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渔的生平与创作

2011-08-15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大众文艺 2011年9期
关键词:战乱填词李渔

陈 蓉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

李渔的生平与创作

陈 蓉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

李渔的创作与其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生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经历了清初战乱时期、归隐山林时期和“卖赋以糊其口”时期。李渔的人生经历与其创作密切相关,了解其人生经历,能指导和启发学术界对其作品的深入研究。

李渔;生平;创作;戏曲

李渔(1611-1680),字笠鸿,号笠翁,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剧作家、戏剧理论家,是明末清初文坛中一位引人注目的特殊人物,也是中国戏曲史的舞台上一位具有重大影响意义的人物。李渔的经历辗转复杂,人生经历与其创作密切相关,特别是后期的谋生活动与他的文学创作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本文具体主要从李渔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生阶段来进行阐述和分析,即清初战乱时期、归隐山林时期和“卖赋以糊其口”时期。

一、明末清初的战乱时期

李渔十九岁时家道中落,同时也开始了他的应举之路。明崇祯八年李渔参加了童生试。这次应试一举考中成为秀才,李渔自己也十分满意。考取秀才后至明崇祯十二年,李渔准备乡试。但这次考试却不顺利名落孙山。明崇祯十五年是明王朝的最后一次乡试,李渔再次准备应试,但此时已是濒临战乱时期,李渔前往杭州中途遇到警报,去路受阻,李渔只好放弃回家。基于此,他创作了《应试中途闻警归》,诗中写道:“正尔思家切,归期天作成。读书逢丧乱,耕钓侯生平。破帆风无力,船空浪有声。中流徒击揖,何计可澄清。”诗中体现了李渔对时局的忧虑又透露出因没有取得功名而不能为国出力的焦急心情。在动荡的时局下,李渔读书做官的理想化为乌有。他在《夜梦先慈责予荒废举业,醒书自惩》诗中云:“久失过庭教,重为泣杖人。已孤身后子,未死意中亲。恍惚虽成梦,荒疏却是真。天教临独寐,砺我不才身。”诗中表现了李渔落魄低沉而又无可奈何,渴望有所建树,却壮志难酬的心情。从此之后李渔结束了自己的科举之路。

如上文所述,李渔在三十岁左右,浪游于广陵等地,经历了受异族辖制、剃发、兵焚、乱离的现世苦难。在这段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李渔亲眼看到了老百姓所遭受的深重灾难,也亲身饱尝了战乱之苦。为了逃避战乱,他曾四处躲藏。李渔的作品《甲申纪乱》《甲申避乱》《避兵行》等正是记录了当时他躲避战乱的惨痛景象。此时李渔的创作主要以诗文为主。这一时期李渔的诗歌真实地描写了社会动乱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诗歌不仅描写了清军入关之后烽火连天的景象,也真实地写出了汉族百姓忠于明朝反抗异族入侵的忠诚。可见李渔当时虽未亲身投入到反抗清军的战斗中去,但他用自己的诗歌对清兵入关表达出了自己心中的极大愤慨。

二、归隐山林时期

清军攻占金华后便平定了零星抵抗的明朝各散部。在全国范围内,清军先后灭亡了南明小朝廷,镇压了吴三桂等藩王的叛乱,平定了天下。

战乱结束后,李渔回到了兰溪下李村。此时李渔对功名利禄已心灰意冷,于此时改名为“谪凡”,认为自己并非“仙侣”也非“天徒”,只不过是个凡夫俗子而已;另外,李渔对清朝统治者的统治心存不满,当满清王朝颁布了伤害汉族群众自尊心的薙发令后,虽然他被迫剃去头发,但心里却一直愤慨不平,如《丁亥守岁》诗曰:“骨立先成鹤,头髡已类僧。每逢除夕酒,感慨易为僧。”因此,入清以后,李渔表示要退隐不仕。在亲友的帮助下,他在伊山宗祠后面买下一块地,建立几间茅草屋,虽然简陋,但李渔称其为“伊山别业”“伊园”。在此期间,李渔完全放弃了追求功名,终日养花弄草,与友人作诗赋词,写下了《伊山别业成寄同社五首》《伊园杂咏》《伊园十便》《伊园十二宜》等诗歌。此时的李渔尽情享受着纯朴恬静的乡村风光:“我爱江村晚,家家酿白云。对门无所见,鸡犬自相闻。我爱江村晚,门无显者车。道傍沽酒伴,什九是樵渔。”

