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川端康成传统美学思想之形成原因

2011-08-15王天然河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名作欣赏 2011年20期
关键词:川端康成形成原因

⊙王天然[河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

试论川端康成传统美学思想之形成原因

⊙王天然[河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

川端康成是日本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亚洲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作家。川端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物哀”、幽玄、风雅的日本传统美学特征,是他获得世界文坛广泛认同的主要原因。川端浓厚的传统美学思想的形成有着幼年的孤儿经历、苦难的人生经历等内在因素,也离不开战前战后日本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关键词:川端康成 传统美学 形成原因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亚洲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得这项殊荣的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120多篇小小说,近百篇短篇小说,以及二三十部中、长篇小说。其中《伊豆的舞女》《雪国》《山音》《千鹤》《古都》《睡美人》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作为日本新感觉派作家,川端康成的创作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然而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之所以把荣誉授予川端,却是因为他的作品与日本的传统紧密相连,在于他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①三岛由纪夫在《一九六一年诺贝尔文学奖推荐文》中,对川端这种艺术境界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于现代日本的众多作家而言,传统的要求和意欲树立新文学的愿望,几乎是相悖而不可能的两难窘境,而川端氏却凭借诗人的直观,轻易地超越这个矛盾,将这两者综合在了一起。”②研读川端康成的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到“物哀”、幽玄、风雅的日本传统美学精神深深地积淀于其中。那么川端作为一个现代作家,他为何会具有如此浓厚的传统美学思想?法国的丹纳认为,社会把“特征印在艺术家心上,艺术家把特征印在作品上”,诚然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然而除了考虑时代因素外,绝不可忽视其创作个性。基于此,本文将从作者的个性和时代入手,试析孤儿遭遇与战争对川端康成的影响,进而探明其浓厚的传统美学思想的形成根源。

一、幼年的孤儿经历

悲惨的孤儿经历对川端康成的一生有着不可磨灭的巨大影响。从年幼起,亲人的不断离去,使他的生活笼罩着浓重的死亡阴影,以致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1899年6月11日川端降生到人间,然而不到两岁父亲就患肺结核死去。父亲死后,母亲带着康成和姐姐回到娘家。一年之后,母亲也因侍候父亲时感染了肺病而辞世,父母的早逝给康成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创伤。父母死后康成被祖父母带回故乡,姐姐芳子被寄养在伯母家。巨大的恐惧感终日笼罩着年幼的康成,他紧紧依偎在祖父母身旁,这种近似封闭的生活使他形成了内向、孤僻的性格。面对战前战后错综复杂的时局,康成都能“置身事外”潜心于古典文学的世界中,与其这种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无关系。然而死神却好似有意在捉弄这位不幸的孤儿,很快祖母也与世长辞了,10岁的时候骨肉至亲的姐姐芳子也离开了他,祖父就成了康成唯一的亲人,祖孙相依为命,过着孤单、凄凉的生活。祖父不仅眼睛不好,而且还耳背,终日一个人孤寂地呆坐在床前,动不动就默默地流泪。然而,1919年5月24日,祖父弃下了孤苦伶仃的康成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一种无依无靠的寂寞感猛然侵袭我的心头,直渗透我的心灵深处。我感到自己孤苦伶仃。”③五位亲人的相继离去,人生的虚幻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感不时侵袭着年幼的康成,使他的少年生活渗透着无法克制的孤独和悲哀。正是由此康成认同了“万物一如”、“轮回转生”的世界观,打开了日本传统“物哀”美的通道,从内在层面上促成了其浓厚的传统美学思想的形成。

