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黛钗爱情简论

2011-08-15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0

大众文艺 2011年21期
关键词:心性宝钗爱情观

何 抗 (苏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0)

黛玉和宝钗有着截然不同的心性,爱情观也截然不同,其不同的爱情观注定了其是否能得到宝玉的心,也注定了两人爱情最后的归宿。

黛玉的爱情观是任性的,是纯粹的,是反世俗和反功利的。一如她是颗绛珠仙草一样。渺渺临于尘世之上。要讨论黛玉的爱情观,首先要从她的身世命运说起。她的命运正应了命途多舛一语。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身在尘世,心却无所归依。说以她想要找的,是心灵漂泊的终点。那个人一定要明白自己,很明白很明白,明白自己的心一如明镜一般。因此上,在他的心中,她必须是独一无二的,是与世间的每个每个人都不一样。他对她这样,只对她一个人这样,而不再以这般心去对第二个人。在宝玉看来,女孩子全然不同于男人的泥垢,总是清爽洁净的,这是他能接近黛玉的基本条件。心理没这样一条准则,只怕潇湘馆的门都不允许他跨进一步。然而宝玉又常常不止如此。他会痴痴地看着宝钗的皓腕,直到被黛玉说成呆雁,他会尽心尽力地扶持受伤的平儿,只因为仰慕已久,却从来没有机会好好扶持她,他会把妙玉奉若神明,帮她打扫刘姥姥的痕迹。起初,黛玉对此颇觉敏感,尤其是宝玉对宝钗好时,常常到吃醋的地步。然而,在之后慢慢地交往中,黛玉更加地了解宝玉,更加了解宝玉视女孩子为清水的心性,也逐渐明白宝玉对自己的心。不再去做胡乱的猜想,流枉然的眼泪。宝玉也渐渐地学会顾及黛玉的感受,在对别的女孩子好时,尽量要下人不可使林妹妹知道。也就是在这样互相理解互相考虑中,滋生着两人的相知和相许。所以,当她确定宝玉是那个可以明了她的人时,她可以不要他金榜题名,可以不要他光宗耀祖,只要他心中只有她,只要他会永远守望她。当然,有这样的情怀,不仅和黛玉的身世有关,也和黛玉自己与生俱来的心性有关。在她看来,那些男人疯狂追逐的,把这个世界搞得污浊不堪的名利,终究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活得快不快乐,幸不幸福,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就像陶渊明弃了彭泽县,甘心在桃源当一介草民,每日自取耕躬于田亩,终年只依傍秋菊与晚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只要过的是能取悦自己的心的生活,永远都可以是快乐的,又何须那些外在的东西,又何须日日强迫自己去头悬梁锥刺股,埋头于那些大违自己的心性的事物。所以袭人劝宝玉,宝钗劝宝玉,惟独黛玉从来不劝宝玉去热衷功名。一来是明白宝玉的心,尊重她的天性,二来这何尝不是她自己的心性。她要追求的,是个体生命的自由和绚丽,是彼此情感的纯粹和真挚。她不是世俗的俘虏,她是宝玉唯一的战友,站在个性的战线上百折不饶,宁死也不向肮脏的世俗低头。惟宝玉可就黛玉,惟黛玉可就宝玉。也难怪宝玉在宝钗劝他时赶着宝钗,还对下人说,林妹妹会说这样的话么,会说我早和她生分了。这样的爱情会把他们的心紧紧地系在一起,也会把他们的人,他们的生命永远分开,纵然牛郎和织女都有年年的鹊桥,他们却终究无法走到一起。纵然不阴阳两隔,也会天各一方,各自心碎。

