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有关历史教学的课堂提问

2011-08-15

剑南文学 2011年10期
关键词:变法高中历史历史

王 蓉

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中学 624000

正文:

优化高中历史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高中历史教师不懈探索的迫切性课题。无论在知识的广度、深度方面还是在能力要求方面,高考都对学生和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由于学情、中考体制等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高中老师教学面临极大的挑战。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当前,历史教学改革提倡启发诱导式教学,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历史教学的课堂提问,把课堂教学的教和学统一起来,把引导、启迪积极协调运转起来,使学生乐学、会学,对于提高高中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结合一些实例,就历史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提问的功能

1.激趣乐学的功能。众所周知,由于中学历史学科的特点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动力不足。但是在通过对300余名高中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十分讨厌学习历史知识,甚至有25%的学生还十分喜欢历史。然而,由于他们在学习中大多都是被动的接受和学习,时间长了,这种热情和兴趣就日益降低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正是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参与教学活动的有利条件,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作用。她体现了过去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变授为学,使学生从亲身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去体验成功与失败,唤起他们丰富的情感体验,这大大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有效的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历史奥秘的兴趣,形成对历史学习内容知之好之乐之的心理变化过程,达到激趣乐学。

2.启发思辨的功能。近几年来,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问题,成了中学历史界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许多学者、专家、教师都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方位地探讨,收获颇多。笔者认为,虽然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方式方法很多,但应该说,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提问不失为一个启发学生思辨的基本范式,它可以为学生创设思的情境,疏通思考的渠道,提供思索的空间。如秦始皇兵马俑是学生熟知的名胜古迹。在学习秦朝历史时,可以这样设疑:“秦始皇兵马俑本属于随葬品,但他对研究秦的历史有很大的价值,请从史学的角度,谈谈兵马俑的出土价值。”此问题的提出,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认识秦始皇兵马俑。

3.反馈信息的功能。教学活动原本就是一种交流,使师生互动的过程,这之中要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信息反馈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课堂提问应该是教师取得有效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更及时、更具体、更准确的功效。首先,它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当堂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构答中所反映出来的教学问题,及时调控教学过程,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其次,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中的问和答,随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学生对所学历史内容掌握的差异程度,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使整个教学活动更加有的放矢,提高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

二、提问的艺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诗云:“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主张提问要问在点子上,即要注意提问的艺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就要讲究提问的技巧和方法。

1.忌简单直接,求可望可及

教师要注意避免问题设计的简单化、直接化,即要成易,又要生动;既要和学生所学的知识相联系,又要调动学生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为此,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具体筹划,设计出“若隐若现,可望可及”的问题,使提问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思考去发现知识的蕴含之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讲“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如果直接提问“商鞅变法的内容时什么?”学生只会照书死答,无益于思维的发展和多知识的探索。教师可以把问题设计成“商鞅变法的每项内容废有和的是什么?立得又是什么?中国后代受它的影响有哪些?”这样,把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让学生随着历史知识的展现,积极思考,经过一废一立得启发引导,不仅是学生彻底掌握了变法的内容,还加深了对变法性质和意义的理解,使学生问有所思,思有所得。

2.忌平淡无奇,求平中出奇

提问的核心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枯燥平淡的问题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长期如此,还会使学生感到厌烦,逐渐形成对问题的惰性和思维的僵化。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重角度新颖,平中求奇,使学生因为好奇而集中注意力,由好奇心发展为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热情主动的去学习。如学习夏朝历史时,教师不妨这样设疑:奴隶社会建立起人剥削人的制度,为什么却比原始社会进步?再如学习“元朝的统一”时,可以这样设疑:为什么人们既赞颂文天祥抗元的崇高气节,又高度评价元朝统一全国所具有的历史意义?

3.忌不架铺垫,求层层设疑

对于教材中的疑难知识,教师应避免不架铺垫,直接提问。应根据学生实际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分层次、有梯度的设问,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能够直接思维的“子问题”,形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组,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深化,并在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对于“王安石变法”的学习,可以按这样的步骤提问:①王安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改革的?其改革的目的是什么?②这次变法最终失败了,可列宁却称赞他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你如何理解?③为什么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能够成功,而王安石变法却失败了呢?④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几次大的改革及其结果,对我国当今的改革有和启示?这种台阶式设疑,揭示了大小问题的内在联系,解决前一个问题为解决后一个问题打下基础,这种渐次铺开,层层深入问答,也能较快提高学生的逻辑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4.忌模糊不清,求精确鲜明

教师设计的问题如果在概念或内容上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的混乱,甚至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因此,提问应注意问题准确,答案明确。例如,“秦灭六国实在哪一年完成的?先后灭了哪六个诸侯国?”这个问题具体明确,“完成”、“先后”四个字的运用,具有鲜明的科学性。

5.忌只问不导,求因势利导

教师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前方百计掌握“点金术”,而不是只简单的授学生以金字。教师提出问题后如果不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不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技巧和具体的思维过程,就是越俎代庖,包办代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问题因势利导,成为学生学习的导航台。要教会学生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归类、抽象和概括等历史思维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金钥匙,最终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6.忌批评责难,求表扬鼓励

老师提问时,如果态度严厉,表情严肃,容易让学生产生紧张心理甚至敌对发抗情绪,这非常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学生答不出或答错问题时,如果不顾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以味的对学生进行批评责难,这不仅有伤学生的人格和自尊,还会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因此,教师在提问时态度要和蔼、亲切,要用带激励性的言辞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要发扬民主作风,让学生有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给与表扬或鼓励。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创设一个民主、活泼、轻松的教学氛围,才能使提问发挥它应有的艺术魄力。

中国有句古语:“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也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问题是引发思维,积累知识和创造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维,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恰到好处的设疑提问,是整体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此,历史教师应当加以重视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只要我们勇于探索,不断优化提问的设计方法,讲求教学的提问艺术,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就会真正落到实处,美丽教育的花朵将会常开不谢。

[1]胡加灯,《谈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学月刊,2003,1.

[2]李一帆,《教学环节与方法》,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3]阚维,《关于课堂提问的实践与思考》,北京教研,2001,4.

[4]许艳,《老师课堂提问艺术浅探》,河南教育,2004,4.

[5]叶小兵,《历史老师的提问》,历史教学,2005,11.

猜你喜欢

变法高中历史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谈高中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
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徙木立信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徙木立信
王安石变法之历史探源
新历史
秦国“政府智囊”如何谋划变革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