二、对古典文学的汲取

幼年孤单、封闭的生活造成了康成内向、孤僻的性格,然而在古典文学的书籍世界里康成忘却了人生的痛苦、摆脱了孤单,他为此而着迷,并从中汲取了丰富的文学营养,对他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创作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康成从幼年时代就流连在日本的古典文学之中,祖父的小仓库里有不少汉文藏书,康成“硬读”了这些对年幼的他而言可谓是“深奥”的书籍,并对书籍产生了无法割舍的情感。康成还利用乡村书店可以半年一结账的赊销办法,设法赊购了所有想读的文学书,祖父留下的债务里,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康成的买书款,直到把祖屋卖掉后,这笔16岁以前欠下的书款才得以还清。长篇名著《源氏物语》以及《枕草子》《古事记》《平家物语》《徒然草》《方丈记》《木偶净琉璃》《大镜》《增镜》《万叶集》《古今和歌集》等,都成了康成阅读的对象。在孤独中,康成还浏览了《帝国文库》。《帝国文库》涵盖的内容异常广泛,包括《通俗三国志》《通俗明清军谈》《水浒传》《四大奇书》《佛教高僧实传》等等。这样康成在少年时期就阅读了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这对他传统美学思想的形成和日后的创作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源氏物语》优美的韵律及“物哀”的情感常常让康成也陷入淡淡的哀愁之中,《竹取物语》《枕草子》中妙趣横生的联想,还有那细致入微的自然感受,也都深深打动了康成的心。“少年时代,我曾读过《源氏物语》和《枕草子》。信手抓来,碰到什么读什么,毋庸赘述,文章的意思是读不懂的。仅仅是念念词句的声调,读读文章的韵律而已。就是这样的朗读使少年的我沉浸于淡淡的多愁善感之中。即使当时我是在唱不懂得意思的歌曲,不过,现在看来,它对我的文章产生的影响却最大。少年时代的歌的旋律,直到今天,每当我提笔写作时,便在心中回荡。我不能辜负那歌声。”④可以说,康成作品中的“物哀”、幽玄、风雅以及对自然的情愫等,和其对日本古典文学的广泛涉猎有着莫大的关系。

三、苦难的人生经历

川端自幼身体孱弱,由于父母都是死于肺结核,川端自己也染上了结核病,常年为眼底的结核所折磨,结核病在川端心目中如同恶魔,对其恐惧万分。在《水月》中,京子的前夫因肺结核早亡;在《舞姬》中有子的情人的孩子也是肺结核患儿。“假如说他们(父母)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印下了什么,那就是对病痛和早死的恐惧。”⑤孤儿的经历使川端害怕再制造一个像自己一样孱弱的生命,更害怕再次将一个年幼无助的孩子遗弃在茫茫的人世间。或许正是由于害怕做父亲,川端一生也未给自己留下后代。而且康成和夫人秀子总是形影相随,以至于川端被戏谑地称为“爱妻家”,对此川端的解释是:不知什么时候会和妻子分离,那么在一起的时间就应该更好地待她。看似是对爱的忠诚告白,实则可以看出萦绕在川端心头的哀伤爱情,这与他挫败的爱情经历不无关系,当年他满心欢喜地为结婚做准备的时候,未婚妻千代的分别的“非常”来信,让他从爱的顶峰一下子跌进了孤寂的深谷。他还没有品尝到爱为何物之时,爱就绕过他。总之五位至亲的相继离去,使康成深感人生之无常,然而孱弱的身体、恋爱的创伤等又让他的生活中平添了诸多的恐惧与不安。人生与世事的“无常”使他不敢再相信有形之物,于是川端逐渐形成了“万物一如”、“轮回转世”的人生观。这样的人生观既使川端解脱了浓重的孤儿情结,也使川端体悟到了传统的“空”、“无”思想,并将其融入到作品中,进而使他的文学与日本的传统美建立了密切的内在关联。

四、战时的消极遁世

随着对外战争的全面开展,日本国内实行法西斯统治,建立了“战时新体制”,颁布了“国家总动员令”,强行宣布解散一切进步政党、工会和社团,法西斯政权还成立了内阁情报局,进一步压制言论自由、控制文艺界。迫于当时严峻的政治形势,文学界出现了分化。以小林多喜二、宫本百合子、中野重治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作家分别发表小说、剧本、诗歌等对军国主义进行批判;而火野苇平、久米正雄、片冈铁兵、菊池宽等则发表鼓吹侵略战争、讴歌法西斯军队的作品,为军国主义摇旗呐喊。在这种错乱、颠倒的局势下,川端康成也陷入了矛盾、彷徨之中,最终他选择了“最消极的合作,最消极的抵抗”。川端在《三月文坛一印象》中对于无产阶级作家小林多喜二的死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川端康成虽然担任日本政府所组织的“日本文学振兴会”理事,却未进行任何活动。1941年9月他应关东军邀请到中国东北访问,但回国后他却没有写过为关东军歌功颂德的文字。战时的川端被称为“闲人的归乡”,1935至1945年,是日本现代史上最黑暗的十年,这期间川端康成从东京移居镰仓。大部分时间过着隐居的生活,徘徊在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古典世界里,从顺应自我的“怠惰”生活中,深深地体会到了日本古老的“乡愁”,并进一步把这种“乡愁”寄托在他的作品之中。正是在这种忘我的“空”、“无”境界中,川端获得了一颗自由的灵魂,实现了对战争的超越,对川端来说“有战争也罢,无战争也罢,川端总是安居于川端世界当中”⑥。由此可见,日本战时的情形也进一步促进了川端康成传统审美意识的形成。