如果说林黛玉是理想的,清高的,宝钗的爱情就是世俗的,深沉的。世俗也是一种美,然而宝玉却并不是苟合于世俗的人。她对宝玉的感情,可以说是“发乎情,止乎礼。”很多时候宝钗情感的表现是细腻的“微露”化,只是一笔带过。在第三十四回宝钗错信袭人之言,以为宝玉挨打是薛蟠所致,回家告诉母亲指责哥哥不是,惹得呆霸王的呆气上来,暴跳如雷地点穿了妹妹的心思,说道:“我早知道你的心。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薛宝钗被气得怔呆而哭了一夜。这话是借薛蟠之口,表了宝钗之心。宝钗是世俗的,理性的。有可能从一开始决定来贾府,薛家便有择婿之心。不然何必放着自己家不住,大老远赶来亲戚家住。纵是哥哥避难,何须全家出逃。第三十四回有宝钗对宝玉的直接关心。薛宝钗想的最是细致周到,临阵不乱,具有沉着稳重的耐力,大方地托着药丸款款前来。见袭人在旁,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关心地问宝玉道:“这会子可好些?”宝钗见他睁开眼睛说话,不象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就红了脸,低下头来。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此处宝钗最是动人,其魅力已完全不下黛玉。情愫欲吐还休,错误似真似假,也难怪宝玉会自思“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息。”

可以看出,宝钗一家既然是为将来的亲事而来,宝钗对宝玉动心也是于情于理都无可厚非的,但宝钗也是聪明绝顶的人。她知道但凡有一日未出阁,这份情愫透露出来都是罪过,保不住会为封建大家族的上层们诟病。但是一来是情非得已,二来她也希望得到宝玉的心,如果说黛玉是打开心门让宝玉彻底明白,宝钗则只是打开窗户,甚至窗户都没开,只是偶尔卷起窗帘,让宝玉可以转瞬之间窥见里面的风景,还没反应,窗帘又拉上了。在感情上,宝钗是隐忍的,内敛的,理性的。如果是她和黛玉的最大不同,那就是她的理性,也正是她处处都会考虑到现实,考虑到世俗,才给她自己的感情戴上了一个紧箍咒。然而她的爱也是真挚的,深沉的。她何尝不知道宝玉的心性,不知道宝玉厌恶世俗的功名利禄。可是她比宝玉理性,她看得到在当时的社会,不去苟合世俗,不去追求功名,迟早会在世俗的淤泥里沉沦,最终为他人所践踏。所以她宁可自己为宝玉所厌弃,也忍不住要去劝宝玉,哪怕是有一丝用处也好,这种自我牺牲的情感,其苦处何下于黛玉。然而比黛玉更苦的是,黛玉还可以到宝玉处去找答案,找回应,还可以诉衷肠,她却在强大的现实面前,把苦处和着泪水一个人吞咽。最苦的却还不是此处。宝玉终究是离于世俗的,这决定了宝钗和他的心永远有一层隔膜,在他的心里,黛玉才是离他最近的人。如果爱可以分,他更多地会分给黛玉,虽然也会留给宝钗,但终究会差了一层。想必这也是她能看见,却无可奈何的。她能看见宝玉那么多的好,好到自己情不自禁地动心,她也能看见最后宝玉逃不出她的手掌心,最终可以共结连理,然而,她却也看见了自己得到的是一纸婚书,得不到枕边人完完全全的心。若是自己从未动过心,只是个三餐一宿终此一生的人,倒也罢了,偏偏自己深沉地爱着他。最终难免会出现宝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真如一颗莲子,花开在外面,苦藏在心里。可叹《红楼梦》里,无处不悲剧。黛玉和宝钗一个得到了心得不到人,一个得到了人得不到心,读来让人唏嘘。

1.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3.周汝昌.《周汝昌梦解红楼梦》.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4.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5.张爱玲.《红楼梦魇》.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心性宝钗爱情观
杨会勤
从《寡妇春怨》与《孤雁儿》对比中看中西爱情观
用道
论宝钗的“藏”与“露”与复杂心理机制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Sonnet 116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红楼梦》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张生与柳梦梅爱情观之比较
从于丹讲《论语》中得出的领悟
《红与黑》的主题意义与爱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