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林外史》市井四奇人的思想意义探析

2011-08-15张莉姗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贵阳550018

名作欣赏 2011年20期
关键词:儒林吴敬梓奇人

⊙张莉姗[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贵阳 550018]

《儒林外史》市井四奇人的思想意义探析

⊙张莉姗[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贵阳 550018]

《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推出不同于儒林人物的四位市井奇人形象,其思想内涵和意义在于:作家受颜李学派影响,在小说中形象化地倡行礼乐兵农教养,盛赞践行这一主张的真儒名士。然而在黑暗的封建末世根本行不通,作家失望、困惑之后“礼失而求野”,将自己的希望和追求转向儒林之外的市民阶层和市井中人,塑造出傲视权贵、率性而为、人格高美的四奇人新形象,洋溢着人文主义精神和民主思想之光。

《儒林外史》 奇人 礼乐兵农 追求 转移

《儒林外史》的主题,一方面是批判八股科举和功名富贵论,指摘恶浊的世风和时弊,另一方面则倡导并践行改造社会的礼乐兵农教养,盛赞推行礼乐教养的虞育德、杜少卿、庄绍光、迟衡山等儒林正面人物以及实践兵农有功的萧云仙。关涉作家理想与追求的这后一倡导践行方面,需进一步理析。

儒林中受推崇的正面人物,都是围绕礼乐教养来表现的。三十三回、三十四回写贤士名流“议礼乐”,决定建一所泰伯祠,“春秋两仲,用古礼古乐致祭,借此大家习学礼乐,成就出些人才,也可以助一助政教”。杜少卿移家南京业已穷困,却变卖江北老屋“捐银三百两”,其他儒士也纷纷出资赞助。泰伯祠大祭是全书的高潮,儒林名流云集,礼乐活动登上极盛的顶峰。“众人看那泰伯祠时,几十层高坡上去一座大门……一个大天井。又几十层高坡上去三座门。进去一座丹墀,奉着历代先贤神位。中间是五间大殿,殿上泰伯神位……”①楼上悬着“习礼楼”大匾,既雄伟壮丽,又庄严肃穆。《儒林外史》通过书中第一件大事,极力倡导古礼古乐,推行礼乐以教化世俗,希求教养人才,俾助政教。

泰伯祠大祭之后,作者紧接着写萧云仙投军建功,安抚百姓,召集离散,拓边修城,又兴水利,垦田地,种桃柳。还开办学堂,“把百姓家略聪明的孩子养在学堂里读书”。秋收时节建坛场祭神农,萧云仙亲自教百姓行三献八拜之古礼。数年间,居然把边塞地方治理成一派江南风光。书中所设计的萧云仙的这一番富国强兵和办学堂、兴古礼的实践,连同上述泰伯祠大祭所倡行的礼乐兵农教养,其实是艺术地实践清初颜李学派的礼乐兵农教养的主张和方案。

颜元、李 分别比吴敬梓早出生65年、41年,颜李学派“对于两千年来思想界,为极猛烈极诚挚的大革命运动”②。颜元说:“如天不废予,将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以六字强天下:人皆兵,官皆将;以九字安天下: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习斋年谱》卷下)其纲领可简约为礼乐兵农教养,重视实学和实践。颜李学说对吴敬梓有很大影响。吴的思想倾向与颜李学说有相通相切之处。同时,吴的好友程廷祚是李 弟子,是颜李学派在南方的传人。吴敬梓和程廷祚两人过从甚密,深相契合。《儒林外史》中吴、程的化身杜少卿、庄绍光都推崇礼乐教养,都是泰伯祠的主要筹划人。颜李学派对《儒林外史》的影响随处可见。李 主张:“洫沟开而灌溉兴,田必沃,稼必茂,一亩可敌陆田数亩。”③《儒林外史》四十回也写:“萧云仙亲自指点百姓,在田旁开出许多沟渠来,沟间有洫,洫间有遂,开得高高低低,仿佛江南的光景。”颜元主张“博学之,则兵农钱谷、水火工虞、水火之事”,“无一样不通彻”。王冕也是“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颜元主张废科举行征举,“举人才”。李 亦反对“以时文取士”。吴敬梓和杜少卿,最嫉恶“以时文取士”的八股科举,小说塑造范进、周进、倪老爹等形象,似乎在印证颜元的“读书使人弱,读书使人愚,读书使人懒”(《习斋记余》)。

