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道、释文化对舞蹈艺术的影响

2011-08-15王喜伟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兰州730030

名作欣赏 2011年35期
关键词:礼乐舞蹈传统

⊙王喜伟[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兰州 730030]

作 者:王喜伟,现就读于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西北民族民间舞蹈艺术。

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启发之下,催生舞蹈文化。追溯力量的根源所在,便是我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历史文化。现今,本国舞蹈文化风格的形成,建立在一定的传统思想基础之上。随着历史时代的不断变迁,这三家也在秉承其核心思想价值不变的基础上,相互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延伸、融会贯通。从而将这些文化思想观念或隐或现、或轻或重灌注在舞蹈艺术中,最后构成具有其独特性的文化体系。在影响分支中,应属儒、道、释三家的思想最为我们熟知和认可。因此,影响程度也最为深刻。

一、以“仁”为核心——儒家

礼乐教化是儒家思想的集中表现,为儒家传统思想的核心,其旨在于主张到达“仁者爱人”“、制礼作乐”、“协调发展”的大一统境界;提倡遵从礼乐的教化,进而推崇礼乐教化在舞蹈形成上的意义。因此我们也可以将“礼乐”看成是实现“仁”的价值手段方式“,礼”规定社会中贵贱尊卑等级差异;“乐”则在等级社会中发挥调和作用。孔子所提倡推广的教育,就主张把《礼》《乐》放在较高的地位。

作为一种标准尺度,儒家的礼乐教化思想体现在舞蹈艺术上,主张舞蹈在创作与表演上面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伦理标准与审美价值的统一,后来这也成为所有艺术形式所共同追求的最高审美理想境界。一方面从文化角度考虑,礼乐教化的规范与制约,加快了舞蹈艺术文化的繁荣步伐,使文化事业走出蛮荒,趋向成熟;另一方面,从政治立场考虑,强调礼乐教化的作用,使之和表现社会伦理的观念、典章仪制紧密结合,从而变成一种统治工具,实现“揖让而治天下”的目标。

据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周本纪第四》记载:武王伐纣、推翻商殷、建立了周王朝不久,就命周公姬旦制礼作乐,便形成了“雅乐“”雅舞”,其内容囊括黄帝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咸池》《承云》)、尧帝传下的《大章》(又称《大咸》)、舜帝的《大韶》、夏禹的《大夏》(又称《夏》)、商汤的《桑林》。周公对六部《乐舞》进行集中整理与规范后,形成了一种具有特定时代特色的文化体系,这就是为我们后来所熟知的西周“雅乐体系”,也被看成为我国艺术舞蹈文化进入成熟期的里程碑。这种文化体系除了被用作为讴歌帝王的丰功伟绩、祭祀祖先、祈求丰收、庆典活动的形式之外,还传载着一种精神价值观念,体现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单就这两方面的能动作用而言,就恰好符合儒家“仁”的核心思想。

尽管儒家传统文化思想在舞蹈文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占有不可小觑的地位,被抬到神圣不可侵犯的高度。然而世界永远不存在亘古不变的事物,所以时至今日,由于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必然随之更新换代。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人们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融合时代的精神的发展变化,将时代特色注入传统文化理论之中,以满足更高的要求,丰富充实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内蕴。

今人也许无法效仿古人,在舞蹈创作与表演中,从动作造型到动律节奏都充分流露出“仁”的核心观念,将传统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尽善尽美。但就舞蹈内在情节的安排、矛盾的激化、风格的把握、形态的展现等方面,现今的人们可以在优秀传统思想的奠基之下,融入了新时代的气息,充分展现编者自我思维走向,使舞蹈艺术跳跃时代的脉搏,充斥着编者独创的魅力元素。编者使舞蹈艺术从根基遗弃伦理冲击、礼法思维的捆绑,避免了古代“礼崩乐坏”再次出现,进而推促舞蹈艺术走向新的时代历程。

