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拯救香格里拉的“他者”
——解读谭恩美的《沉默之鱼》

2011-08-15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1209

名作欣赏 2011年18期
关键词:文化

⊙张 军[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 201209]

⊙杨大亮[上海电力学院直属外语系, 上海 200090]

拯救香格里拉的“他者”
——解读谭恩美的《沉默之鱼》

⊙张 军[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 201209]

⊙杨大亮[上海电力学院直属外语系, 上海 200090]

2005年出版的《沉没之鱼》是谭恩美全新突破的一部作品,小说的主人公陈璧璧以幽灵的身份讲述了一群美国旅行者在游览第三世界国家时发生的离奇事件。西方的“本土”与东方的“他者”正面接触,十二名美国游客因为政治、种族、文化等差异而发生了碰撞,表现出了西方与“他者”的复杂关系,体现了美国人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主义论和文化帝国主义态度。

谭恩美 《沉没之鱼》 本土 他者

在谭恩美的五部小说中,第一部《喜福会》讲述了一对母女间曲折动人、割舍不断的亲情,表达了深厚而丰富的人性、真诚而深厚的情感;第四部《接骨师之女》在一百年时光中通过三代女人崎岖的人生命运,蕴含了在命运沉浮中的思索和挖掘生活的深度及生命的意义。谭恩美的写作风格独具一格,优雅诙谐;具有浓浓的中国文化风情。而她2005年出版的第五部小说《沉没之鱼》(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则放弃了自己一贯的“东方”、“母女”等主题,转而描写一场既诡谲又令人发噱的兰那王国之行。一群来自美国旧金山的游客,进入遥远而神秘的东方世界,计划到中国的丽江,途经香格里拉然后穿越中缅边境进入缅甸,再沿滇缅公路游历,一路欣赏异国风情和名胜古迹。但在小说一开始,故事的女主角陈璧璧就神秘地死去。陈璧璧以幽灵的身份一路相随,她充满激情,欢乐活泼,几乎无所不能。小说揭示了东西方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沟壑,抨击了统治集团对少数民族的压抑,揭露了现代媒体不断地蚕食传统文化,以及全球化商品大潮四处泛滥等社会现象。当美国主流的思维与其他文化发生碰撞时,便发生了许多妙趣横生的情景,其中也不乏幽默的笑料。

一、“他者”与排“他者”

在后殖民主义研究的一系列概念和范畴中,最具特色并作为中心范畴的是“本土”(native)与“他者”(others)。殖民主义对他者采取的是一种外围的优势视野,把“他者”看做是一个没有主体意识、没有个体生命、可以任意处置的奴隶。黑格尔认为主人和奴隶的冲突来源于两个意识的对抗,每个意识都谋求首先被对方承认。冲突的结果就是强者成为主人,弱者则成为奴隶,对于强者来说弱者就是奴隶。“他者”的概念并非属于第三人称的“他”那个人,而是本土以外的他国、其他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等。在面对西方时,东方即为他者。在西方学人的眼界中,“东方”被憧憬为一个从远古以来就洋溢着异国情调与传奇色彩的浪漫国度,而且这种憧憬是一种文化猎奇。相对于“东方”,西方将自己定义为东方的对立面,西方高人一等,是一个进步、理性、文明的社会。西方将“东方”描述成一个低等的世界,是一个贫穷落后、毫无理性的蛮荒之地。

