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原创通过恶搞成为了“速冻经典”

2011-08-15张琼洁

群文天地 2011年14期
关键词:结构主义解构主义速冻

■张琼洁

当今时代大众文化不但占据了文化生活的主体地位,而且仍以不可阻挡的态势在扩张和膨胀着。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推行着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摧枯拉朽般地占据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霸权”。而且大众文化代表着后现代时期中解构主义文化的精髓和主流。之前历史上所出现过的原创和经典作品在保持它们原有的地位、声誉的同时,被大众文化思潮解构为当代的一些恶搞“经典”的例子比比皆是。本文就是从现行的恶搞解构方法来分析原创作品是怎样通过恶搞而变成“速冻经典”的。

一、后现代时期下的解构主义

如果说以索绪尔语言学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唱响了西方现代文论的末章,那么20世纪60年代以罗兰·巴尔特、拉康、傅科、巴赫金以及德里达等开创的解构主义就是西方后现代文论的先导。

结构主义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最常使用来分析语言、文化与社会的研究方法之一。结构主义强调的是在一个自足的文本内部通过结构分析来探求作品的内涵,强调通过具体个别的文学现象深入把握文学内在的普遍本质的研究方法,从而常常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来适用于任何一部作品。

西方现代主义文论向后现代主义文论的转换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存在着一些重重叠叠、时断时续、或隐或现的过度痕迹,其中,结构主义文论向解构主义文论的过渡就是一个明显的标志。

解构主义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为了反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乃至一切封闭僵硬的体系,解构运动大力宣扬主体消散、意义延异、能指自由。解构的两大基本特征分别是开放性和无终止性。

“文化工业”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文化产品,并通过独特的大众传播媒介操纵了非自发的、物化的虚假文化。此时的“经典”恰恰又在解构主义的框架之内,解构自身,瓦解自身。

二、原创因恶搞而成为“速冻经典”

原创,即作者首创,非抄袭模仿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独特个性的物质或精神成果。

我们既怀念经典又推崇原创。二者看似是对立的,不兼容的,但是却是息息相关的。以时间为轴,所有的经典在某一点之前都曾是创新,而所有的创新在某一点之后又化为经典。只有这样循序往复,社会才能进步。从原创开始到最终成为经典存在着一个固定的循环模式:原创——因袭——继承——创新(原创)。

然而当我们面对侵袭而来的后现代主义文化而渐渐进入了解构时代之后,我们发现,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叠加而带来的消费性、娱乐性文化趋向充斥着我们五官所能遍及的任何一个角落。原创似乎不再以原有的发展模式循环进行下去,而通过恶搞直接成为了“经典”。而这种经典与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涵义有所不同。我们暂且把这种“经典”定为“速冻经典”。

“速冻经典”,顾名思义是速冻而成的经典,这本身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典,之所以下这样一个定义,意在把历史上的经典之作与当代解构主义文化下的“经典”做出一个区分。“速冻”,英文quick-frozen,原指食物的快速冷冻,使之保鲜不变质。而食物经过“解冻”后,会比速冻之前更容易腐烂、变质。将“速冻”这个词用于对本文所讨论的“经典”的限定,意在说明在解构主义文化的影响下,原创在出现之后往往会被媒体或者大众炒作和恶搞出与原创形式相似、但内涵大相径庭的戏仿作品。这些作品往往较原创作品更广为人知,成为了某个时间段上的经典作品。甚至原创作品要通过这样一种“经典”而为自己造势。我们把原创作品通过恶搞等方式而产生出来的“经典”这一过程称为“速冻”,而随着时间的移逝和下一个“经典”的诞生,前一个“经典”被“解冻”后会迅速被排斥在大众视野之外,成为了无人问津的文化产物。

恶搞(kuso)一词源于日语,有“可恶、糟糕”的意思,相当于英语中的“shit”。恶搞文化是一种网上次文化,由日本的游戏界传入台湾地区,再经由网络自香港传至中国大陆,它主要的方式是“无厘头”、“恶作剧”式的颠覆原作、搞笑讽刺。

三、解构与“恶搞”之间的异质同构性

解构主义的开启者之一罗兰·巴尔特认为,从来没有所谓“原初”或原创的文本,每个文本都是由他文本的碎片编织而成的。它一反结构主义代表索绪尔认为的符号能指与所指构成了完整、固定的统一体的理论,而认为文本中的每一个符号(能指)的所指位置总是被其他能指所代替,而使能指永远只能在所指的岩层表面“自由漂移”,无法指向某个明确的意义实体。

面对现行的“恶搞”文化,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和对待?如有的论者所说,作为一种“寄生文化”,“‘恶搞文化’是顽童的事业,虽然极少数人可以选择老顽童的道路,绝大多数人却终归要长大。如何长大成人又不再成为婆婆,这恐怕是‘恶搞文化’无法回答的,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这就如同我们在“上帝死了”(尼采)“作者死了”(罗兰·巴尔特)“人死了”(弗洛姆)的解构主义之后还会奔向何方一样使人深思。而缤纷的事例告诉我们,前述的通过“恶搞”而由原创发展成为的“速冻经典”已然在渐渐地被消解。这种“速冻经典”只能在短时期风靡,之后会随着又一个类似的“速冻经典”的出现而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

[1]法,巴尔特.作者之死[J].见希思编《形象——音乐——文本》,纽约1977.

[2]法,德里达:《结构,符号,与人文科学话语中的嬉戏》,见王逢振等编《最新西方文论选》(李自修译)[M].漓江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结构主义解构主义速冻
Q 什么是解构主义设计?
重塑与解构
结构主义文论回望与再探
《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的结构主义解读
速度食品下的健康密码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疯癫亦梦幻
意义理论对外语学习的启示
巧煮速冻饺子
冻死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