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社会需求 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2011-07-18郭燕辉

决策探索 2011年10期
关键词:竞争力大学生课程

郭燕辉

2010年6月2日,教育咨询研究机构麦可思公司发布了《2010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指出,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6%,比2008届(85.6%)高1个百分点,但仍比2007届(87.5%)低0.9个百分点,这显示出就业难仍然是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2010年11月20日举行的首届中国青年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在演讲时给出的2003、2005和2008年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平均起薪保持在每月1500元左右,但是农民工的月工资由700元左右跃升至1200元。大学生与农民工起薪差距的缩小,反映出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与大学生就业形势密切相关的是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说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相对下降。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在市场化就业条件下,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有学生自身的素质、高等教育理念和政策、社会因素等。虽然学生自身的努力对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社会整体形势与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方式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方面的原因

1.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当前我国社会整体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虽然政府公布的全国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左右,但是有专家估计实际失业率为6%到7%,实际失业人口达到1500万到1800万。1999年国家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32万,2009年611万,2010年631万。每年数百万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寻找工作机会,就业难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自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不断加深。2008年不期而至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国内大量企业破产倒闭,失业人数剧增。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低迷,国内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依然有限,受此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度依然很大。

2.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实际能力。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生不断涌向就业市场,学历的含金量不断下降,用人单位不再盲目迷信高学历,越来越看重工作经验。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不但可以缩短员工招聘到使用的周期,同时也可以降低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培训成本。在下岗工人再就业过程中,大量有经验、有技术、有知识的技术人员很受用人单位欢迎。另外一些退休老年人也加入到再就业活动中来,根据全国老龄办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离退休科技人员500多万人,其中,年龄在70岁以下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身体健康、有能力继续发挥作用的350多万人。贵州省贵阳市人力资源市场副主任刘润生说,贵阳市医疗卫生、教育领域的离退休人员再就业率占7成以上,建筑设计、园林绿化、机关单位等领域的比例也很高。下岗再就业人员以及离退休人员在工作经验、人际关系方面存在的优势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具备的,这也就造成了大学生初次就业相对困难。

(二)高等教育的滞后

1.高等教育理念落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高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由“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买方市场”,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越来越处于弱势地位。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育理念等方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也就是说必须根据市场的需要状况来确定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必须接受市场经济发展的选择,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部分高校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缺乏,办学理念不清晰,课程资源欠缺,不能将最新的社会发展信息及时纳入到教学体系之中,这就造成人才培养模式并未与市场要求接轨,缺乏对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

2.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高校单纯立足于学科、学校发展,盲目设置学科与课程,忽视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对于当时的一些热门专业,各个高校纷纷上马,在专业设置上追求多而全,造成办学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培养出来的学生同质性很高,几年以后当时的热门专业的学生市场供应量过大,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学生将面临就业难。针对当前我国是制造业大国的国情,市场对理工科专业的学生需求量大,但是高校却热衷于设置管理类的专业,盲目扩大管理类的招生规模,这就造成这些专业就业难。

3.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毕业后只有小部分继续从事相关行业的研究型工作,大多数的学生将投身于生产与建设工作中。但是大学并未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中在重视基础理论课程的同时,及时增设一定的技术研究与实际操作的课程,这就造成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能力较差,用人单位为节省人力资源管理开发费用,宁愿选择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与离退休人员,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4.高等院校缺乏对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指导。面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下降的状况,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成立了就业指导机构,但是这个机构的职能仅局限在发布招聘信息方面,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就业方向以及大学生创业等方面并未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这就使学生未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职位选择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三)大学生自身的素质

1.部分大学生能力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部分学生在上大学期间,过于重视学习成绩,缺乏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兴趣,不重视组织协调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的锻炼以及团队意识、奉献精神的培养。即使将来从事科研工作,这些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2.大学生就业观念有待改变。由于受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许多大学生盲目攀比,而忽视所学专业特点、自身特长,不从个人发展前景与事业前途考虑,盲目地向往大城市,一味地往待遇好、工作稳定的单位挤,这就造成大城市“蚁族”众多,公务员考试不断升温,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好工作就选择不工作。同时很多大学生属于初次就业,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的长处与不足,工作选择具有盲目性,经过一番打拼才认识到就业期望与社会的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的财富和人才资源,他们的工作分配和就业,关乎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建设,关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核心问题。随着社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如何让子女接收好的高等教育并顺利就业是大多数家庭选择追求的头等大事。对于社会、政府和高校而言,能否让莘莘学子毕业时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找到相对合适的工作,则是人民对高等教育满意不满意的最终检验。因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特别是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与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密切相关。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需要学生自身、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共同努力。

(一)政府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促进大学生就业,首先,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其次,政府要加强引导,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到中小城市就业,缓解整体的就业压力。再次,要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大学生利益,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环境。同时为那些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二)高等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培养体制。面对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工作经验的现实,高等院校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更新教育理念,高等院校应该积极地与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安排大学生到这些单位实习。在为大学生提供充分的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使学生通过实践,提高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2.高等院校及时调整课程设置。高等院校在重视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增设一些技术研究与实际操作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多进行实际情景模拟教学,通过真实的情景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能够通过学习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增设实用技能课程,让学生通过这些课程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三)高等院校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1.对高校教育指导工作进行系统的规划。对低年级的学生开设职业规划课,低年级的学生从入学甚至被录取的时候开始就对自己大学期间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以及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很感兴趣。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正确引导,帮助低年级的学生制定职业规划。低年级的学生有了明确的职业目标,就会积极地将自己的学习与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要联系起来。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要经常开展就业形势讲座,通过宣传就业形势,使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针对性。面临毕业的高年级学生则想通过高校的就业指导获得就业的政策、求职的技巧,并根据自身的特点、思想素质、能力倾向和兴趣爱好确定自己的职业指标,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从而顺利找到一个理想的职位。

2.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面对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的毕业生不仅要做一个求职者,有条件的学生要积极尝试自主创业,这样不仅能为自己创造就业岗位,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于这些创业意愿比较强以及有自主创业能力的学生,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积极引导,主动地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创业教育。

(四)大学生应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1.大学生要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大学生应当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结合所学专业以及自身的特长,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解放思想,开阔眼界,不能将眼光局限于大城市和待遇好的职业,面对用人单位重视工作经验的现状,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蔡昉在“中国青年论坛”上也表示,近年来大学生和农民工的起薪差距在逐渐缩小,但工作几年后,大学生与农民工的薪酬水平越拉越大。这说明工作经验在就业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要求大学生不能对初次就业期望太高,需要先积累工作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大学生要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在大学期间,不能像高中那样为了将来考上比较好的大学而单纯重视学习成绩,应该在重视学习成绩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大学有各种各样的学生自治组织,大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参与这些组织的举办活动提高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同时培养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高等院校以及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科研处)

猜你喜欢

竞争力大学生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大学生之歌
日本竞争力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