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1-08-04何晋武祁永安石利兵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1年5期
关键词:中药材甘肃省药材

何晋武,祁永安,石利兵

(1.甘肃省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甘肃兰州 730000;2.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兰州 730030)

甘肃省是全国药材主要产区之一。目前甘肃省传统大宗道地中药材种类有当归、党参、黄 (红)芪、甘草、大黄、丹参、赤芍、升麻、柴胡、地骨皮、茵陈等,其中地产当归、党参、板蓝根、大黄和干草等品种产量约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为95%、60%、50%、60%和25%以上,是甘肃省最具优势的中药材品种[1]。其中岷县、陇西县、渭源县分别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中国当归之乡”、“中国黄芪之乡”、“中国党参之乡”;西和县被称为“中国半夏之乡”;礼县素有“大黄之乡”之称。当归、党参、黄芪、大黄,半夏分别获得农业部“特产之乡”认证。甘肃省初步形成了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湿带栽培区、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栽培区、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栽培区、河西走廊温带荒漠栽培区的布局结构[2]。甘肃省中药材品种为9 500多种 (包括野生),目前主要经营的有450余种。甘肃省有30余家中药制药企业,生产的品种规格达20余个剂型、400余个品种[3]。

1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现状

1.1 外部环境分析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第一,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机遇。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看,医药产品,尤其是天然、高效、毒副作用小的天然药物制品及其提炼品的社会需求呈现出持续增长势头。据相关研究,今后10年全球药品销售年增长约7%,大大高于经济增长速度。2010年,全球药品市场将达到8 300亿美元的规模[4]。特别是,随着全球“回归自然”浪潮的兴起,人们对化学药品副作用的认识更进一步加深,中药的优势和特色日益受到重视。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天然药物已占30%的份额,并以每年15%~20%的幅度快速增长。第二,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挑战。首先,中药出口结构显著变化。目前,国际市场特别是欧洲市场对植物药的需求增长迅速,引起作为原料的植物药提取物的出口增长,因而我国植物提取物的出口比重出现了大幅增长,而中成药的出口比重却略有下降。其次,国际化经营程度不高。中医医疗在世界许多国家仍以民间自发应用为主,中医中药在多数国家尚未完全合法化和纳入医疗保险范畴。迄今为止,中医药只有韩国、东南亚等个别国家承认。在欧美市场上,我国的中药只能按保健食品进入,而非药品准入,因而市场销售额有限且价格极低。再次,全球性竞争加剧。受中药产业发展前景的吸引,各国尤其是东南亚、韩国、日本等竞相采用现代技术研究中药,抢占国际中草药市场。最后,技术贸易壁垒。由于中药材在国际上尚未形成统一的检测标准,国产中药缺乏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这是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最大障碍。中成药多为复方制剂,稳定性难以控制;还有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量等问题,远远达不到欧美有关药品甚至食品的基本要求。这些都成为各国对我国中医药出口设置技术贸易壁垒,阻碍我国中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原因。

1.2 甘肃中药材生产特征

改革开放30年来,甘肃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迅速增加,分别由1978年的1.47万hm2、1.28万t,增加到2007年的14.94万hm2、40.89万t,分别增长了10.18倍和31.95倍,如图1、2所示。初步形成了品种多元化、布局基地化、经营规模化、市场专业化的发展格局,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品种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据中药资源普查资料,甘肃有药用植物、动物、矿物1 527种,其中药用植物1 270种,进入流通领域的约有350种,属于国家382个重点品种的有276种,可开发的资源蕴藏量约27万t。第二,名特药材质优价廉,有较大增值空间。甘肃省有一大批传统名牌、特色中药材历次在全国性农产品鉴评和展销会上的获奖,在全国享有较大的知名度。省医药行业管理办公室对全省19家制药企业的19种使用地产药材加工产品增值情况调查显示,投入药相与终端产品产出价格的比例为1∶9.1,说明甘肃省原料中药材价格较低,而加工增值空间较大。第三,产量优势明显。甘肃中药材种植面积已位居全国之首,占全国1/3以上,大宗道地药材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四,市场份额较大。甘肃省中药材销售数量在全国市场份额中约占20%。第五,生产区域相对集中。甘肃省定西地区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资源、市场、技术、环境等方面的优势。2007年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到6.23万hm2,规模种植品种20多个,产量15.22万t。第六,龙头企业正在崛起。全省已有中药生产企业29家,中 (藏)药制药企业15家,西药制药企业内中药生产车间有14个。这些企业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发展空间。

