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跌宕起伏的中苏(俄)关系

2011-07-20刘秀云

新高考·高三政史地 2011年8期
关键词:结盟正常化伙伴关系

刘秀云

中国同苏联(俄罗斯)的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它涉及到两党和两国关系、领导人之间的高层交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等各个方面。中苏(俄)关系的演变大致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蜜”,60、70年代的“争”、“斗”,80年代的“缓”,当今“稳定”的几大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国关系既有结盟友好,也曾一度对立、对抗乃至兵戎相见。下面回顾一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发展的大致历程:

1. 20世纪 50年代的“蜜”,中苏结盟时期

建国之初,新中国的国内经济建设局面残破不堪,外部又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包围封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苏联率先承认新中国,并与中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中国结盟,在中国的“一五”计划期间,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援助。苏联的诚心帮助对新中国的确立和生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当时中国的“一边倒”,全盘苏化和结盟,也埋下了不和谐的种子。由于中苏两国的地位和实力不对称,中国处于被保护的地位,《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实际上是一个不平等条约。

2. 20世纪60、70年代的“争”、“斗”,从分歧到分裂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后,中苏两国关系从分歧走向了公开的分裂。分歧从何而来,一般认为是思想意识上的分歧,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家利益的矛盾,是中国的国家安全同苏联大国沙文主义之间的对撞。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苏关系达到了恶化的顶峰。中苏关系的恶化却开启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在苏联强大的压力之下,中国70年代开始调整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并开始改革开放,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3. 20世纪80年代的“缓”,关系正常化

1979年适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0年的期限到期,中方以此为契机提出就国家关系问题进行谈判,由此开始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谈判进程。中苏关系正常化是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这期间发挥了极其杰出的作用。邓小平的总体思路是为国内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着手改善同各个国家的关系。

中苏关系正常化谈判中三大障碍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即:苏联停止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苏联把中苏边界的驻军恢复到1964年的状态,同时从蒙古撤军;苏联从阿富汗撤军,1989年,中苏关系实现了正常化,这为中国的国家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 当今“稳定”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格局

在经历了两国关系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之后,俄罗斯和中国都逐渐成熟起来,双方从实际出发,建立起“君子之交”:1992年相互视为友好国家,1994年确立为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提升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4年两国元首北京会晤最终解决边界问题。两国关系开始沿着持续、稳定、日臻成熟的轨道不断向前发展,进入了历史上双边交往的最好时期。由于双方是伙伴关系,而非盟友,将两国关系置于更现实的基础之上,相互的心理要求和预期更为适度,两国关系的稳定也具有更大的弹性空间。中俄两国还共同致力于推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中俄战略协作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

从中苏和中俄关系史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或多或少地可以得到一些启示:比如,国家的交往应该相互尊重不同国家间的文明差异;遵循平等的原则,排除因实力的悬殊、意识形态的不同、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的交往障碍;在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同时,不应损害对方利益等等。

猜你喜欢

结盟正常化伙伴关系
按兵不动
优势视角和增权取向的高校心理辅导实践与反思
用“正常化”战术攻克心灵堡垒
相互扶持
奥巴马任期内美国与古巴关系正常化诱因探析
结盟
战后改造与国家态度:德国的“正常化”之路
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社会服务伙伴关系演化、本土化及治理之道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