此时李渔的作品还是集中在他的诗文方面,李渔在这段时期的作品大都表现了其闲情逸致,这与当时众多文人积极讨伐清兵入关之风相悖。但李渔正是出于民族感情,对满清统治者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以这种略显消极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清兵入关所持的否定态度。

三、“卖赋以糊其口”时期

李渔在伊山隐居期间,虽说是“归农学圃年”,但他并不是和真正的农民一样以种田为生,只是养花弄草,吟诗饮酒陶冶情操而已。既然李渔不能以耕种为生,他就只能坐吃山空,他的引退闲居生活就不能得以维系下去,这就迫使他在求官干禄之外,另寻一条养家糊口的途径。另外,李渔虽对功名失去信心,但他还是希望能在文学方面发挥自己的才能,取得成就。他坚信“天生一人,必备一人之用”。而且他认为一个人无论是当官,还是从事其他技艺,都可成名,都可赖以谋生。从此,李渔决定把戏曲作为自己的创作重点。在当时视诗文为文坛正宗的封建社会里,戏曲是一种难登大雅之堂的艺术,从事戏曲创作,是“文人之末技”。但李渔却认为:“填词一道,非特文人工此者足以成名,即前代帝王,亦有以本朝词曲擅长,遂能不泯其国事者。……历朝文字之盛,其名各有所归。…使非崇尚词曲,得《琵琶》《西厢》以及《元人百种》诸书传于后代,则当日之元,亦与五代、金、辽同其泯灭,焉能附三朝骥尾而挂学士文人之齿颊哉?此帝王国事以填词而得名者也。由是观之,填词非技末,乃与史传诗文同源而异派者也。”因此李渔四十二岁时,卖掉了伊山别业并移居杭州,开始了“卖赋以糊其口”的生涯。

创作戏曲与小说是李渔谋生的两个手段。李渔精通音律,熟悉填词,如他自称:“填词一道,童而习之。”又云:“予尝谓人曰:生平有两绝技,自不能用,而人亦不能用之,殊可惜也。人问绝技维何?予曰:一则辨审音乐,一则置造园亭。”李渔既然精通填词作曲“编审音乐”的“绝技”,所以,他看到编撰戏曲剧本有利可图时,便很自然地选择了创作戏曲剧本作为养家糊口的主要手段。在杭州十年,李渔非常勤奋,先后完成了《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蜃中楼》《奈何天》等传奇以及《无声戏》《十二楼》等小说。作品以独特的风格,通俗易懂的内容很快受到了广大观众和读者的热烈欢迎,李渔的名字因此为人们熟悉,“天下妇人孺子,无不知有湖上笠翁”。

到了顺治后期,李渔艺术经营的中心开始偏移,由创作通俗文学逐渐转向编辑出版。这一时期李渔的生活对其戏曲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此期间,共完成了四部传奇——《比目鱼》《凰求凤》《慎鸾交》和《巧团圆》的创作,这四部传奇连同杭州所出的六部传奇,合刊称为《十种曲》。《十种曲》不论从题材、语言还是结构、情节方面都具有浓厚的商业化特点。李渔组织家庭戏班与他写书、卖书一样也具有营利谋生的目的,他率领家庭戏班应邀到各地为达官贵人演出,也获取了丰厚的馈赠和赏赐。其戏班主要上演李渔自己创作的《十种曲》。在李渔的创作后期,现实主义人生观最终把读者带向一种纵乐的人生。目前为学术界所垢的种种秽行的相关作品主要是出现于此阶段。

纵观李渔一生,可以以明清易代的动乱为界,分成两个时期。前期,他主要攻读举业,一心想读书做官,所以在文学上没有太大成就。后期,李渔以创作小说、编撰剧本和组织戏班演出作为自己的职业,而他在小说、戏曲上的成就,也正是在这段时期中取得的。因此,特殊的社会环境造成了李渔特殊的生活经历,也造就了一代戏曲大家。总的来说,李渔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受到了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对其思想的影响,他的创作作品与其生平有着紧密的关联性。了解其人生经历,能指导和启发学术界对其作品的深入研究,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爱江村晚》.《李渔全集》卷二.

[2][清]黄鹤山农《玉搔头.序》.《李渔全集》卷五.

[3]《与陈学山少宰》.《李渔全集》卷一.

[4]《闲情偶寄.居室部.房舍第一》.《李渔全集》卷三.

陈蓉,山东艺术学院中国戏曲史方向,2008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战乱填词李渔
Searching for lost daughter 战乱分离母女终团聚
填词莫忘“词中对”
Section B
6年战乱
逃离家乡
Step 4
回忆之城,泪雨之城
倚帝客
嗜好可当药
填词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