图1 1978~2007年甘肃省中药材播种面积变动趋势

图2 1978~2007年甘肃省中药材总产量变动趋势

2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中药材种植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低,质量良莠不齐

由于种植中药材的效益高于种粮效益,中药材种植呈现出由优生区向适生区、由适生区向不适宜种植区扩大的趋势,盲目发展中药材的倾向已经出现。自2000年以来,甘肃省中药材总体播种面积和产量增长率均有下降趋势,如图3所示。

中药材生产特别讲求品种优良、产品地道和无污染,但近年来由于小药材市场繁荣,农民种植中药材追求产量忽视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苗地不明、选育不规范,土壤监测,药材采收、贮藏等方面不按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操作,缺乏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致使药材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地方甚至出现采用硫磺熏蒸药材的情况,严重影响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加之中药材种植栽培存在质量不稳定、单产量低、病虫害、农药残留量超标等问题,使中药有效成分不稳定,而有害成分砷、汞等重金属超标[5]。

2.2 中药新药研究滞后,拳头产品少

甘肃省中药企业产品品种较少,大型生产企业与其它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品种结构,剂型类似,互补性较差,中药新药开发进程缓慢,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缺乏竞争力。虽然通过近些年的发展,中医药新产品研发力量有所提高,但获得批准的国家级中药新药品种仍然较少,而新产品中除少数产销量达到—定规模外,大部分仍处于起步阶段。另外,由于省内医药企业的研究投入不足,导致开发力量弱;科研院所虽然拥有较高水平的医药科技人才,但存在重研究轻转化、力量分散等问题。全省新药开发明显滞后,缺乏“拳头”产品,科技资源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企业作为创新发展的主体,自主发展的动力不足,思想意识保守,缺乏将企业做大做强的紧迫感与责任感。

图3 1998~2007年中药材播种面积和产量增长情况

2.3 中药材流通不畅,市场信息准确性、时效性差

甘肃省地处内陆中心,其地理位置与沿海、沿江、沿边省份相比较为闭塞。加之流通、服务体系建设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较为滞后,中药产业发展缺乏大市场、大流通的支撑,缺乏有影响力的展示平台。中药材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的不完善,导致药材市场的无序竞争现象日益突出,大宗品种出口缺乏直通贸易渠道,大部分药农的利益被中间商盘剥,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中药产业的发展。

2.4 中药生产工艺技术设备落后,加工能力低

甘肃省中药材加工销售企业整体科技含量比较低,除佛慈中药制药集团、奇正藏药制药集团、甘肃省“独一味”药业公司等少数国营和民营大中型企业工艺技术装备较先进以外,大部分中药企业生产经营的工艺技术装备水平与GMP的要求差距明显,通过国家GMP认证的中药制药企业更是屈指可数。大多数中药材加工企业规模小,企业技术人员缺乏,生产设备落后,工艺流程粗糙,精深加上开发不足,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使丰富的药材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2.5 科研力量比较薄弱,专业人员不足

甘肃省缺乏专门从事中药材栽培、育种、资源保护利用和新产品开发研究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机构。省内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此类专门人才较少,技术装备不够先进,科研力量薄弱,“产、学、研”缺乏合理有效的组织。目前,全省专门从事药用作物栽培、育种和技术推广的专业人员不足200人,与粮食、园艺等农作物相比,从事药用作物栽培技术推广的人员比例太低。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药用作物栽培专业知识欠缺,指导生产实践经验不足,技术推广服务跟不上中药材生产发展的需要。

2.6 资源保护力度不够,可持续发展能力缺乏

近几年,由于项目少,资金短缺,科技力量薄弱,省内一些珍贵稀有野生药材资源的人工栽培驯化和开发利用工作滞后。在人烟稀少,位置偏远的产区,在难以实施有效保护的情况下,采挖野生药材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导致一些野生药材,如河西的甘草、肉苁蓉、麻黄草、锁阳,甘南的秦艽、虫草、羌活和陇南的杜仲、刺五加、厚朴等珍贵药材资源濒临枯竭,加之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制约了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7 生产经营体制不完善

从监管部门角度看,目前甘肃省现有中药材的品种、产量及种植面积等相关资料存在资料来源部门不一,部分统计数据口径不一致的现象,反映出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缺少统一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从生产经营角度看,甘肃省制药企业虽进行过多次体制、机制改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滞后,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资本扩张步伐缓慢,管理水平、生产效率不高;民营企业普遍规模小,产品技术水平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另外,企业的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竞争优势不明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少,发展后劲不足,科研资金投入少,医药科技创新力不强。