二、以“道”为核心——道家

儒家思想提倡用“仁”的标示来度量现实社会,其思想核心焦聚在“道”上,提倡人世万物起源于道,崇尚“无为而治”的理论意识。

自然与人统一的意识集中在舞蹈艺术上,表现为编者在创作过程中强调将艺术与自然浑然天成的结合。用灵动的肢体表现心绪起伏变化,重其韵律,不浮不躁,给人无限美好的享受。

这种思想突出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主张舞蹈艺术应营造洒脱、逍遥的气氛,用变幻的肢体,以动衬静,在流动中蕴含静止的无为之韵,让观众在动静变化之中意醉神迷,体味到无穷的神韵,感受舞蹈独有的魅力和精神品质,从而得到灵魂上的释然。其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是自然与人统一融合,舞蹈艺术的创编取材来源于自然万物的观念。在舞蹈艺术上特指舞蹈艺术的创作应与天地万物自然协调、融合。用无声的自然符号传达富有内涵的信息,隐喻人的精神、品格。

巧妙地将“天人合一”思想运用到舞蹈作品中的典型佳作——《小城雨巷》《岁寒三友——梅、兰、竹》。作品中将自然的雨作为整个舞蹈的主题氛围,把观众引入到阴雨绵绵的雨巷之中,充分感受编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抒发情感思想。另外,用自然界的事物来隐射与人相同的品质和精神,由此展现中国传统审美活动的独特性,印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共存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道家的思想灌注于中国舞蹈艺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之中,使得舞蹈整体具备了独特性和无法抗拒的韵味。因此,道家思想在舞蹈艺术体系发展变化中占绝对的优势主导力量,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也不为过,当之无愧。

三、以“石窟壁画”为核心——释家

释家讲究无欲无求的心境,崇静悟,贵解脱,强调对人自身的修养,以便引导人们能够用深奥的大智慧来处世。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它的思想主体上呈现为唯心主义。

释家的文化是在两汉时期传入中土,在南北朝时期达到飞速的发展,唐代进入全面繁荣的时期。释家文化的传入,为我国本土文化带来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它为本土的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这其中体现在舞蹈艺术中的元素应该算是最为显著的,如舞蹈的编排中融入了大量佛教石窟艺术的色彩,在灿烂的石窟壁画上描绘了许多佛教代表的形象,为人所知而津津乐道的当属飞天、天官伎乐的形象莫属。这些形象成为构成现今敦煌舞蹈不可或缺的灵感素材来源,也是佛教思想最直接传播的承载者。从这些石窟壁画艺术上集中反映了佛教文化的精髓。

根据这些形象创作出的优秀舞蹈作品在当今是屡见不鲜,《千手观音》《丝路花雨》《反弹琵琶》《大漠敦煌》《飞天》等等,可谓是屈指可数的上乘佳作。动作原型都是来自于古老的石窟壁画艺术。舞动的“壁画形象”借助变幻的云彩、飘曳的衣裙和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千姿百态。给人以独特微妙、直观形象的享受,感受这份净土给人们心灵带来的触动,以至于为之惊叹,使得观众不由自主地滋生一种“只要一看见带有此种元素类型的舞蹈,脑海中就立刻联想到石窟壁画艺术”的思维定势。

释家文化可以在现如今众多舞蹈元素频繁出现、严酷竞争的大局面之下,仍然可以在舞蹈创造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屹立不倒的原因,那就是释家文化的独特魅力之所在。丰富舞蹈艺术自身的内涵,提升了思想文化的境界。

四、结语

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和向往,无论是儒家、道家或者释家的思想,它们本身都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思想同样要迎合时代的发展;在发展前进的道路上,它们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我们要学会客观地继承和发展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种种艺术美。思想是风格形成的基础,风格是艺术表现的成果,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我们在看到传统优秀文化绽放光芒的同时,也应该聆听到现今新时代的召唤,这样才可以引领舞蹈文化体系迈向更辉煌的明天。

[1]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2001.

[3]贺秀梅.胡可剧作简论[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4]王海林.佛教美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5]普颖华.中国文化美学[M].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8.

[6]王宁宁、江东、杜小青.中国舞蹈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猜你喜欢

礼乐舞蹈传统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语文教学中礼乐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