五、战后的守卫心灵故乡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川端很快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孤儿体验”。战后翌年3月31日,武田麟太郎辞世,川端康成第一次在葬礼上宣读悼词,从此开始了他宣读悼词的战后岁月。川端先后为横光利一、崛辰雄、丰岛与志雄、尾崎士郎、佐藤春夫、三岛由纪夫等人撰写并宣读了极为哀切的悼词。此外,他还担任了谷崎润一郎、高见顺、伊藤整、三岛由纪夫等人的治丧委员会委员长。亲人、挚友的故去令川端感到自己突然跌落进了无底的深渊。不仅是挚友的离去,战后日本的世相和风俗更是让他痛惜不已。随之涌入的美国文明,使不少人对民族的传统失去信心,认为传统的就是应予以抛弃的;有的人甚至认为欧美人在人种上就优越于大和民族……战后的日本陷入了自我否定的风潮中,传统的失落必然意味着民族灵魂的失落。这也使得川端进一步思考自身的存在,于是他更加坚定了继承传统美的信念。他决心要以守护心灵故乡的方式,寻回这些因战争而失落的灵魂。“也许回归日本的摇篮,反而会拿出日本新的东西”⑦,战后,日本传统之美已化为川端文学的一种“内蕴的力量”,并在他的笔下绚烂多姿地绽放,可以说,川端康成战后生活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民族传统之美的认定和执著追求。1968年,川端康成终于以其“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的佳作,打开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天窗。它不仅照亮了日本的文学,更照亮了战后日本的新生,大大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

川端康成自幼相继失去父母、姐姐、祖母,与年迈的几乎失明的祖父相依为命,一起过着凄凉孤独的日子。川端所体验和目睹的尽是亲人的离去、人间的生老病死,这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抹去的生死烙印。也正是生命之初的缺失体验使他走进了古典文学的世界,并确立了“万物一如”、“轮回转生”的人生观,可以说,孤儿的遭遇是川端康成传统美学思想形成的内在根源;此外,战前战后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川端的心灵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他深刻地体悟到了传统的“空”、“无”思想,因而战争也进一步促进了其传统美学思想的形成。

① 引自高慧勤:《川端康成作品精粹》,第411页。

② 引自许金龙译:《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往来书简集》,第190页。

③ 引自叶渭渠译:《伊豆的舞女》,第51页。

④ 引自王宁:《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谈创作》,第366页。

⑤ 引自叶渭渠译:《伊豆的舞女》,第246页。

⑥ 引自孟庆枢译:《川端康成论》,第258页。

⑦ 引自叶渭渠译:《川端康成谈创作》,第237页。

[1][日]长谷川泉著,孟庆枢译:《川端康成论》,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2] 许金龙译:《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往来书简集》,昆仑出版社2000年版。

[3][日]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川端康成谈创作》,三联书店1988年版。

[4] 王宁主编:《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谈创作》,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5] 叶渭渠、唐月梅著:《物哀与幽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日]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伊豆的舞女》,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

作 者:王天然,河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08级日语专业学生。

编 辑:古卫红 E-mail:guweihong007@sina.com

猜你喜欢

川端康成形成原因
赢在账单里
向作家借钱的年轻人
川端康成作品中体现的爱情观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职校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对策研究
川端康成共生思想中的佛教因素——以《抒情歌》为中心
中职学生学习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川端康成:像个孩童爬上土山
参加葬礼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