吴敬梓虽然把礼乐兵农教养作为理想,并加以形象化表现,但他毕竟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在明清易代的封建社会后期,各种矛盾激化,世风日下,道德沦丧,吏治腐败,作家极力推崇、寄予厚望的正面人物,一个个碰壁,真儒名士一个个销磨尽了。轰轰烈烈的泰伯祠大祭之后,风云一时的“贤人君子,风流云散”。泰伯祠也尘封冷落,满目荒凉,当年致祭的乐器祭器,也锁在八张大柜里,被人遗忘。再后来,泰伯祠大殿上连柜子都没了,屋山头倒了半边,两扇大门倒了一扇,睡在地下,祠宇破败不堪。真儒名士倡导的礼乐事业一片衰败,人才离散凋零。小说四十八章“泰伯祠遗贤感旧”,透出了凄凉、困惑以及理想的幻灭。但是,作家在困惑、失望之后并没有消沉,而是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转向市民阶层,转向市井奇人。

吴敬梓生活在18世纪上半叶,江浙一带资本主义萌芽滋长,城市发展达到空前规模,新型市民阶层出现,商业繁荣,娱乐业十分兴旺。南京城内大小酒楼六七百座,茶社一千余处。市民文化勃兴,一大批吹拉弹唱、琴棋书画的文化人应运而生。他们已经摆脱了封建吏制下的顺民形象,不再安分守己,循规蹈矩,也无视封建的礼俗和伦序,他们身上洋溢着崭新的人文主义精神和民主思想的光华,《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集中描写四奇人的高美人格和傲世抗俗、藐视权贵的气概,标志着作家的理想追求从儒林高人转向市井奇人。

《儒林外史》五十五回告诉我们,四奇人已经不是读书撰文式的儒林人物,在季、王、盖、荆身上已经毫无“儒气”可言。他们是城市中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文化人,经济上能独立,各有其谋生的“贱业”,王太卖火纸筒,盖宽开茶馆,荆元做裁缝,季遐年无家无业,却在寺庙安身,同和尚一起吃斋饭,兼而为人写字。四奇人分别身怀琴、棋、书、画的一技之长,在市井中特立独行,我行我素。季、王、盖、荆之所以被视为四奇人,是因为他们的性格和行为具有一系列新奇的特点。

首先是自由无羁、率性而为。季遐年写得一手好字,但他不肯学古人的法帖,自创一套格调,“由着笔性写下去”,自由挥洒,自成一体。凡请他写字,他要先斋戒一日,再磨墨一天,还不许别人替磨,摆足了架势,但是用的笔却是别人用坏了不要的。要他写字,需等他高兴,若不高兴,任你王侯将相,大捧的银子也请不动。季遐年不修边幅,言语行动不拘小节,诸事顺着自己的性情。同样,衣着褴褛的王太如同棋坛的侠客,初时观“老爷”们下棋,被大老官瞧不起,继而与主人对弈,杀败了“赢过两千多两银子”的马大国手,众人大惊,拉他去吃酒,他却大笑道,天下最痛快的事莫过于杀矢棋,我杀了矢棋,快活极了,哪喝得下酒!哈哈大笑,旁若无人,扬长而去。常人痛快之时正是痛饮之际,王太的痛快意识中溢满卖火纸筒的下人杀败“国手”老爷的满腔盛气和豪气,市井小民压倒了“大老官”,这痛快超越酒肉和中彩,故而快活得喝不下酒。这种“奇”态显见市民阶层对上智下愚、上尊下卑的不满和反抗,也是市井奇人平等、自由意识集中的宣泄和张扬。

以缝纫为业、闲时弹琴做诗的荆元,也崇尚自由无羁、逍遥自在。当朋友问他:既弹琴做雅人,为什么还干裁缝这行?他说自己不是要做雅人,只为性情相近。难道读书写字,做了裁缝就玷污了不成?每日寻七八分银子,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字,诸事都由得我;又不贪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岂不快活!多么痛快淋漓!一个不媚权势、体验真实生命和生活意义的“雅人”,一个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市井奇人鲜活地跃然纸上。

