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

2011-08-15吴他凡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1年2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创新型专业

吴他凡

(广州医学院教务处,广东 广州 510182)

医学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

吴他凡

(广州医学院教务处,广东 广州 510182)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高校不仅要培养智力型劳动者,而且要造就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不仅应具有渊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具有创造新方法、激发新思路、提出新创意的意识和能力。培养模式、管理制度和人文环境的创新是医学院校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创新人才的落脚点。

创新人才;培养;医学院校

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提出,高等医学教育必须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我校根据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探索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顺应医学教育改革潮流,同时根据本地、区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地方医学院校的定位,探讨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完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构建有特色的实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以“专业特色、培养方案”为核心设计,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抓手,以“管理制度、质量工程、师资培养、校园文化建设”为保障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医学院校的创新人才应该是厚基础、有较强创新能力、研究潜力和实践能力,德高、学博、医精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在知识层面上,要求厚基础、宽口径、高水准培养;在能力层面上,要求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国际交流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在素质层面上,要求文理交融、具有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国际化视野。

1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凝练专业特色,注重专业建设。学校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培养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科学合理设置专业,以医学类专业为主,其他理、工、管理、法学门类专业互补,多学科协调发展,同时及时调整专业方向设置。

医学类专业注重优化课程体系,促进课程融合,强化实践教学,完善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医学相关专业和非医学类专业注重培育专业方向特色,各专业在专业选修课总学分内设置有特色的专业选修课,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大知识面,密切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培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优化培养方案,注重课程设置。依据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以及各类人才培养的特点,研究制定适合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的比例,课程体系中注意完善通识课程设置、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专业特色模块课程设置和系列跨学科公共选修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能力,在课程教学大纲修订过程中,关注课程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

完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定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等综合素质为实践教学的目标,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虚拟、仿真实践和实操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课堂实验教学、课程见习、毕业实习 (设计)、社会实践”四个模块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的内容体系,依托“实验教学中心”、“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三大平台形成各阶段相互渗透、全程不断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结合专业特点,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实践管理;进一步加大实验课程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重。注重临床实践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加强学生见习、实习期间、毕业论文和毕业答辩管理,注重实践技能培养和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学校出台《加强实验教学管理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意见,对实践各环节提出要求,规范教学,从开放实验室、学生科研等方面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强调在教学中体现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互动,改变教师主体的满堂灌单向授课模式,提倡引入启发式、讨论式、PBL教学法,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参与主动式实践,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

加强考核导向作用,改革评价方式。改变教学观念,注重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考核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鼓励多形式考核方式,如开卷考、小论文、调查报告、实践操作、活动报告等,鼓励开展网上学习、练习、自测等,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纳入平时成绩,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

毕业考试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OSCE)模式,通过多站化考核,在考核中充分利用模拟技术,增加考核标准的统一性,增加考试的效度,形成客观的考核评价系统。

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关注师生教学反馈,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技能,另一方面,教师也通过形成性评价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改革,从而加强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注重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各专业逐步将科学研究纳入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自主立项科研课题或参加教师科研等形式的学习,加强学生从事科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力和自行设计实验项目的训练。教师指导学生查阅科技文献,组织学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或文献综述。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进行创新性实验。教务处严格规范毕业论文的指导环节,进一步加强学生科研能力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挑战杯竞赛、社会调查和相关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等,整体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加强国际合作,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探索国际合作办学方向,积极探索国内外共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联合培养、短期考察等方式,分期分批将优秀学生送到国外合作院校学习、交流、深造半年至一年时间,鼓励学生利用国外的条件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尽快地融入学科领域。

2 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管理制度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遴选优秀学生开设统筹实验班、双语班,加强转专业管理,积极探索主辅修制等。各专业学生在学期间还可以进行专业方向、公共选修课程的选课学习等。为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建立《广州医学院创新学分实施细则》,规范创新学分要求,对于参与课题研究、学生科研等活动者,在学期间参加多形式的科研、学科竞赛、各类活动等,经学校审核备案,给予学生创新教育学分。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教师倾心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制定《本科教学质量标准汇编》,在已建立的教学资源监控、教学过程监控、教学信息监控、教学评估监控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评估及专业评估方案,并制定其他专项评估指标体系。组织校内外评估专家全面开展校内专项评估,检验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探索优化并整合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主张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过程性评价,避免学生单纯为学分学习。改革考核方式方法,使考核形式多样化,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而非单纯的记忆知识。

3 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人文环境

抓质量工程建设。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籍借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以质量工程为抓手,积极培育精品课程、教学名师、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等,推动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创新型师资。创新教育要靠高素质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学校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教授、专家、教学名师上讲台,将为本科生授课作为晋升评优等的基本要求,保证优质教学师资为本科学生提供高质量教学;完善教师激励机制,保证教师将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中来,并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使青年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增强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建设一批师生相融的教学科研团队,使优秀学生有机会参与科研,激发创新精神,促进教学研讨,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创新能力。

营造创新型校园。创新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营造大学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学校长足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我校历经 50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奉献、开拓、钻研、合群”的南山风格,“厚德修身、博学致远”的校训,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孕育提供了思想保障。通过开设科技讲座、组织科研竞赛等,进行教学场所、校园景观设计,通过校园宣传、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等,鼓励教师课件、案例、教学参考资料等资源上网,发挥资源共享、自主学习、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作用,提供创新学习所必须的数字化图书和杂志资源,全面营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环境氛围。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重视各环节的设计,在本科教学培养模式的设计中,在注重社会实际需求、学科交叉、能力培养、实践环节、团队精神、系统思考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努力和协调,探讨专业教育的应用性与通识教育的博雅性平衡,探讨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的平衡,使学校的培养定位更符合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任务要求,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

[1]沈华锦,刘小强.教学研究型大学教育的走向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8(4):241-244.

[2]张 蔚,胡 志.地方医学院校建立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2):58-59.

[3]张正义,霍晓亮.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与创建途径[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9(9):132-134.

[4]周 济.实施“质量工程”贯彻“2号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R].教育部通报,2007年第3期.

G642.0

A

1006-2769(2011)02-0252-03

2011-01-05

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临床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BKJG200750),广州市高等学校第二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基于模拟技术的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吴他凡 (1970-),女,助研,硕士,主要从事高等医学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创新型专业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DARPA:美国创新型机构成功实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智能制造“四维”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云南省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部分专业介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