为重要任务,贯彻到了“马原”课教学的始终。

根据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有机统一的原则,我们对以往的“马原”课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凡是符合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有机统一的内容就坚持;凡是不符合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有机统一的内容就舍去,从而大大增强了“马原”课教学的辩证性。

3 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理想,凸显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在于它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价值理想的先进性。加强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马原”课教学的首要任务。

我们对“马原”课教学内容进行的重大改革,就是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改变以往“马原”课教学核心价值观不够突出,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够统一的缺陷,代之以“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主导,以“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为基础的总思路,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统一。

在这一重大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一个主导”、“两个关系”、“三个阶段”的“马原”课教学框架。

“一个主导”。即以“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或“以人为本”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最高价值理想作为“马原”课教学的主导,把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资本主义论和社会主义论的始终。

“两个关系”,就是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到哲学基本问题中,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转换为实践基础上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把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转换为实践基础上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既在本体论层次肯定物质世界对人的先在决定性,又在实践论层次肯定人类主体对自然和社会客体的优越性。既避免了过去人们在物质和意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问题上的机械论理解,又科学回答了人与世界、人与社会的关系,彻底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就使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更具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和时代性。

“三个阶段”,即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阶段理论为根据,判定社会形态的基本性质。从“人的依赖性”的角度来阐释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性质,深刻揭示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始蒙昧和专制落后性;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角度来阐释资本主义的基本性质,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以资为本”,见物不见人的荒谬性;从追求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角度来阐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性质,深刻揭示社会主义“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自由解放、富裕幸福的先进性。这既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理想,又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坚持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G411

A

1006-2769(2011)02-0372-04

2010-12-14

余显礼 (1950-),男,重庆綦江人,教授,大校军衔,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基本原理世界观方法论
压缩空气动力汽车的基本原理及可行性分析
佛阁:米拉日巴、诗与方法论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世界观(二)
抓改革落实,习近平的十大方法论
重读《夜读偶记》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小镇“序曲”
关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