其次是蔑视权贵、傲岸狂狷而又人格高美。市井四奇人既无铜臭味,也无儒士的酸腐气。他们藐视权贵,追求个体人格的独立和尊严,按自己的意愿立身行事。季遐年穿一双稀烂的蒲鞋到朋友家,踹了人家书房一地的污泥,主人拿一双鞋给他换,赔着小心说:“怕脚底下冷。”季遐年恼了,抬脚便走,嚷道:“你家什么要紧的地方……我坐在你家,算抬举你,我希罕你的鞋穿!”季遐年应邀上门写字,施御史的孙子施老爷刚走出屏风来迎接,季遐年一看才知道是施老爷家,迎着脸大骂:“你是何等之人,敢来叫我写字!我又不贪你的钱,又不慕你的势,又不借你的光,你敢叫我写起字来!”就在前一天,季遐年看见和尚房里摆着香墨,主动磨墨铺纸,“一气就写了一行”,可一看是权贵施老爷便立刻大嚷大叫,把施乡绅骂得闭口无言。季遐年的狂傲不羁,令人想到晚明书法家徐渭,被视为狂人,他傲世抗俗,藐视权贵,当道官僚求他一字而不可得;清初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同样不肯为“天下安享之人”作书画。季遐年“由着笔性写”,其实是由着好恶之性情,表现出嫌富和憎恶权贵的情结,他写字得了笔资,除吃饭剩下的钱随便送给不相识的穷人。画人盖宽,在疏财济困这方面颇似儒林豪杰杜少卿。早年,他家有钱、有田、有洲场,还开着当铺。每当画友诗友遇冠婚丧嫁的紧急事,没有银子,他就“几百几十拿与人用”,后来家业败了,日食艰难,开个小茶馆,靠一壶茶赚一个钱维持生计,尽管从前许多人受过他的惠,尽管他的本家亲戚都有钱,尽管“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但盖宽,却能顶天立地、豁达浩然,富有时散财施恩,贫穷时不图回报,在这里,人们看到一种高美的人格和精神,看到人格及人的价值、人的尊严比富贵和权势更加重要。

《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推出四奇人的上述性格和行为特征,高扬人文主义精神,闪烁着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火花。这是作家吴敬梓希望和追求转移的最后归宿。要吃透这种“转移”,还需要拿奇人形象与杜少卿做一比较。杜的形象内涵主要在两方面:一是排毁八股科举、程朱理学、封建礼教等,具有叛逆性;二是向往自由无羁,追求逍遥自在;遇贫即施,散财济困;同市井奇人一样蔑视官宦权贵,被称为儒林奇人。四奇人是杜少卿后一方面形象内涵的发展和升华。杜少卿作为儒林名士和读书人,虽有些特立异行,但他的一只脚还停留在儒家传统的门槛内。他与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等真儒高士血脉相连、精气相通、“儒”气相投。四奇人则双脚立于儒家传统藩篱之外的市井之中,他们身上没有读书人的“儒气”,有的尽是鄙弃权贵的狂吼长啸,犹如血气方刚的青年,言行狂狷而不成熟。他们浑身洋溢着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的人文精神,追求的是自由、平等和人的权利——扎根于资本主义萌芽地上的民主思想。最终,吴敬梓完成了希望和理想的转移。

① 吴敬梓:《儒林外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

②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③ 李 :《李塨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儒林外史》这部宏大而精细的古典小说,在它行将结尾时却陡增四客,着力塑造市井四奇人,赋予四奇人崭新的形象,寄托着作家转折性的新希望和新追求。小说第五十五回开头便“述往思来”地渲染儒林的衰败和人才的凋零:“南京的名士都已渐渐销磨尽了”,虞博士那一辈人,“有的老了,有的死了,有的四散离去,还有的闭门不问世事”了。就在儒林一片狼藉凄凉之际,市井中却出现了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这四位人格高美的奇人。接着,作家以酣畅的笔墨抒写四奇人自由无羁、率性而为、傲视权贵,追求自由平等、人格尊严和个性解放的人文精神和民主思想倾向,体现作家在倡行礼乐兵农教养受挫无望之后理想和追求的转移——转向自食其力、蔑视权贵的市井中新兴的自由文化人物。要透析作家理想和追求的转移,需要理解《儒林外史》的主题和主要思想内容,亦即把脉作家原来的理想和追求。

作 者:张莉姗,中国古代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

编 辑:古卫红 E-mail:guweihong007@sina.com

猜你喜欢

儒林吴敬梓奇人
推荐书目《俗世奇人》
三样俱全的《俗世奇人》
吴敬梓“休说功名”
“儒林有戏” 新瓶装旧酒 移步不换形
吴敬梓是个败家子?
从《史记·儒林列传》、《汉书·儒林传》看汉前儒学发展
单宝塔诗
不可思议的奇人异事
“折手”奇人
脱稿者王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