在《沉没之鱼》中,小说的主要人物陈璧璧生于上海,母亲是个小妾,在她还是婴孩的时候生母就去世了。尽管继母——甜妈将她养大,但和甜妈之间关系淡漠,充满仇恨。到美国后,在这个崇尚人权和言论自由的崭新世界里,她摆脱了甜妈的控制,获得了生意和事业上的成功,成为零售专家,社交名流,亚洲艺术博物馆董事会成员。她为人慷慨,乐善好施,有艺术品位。在美国这个多民族的大熔炉里,她如鱼得水,应付自如。以美国白人标准来衡量,无论从哪方面她都是一个成功人士。但无论她的生活方式如何西化、英语如何地道,黄皮肤、黑眼睛已经给她自己打上了“他者”的烙印。陈璧璧流浪的一生,并没有给自己的灵魂留下什么真正有意义的东西。虽然她最终成了旧金山的“社会名流”,拥有可观的财富、显赫的社会地位,在她的人生中也不乏男性的追随者,但她死后的幽灵最终这样诉说道:“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富有的流浪者,用细细的金沙铺路,穿过这个世界,最终太迟才意识到:我刚一走完,路就消失了。”在本土的美国人眼中,她的华裔身份,她的血统注定她永远不可能摆脱在白人主流社会里“他者”的身份。在陈璧璧眼中,东方永远是“他者”,她不断地以自己的视角去诠释东方文化,东方历史,东方的人和事。她对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是怀有矛盾的心理。既有把自己看成美国人,将中国文化视为“他者”的一面,也有对自己的母体文化割不断、理还乱的一种依恋情节,因此形成了跨越民族个体中肉体和人格的双重归属。她亡灵的东方之旅为她完成了从一个一心想将自己变白的“他者”到争取东西方文化平等英勇斗士的巨大转变,是作者对生活在西方世界中的被殖民者后裔能勇敢面对自己文化身份并努力争取平等地位的一种期盼。

小说中的十二名美国游客,潜意识中都是排“他者”。柏哈利博士是十二名游客中最具特色的美国中产阶级的一个代表,著名的电视驯狗教练,获得过多届艾美奖,只可惜得了前列腺增生症。他有足够的医学知识,显赫的社会地位,自信、足智多谋、良好的自我感觉使她爱上了“光彩照人的华裔女子朱玛琳”。他在云南“石钟山”的神龛上撒尿;在平安夜为了和朱玛琳亲热引起了大火;因前一天的酗酒和习惯晚起耽误了下一站的旅行。柏哈利在旅行之路上,面对东方的“他者”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感。他为所欲为,不考虑去尊重他者的文化,表现了美国人的自以为是,在“他者”面前流露出来的文化优越感和对“他者”文化的漠视与无知。十二名美国游客虽然心地善良,乐于慷慨解囊,却不主动去研究和学习他者的历史文化知识,始终以自己的文化和行为准则为中心,将美国的文化视为优势文化,将这个中心以外的一切都视为“他者”,抱着不信任,甚至蔑视的心理。他们对导游沃特和秦铮,最高的夸奖就是说他们像美国人。这是将西方视为高于东方的一种内在优越感的自然流露。他们没有看到在他们眼中的“他者”,其历史文化同样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不能客观公正地看待“他者”的文明,没有意识到各个文明之间是一种平起平坐的关系,不存在孰优孰劣。

二、沉醉在香格里拉

兰那王国的土著人——南夷人移居住在灌木丛林的“无名之地”。一座吊桥让“自己与外人隔绝,藏身在不为人知的神秘世界”。南夷人在历史上就在传教士的影响下皈依了基督教,并把前来传教的白人教士看做救世主,称他们“小白哥”。当前面一位“小白哥”因为各种原因逝世,他们就等着另一个救世主——“小白哥”的出现。由于在圣诞节走失于克伦邦的密林,这些游客被当地少数民族绑架,他们鬼使神差地来到了“无名之地”。游客中会变魔术的十五岁的少年鲁珀特被南夷人当成了他们期盼了上百年之久的拥有超自然能力,能帮他们脱离军政府的折磨、劳役、隔离及虐待的天神——“小白哥”。

南夷人的生活原始而简陋,却拥有西方文明世界无法比拟的智慧。他们的食物取自天然,虽不悦目,但是健康可口,他们的土地上还拥有西方没有的动植物资源,例如“蛇菰”,这种植物就能医治西方人的“现代病”——前列腺病和各种性功能障碍。尽管他们的饮食极不卫生,但是“他们太慷慨了,因为他们很穷,这份美德更加倍可贵”。达尔文适者生存的理论对有优越感的美国人也不例外:“在溪水里洗澡,从竹条中纺纱。”自制的营养品,救命的茶叶,医用的甜苦艾,让西方人经历这种不同的文化和精神洗礼,最终使他们流连忘返。