3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这制约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促进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3.1 规划中药材优势区域布局,建立示范种植园区,保证品种质量

为了保证中药材的品种、质量,应该投入一定的科研资金和人力对中药材品种认真排查、保存和选育;为了保证产业链上游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还应当抓紧摸查中药材品种特性,制定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建立检测中心,从生产源头把质量关。同时建立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

3.2 严格生产销售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实施品牌战略

重点建设中药材加工园区和加工企业。在有基础的地道药材主产区,由政府统一规划,做好水、电、路、地“三通一平”的基础上,建成中药材加工园区。支持现有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转化能力。重点扶持建设一批达到GMP标准的中药材饮片加工和中间物提取的生产企业,形成加工企业集群。引进和开发中药材贮藏新技术、新型包装材料和深加工技术,改进中药材的贮藏包装及深加工技术的开发。中药饮片加工应当首先建立质量标准,严格要求加工环境、生产用料和原辅料卫生达标,避免露天场地晾晒,造成饮片二次污染。逐步改变目前药材栽培、饮片加工生产的盲目性,使其各生产基地逐步走向良性循环。

3.3 突出产业发展的现代化、集约化和规模化

甘肃在全国属于药材出产大省,但其药材的生产和初加工仍然是小、散、乱的格局,与集团化国际竞争极难相提并论。因此,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就成为甘肃中药产业化的中心内容。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因地制宜作好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规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中药材的生产相对集中,改善技术水平低、生产流程不规范的局面。标准化生产将带来稳定的中药材产品质量,是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战略的前提。

3.4 加快中药材研发机构建设和专业技术人员培养

中药材与普通的农作物不同,它要求生产经营者要有全面的药材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然而,甘肃省现有的中药材生产经营企业人员的文化层次普遍较低,人员的专业知识较差,没有形成现代医药人才梯队,无法预见国内外中药材产品发展趋势,缺乏产品、技术创新方向等基本判断。应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以现有的中药材研究机构以及大、中专学校为基础,扩大建立专门的药材研究院所、院系专业和重点实验室。通过扶持和鼓励省、地、县农学专业、科研单位、农技部门设立专门的中药材栽培和饮片加工研究室,大量培养各级中药材研究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同时也要培育中药材领域的龙头企业,大力整合全省医药科技资源、实现跨学科、跨单位、跨领域的合作研究,集中优势,发展中药产业。

3.5 培育和建立技术信息服务网,抓好中药信息市场建设

中药材的产业化发展,需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系统。为此,必须加强信息指导,搞好产供销的中长期平衡,加速信息收集与反馈,建立中药材经营管理体系。县、乡各级政府可以在中药材专门工作机构中设立信息咨询中心,定期收发市场行情和技术经济信息,也可以引导药材经销企业、加工企业、药农自愿联合成立“中药材生产加工协会”等组织[6],专门从事药材生产技术、种子种苗、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工作,一方面收集各种外来信息,另一方面将自己的生产信息交流出去。

3.6 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加快创新宏观管理模式

甘肃省中药材企业要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形式进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造,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大型中药企业集团,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企业要以GMP认证为契机,把GMP认证与企业改制、改组、改造和强化管理结合起来,大胆利用社会资金,在GMP改造中调整产品结构,优化资本结构,建立中药产业开发领导协调组织,营造良好的中药产业发展环境。

3.7 支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增强营销调控能力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甘肃商务部门和部分中药企业具有中药出口贸易的成熟市场和宝贵经验,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以传统中药浓缩丸系列中成药为基础,巩固传统的海外华人市场,开发现代化的中药新产品,开拓以国外主流社会为目标的新市场。以论坛和博览会等形式推广本地区中药材产品,促进产品信息交流。企业要从生产观念和产品观念中彻底转变到市场营销观念上来,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确立企业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建立高素质的营销队伍和完善的销售网络。包括:建设中药材物流园区、建设中药材饮片交易中心、建设区域性中心市场、改造建设10个产区交易市场和加大对野生药材的保护力度等几个方面。

1 刘刚,等.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开发研究,2002,(1):49~51

2 辛辰.甘肃中药材的分布特点与蕴藏量.西部论丛,2005,(5):41~43

3 甘肃省农牧厅.2009年度调研报告汇编.2009

4 IMS Health 2010年度预测报告.http://222.labbase.net/News/Show News Details-1-23-92C6975CF6D97E0F.html

5 赵惠英.加快西北地区中药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特区经济,2006,(11):289~290

6 张文妹,等.陕西、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浙江农业科学,2005,(3):168~171

猜你喜欢

中药材甘肃省药材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