小白哥的故事是殖民主义者对第三世界国家,对“他者”无情剥削和奴役的写照。南夷部落的命运告诉我们一旦殖民者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在精神上统治了被殖民者,他们就会剥下伪装,显露出自己狰狞的本质,进行更加残酷的物质剥削和掠夺,直到榨干被殖民者的最后一滴血和泪。南夷部落对“小白哥”为代表的白人的迷信,最终给自己带来了真实的毁灭。

三、拯救溺水的鱼

小说中兰那王国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当旅行团一行人来到“繁荣而富强”的兰那王国时,“层层叠叠的山峦,幽深可怕的峡谷,间或蜿蜒曲折的公路”给了他们视觉上的享受。在街上目睹了男人穿裙子,光着脚的乞丐,“浪漫的乡村,淳朴又可爱”,“没有电话和卫星来破坏你的兴致”,在这世外桃源,美国人仿佛进入了香格里拉。更有趣的是他们目睹了拯救沉没之鱼的故事。“渔民在屠宰和捕鱼时都很恭敬,他们将鱼捞到岸上,他们说是在救鱼,免得它们被淹死,不幸的是……鱼并没得救……”

谭恩美在小说中引用了无名氏讲述的一则故事:一位虔诚的人教导自己的门徒:夺人之命,恶也;救人一命,善也。因此,他每日用网去湖中取鱼,好让它们不至于溺死在水中,可很快发现,鱼儿离开水后,却溺死在空气中,他只好把鱼拿到集市去卖,然后买更多的渔网用来救更多的鱼。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寓言,形象地戳破了美国人在世界上所谓正义行径的虚伪面纱。西方有着高度的文明,他们富于同情心,随时准备帮助在东方遇到的有困难的人们。但是他们的帮助却并不能拯救被帮助的对象。关于他们失踪的新闻报道不但没有给南夷部落带来拯救,反而把他们迅速推向了灭亡的深渊。在得救以后,南夷部落的男女老少不久也全部丧命于政府军的刀枪之下。

美国游客在兰那王国与“他者”的正面接触,特别是通过“本土”与“他者”身份的颠倒互换,展现出美国人的自以为是和对世界的无知,并进一步探讨美国的外交政策、美国的文化标准,以及美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问题。“他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表现了欧洲中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的倾向。美国人自以为是的“拯救方式”,恰恰反映了他们内心对“他者”文化历史传统的不屑一顾。是对当代普通美国人以自己的文化价值为中心,忽视弱国“他者”文化的深刻揭指露和批判,是他们内心深处排斥“他者”文化的外在体现。正如小说扉页上所写:“世上的邪恶差不多都源于无知,如果缺乏了解,好意可能和恶意带来的伤害一样多。”

《沉没之鱼》富有喜剧性,又有超自然情节,更掺杂着政治味道,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代表了美国中产阶级的普遍趣味的十二名美国游客,通过和“无名之地”人们的共同生活,从此展开了自己生命的新篇章。谭恩美准确地刻画了当地的自然环境、政治生态和社会状况,她将当代美国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和内心纠葛一览无余地展现给读者,并抓住了东西方文化冲突的本质。通过对美国人与“他者”关系的探讨,也将自己的作品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同时引领着读者完成了一次洗涤心灵的反思之旅。

[1][美]谭恩美.沉没之鱼[M].蔡骏译.北京出版社,2007.

[2] 郑新民.谭恩美:为苦难而写[M].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85-86.

[3] 谢艳霞.后殖民主义中的本土与他者[M].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03).

当代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作品研究(上海市教委项目编号09YS460)

作 者:张 军,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文化与外国文学;杨大亮,上海电力学院直属外语系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评论与翻译。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什么是文化
和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