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眸建党献礼片《开天辟地》访著名导演李歇浦

2011-07-18

检察风云 2011年13期
关键词:风云李大钊陈独秀

文/本刊记者 黄 灵

回眸建党献礼片《开天辟地》访著名导演李歇浦

文/本刊记者 黄 灵

1991年,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在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陈至立的亲自关怀下,由上海拍摄的史诗巨片《开天辟地》成功上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同志看完影片后,高兴地指出:《开天辟地》拍得很成功,影片总得感觉很好。有许多珍贵的史料,对年轻一代是一次生动的党史教育,对我们这一代也是一次教育。”

①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剧照)

②被李瑞环夸赞的邓小平形象(剧照)

③“驱张”代表团团长毛泽东率四十名代表为三千湘民请命(剧照)

④“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剧照)

中国电影的历史不过百年,如同美国人热衷记载不断发生的往事一样,拍摄这样一部作品的时间点,距今也已经是在一个可以回眸反思的时间长度了。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年拍摄这部影片的真实情况,笔者来到而今已年近七十的李歇浦导演家中,听他亲自介绍当年拍片的真实记忆……

为了配合采访,李歇浦导演向记者展示了他珍藏多年的工作相册和拍片资料。其中一些珍贵照片,诸如他因执导该片在中南海接受江泽民总书记等中央领导亲自接见的相片,低调的他至今从未对外公布过……

拍摄该片是上海电影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检察风云:李导,1991年电影版《开天辟地》的创作背景和契机是什么?

李歇浦(以下为李):电影《开天辟地》是为了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开拍的。准备工作做得比较早,实际上在1989年就开始筹备了。当时上海市领导说,我党的诞生地在上海,这里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如果像这样的题材,我们上影(上海电影制片厂)不拍,对不起全国人民。所以我们义不容辞要把上海这段波澜壮阔的建党过程,建党的这个开天辟地的历史事件,通过故事片的形式把它反映出来。

检察风云:20年前,作为一名新党员您接拍这部影片时的心情如何?

李:领导决定让我来拍这部戏,当时我也很吃惊,当然这也是组织上对我的充分信任,为此我激动得一夜未眠。在此之前我大都在拍文艺片,就在接拍这部戏这前,刚拍完了两部武打片。应该说这个题材是非常重大的,所以我当时接到这个拍摄任务觉得很光荣,同时也感到担子很重。尽管后来因为这部作品,我成了拍“主旋律作品”的专业户,但当时我还没有尝试过这样宏大的历史题材。

检察风云:优秀的电影必须要有一流的剧本,您能否介绍一下当年影片的剧本创作情况?

李:当年的创作过程中,我们曾经请了三套班子的著名作家同时写剧本,现在大家看到的作品,是当时非常年轻的青年作家黄亚洲(现为浙江省作协主席)和汪天云(现为上影集团副总裁)共同编写的。黄亚洲当时在浙江嘉兴文化馆工作,汪天云当时是上海师大的一个青年教师。他们敢闯、有探索精神,经过领导和专家,诸如谢晋、孙道临等许多同志一起讨论,最后认定这两位的剧本更符合史诗风格。因为他们的剧本为影片搭下了一个全景式的格局,其他两个剧本在故事性上强一点,但反映的面比较窄一点。我记得当年剧本得了1991年金鸡奖的最佳编剧奖,此外影片还获得了“金鸡奖特别奖”、“最佳导演提名”和“最佳演员提名”。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在银幕上再现建党历史

检察风云: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故事片,您当时是如何设定影片风格和影片叙述视角的?

李:对于要怎么样反映这个巨大的历史事件,我认为就必须是全景式的,要用一种史诗的风格,又是纪实的风格。影片涉及建党的主要创始人——陈独秀和李大钊,还有毛泽东在内的共十三位人物也都是创始人。同时还要把历史上有名有姓近七十多位的人物搬上银幕。如何准确的、生动的、形象的在银幕上再现建党这个伟大事件呢?我们觉得应当既要把历史的深度、历史的内涵反映出来,又要塑造好历史人物。在导演阐述中,我向摄制组同仁们一再叮嘱:“这部影片必须有强烈的凝重感、悲怆感和历史纵横感。”

检察风云:当时很多影评文章认为影片对其中三大人物的塑造有了历史性的突破,作为导演您是如何把握的?

李:就影片而言,我们觉得应该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来反映这段历史。也就说对于片中这些历史人物在建党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和历史地位,我们不要因为这以后发生的这样那样的变化,而否定他们在建党初期这段历史中的作用。这个主要是体现在如何表现陈独秀的问题上。

今天来说,对陈独秀的评价较以往高了,新党史中对于他的评价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拍摄时间是上世纪的90年代初,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要不要、敢不敢准确地表现陈独秀建党主要创始人的地位?

毛泽东,是我党历史上很重要的人物,所以我们一定要把他塑造得非常生动。他在早期建党过程中是个忧国忧民、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热血青年。但是他也有个探索的过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曾经想过湖南救国,就是一个湖南成立一个国家,这实际上走不通的。他也对斯诺说过自己相信过无政府主义,后来有一次在和陈独秀的交谈中,得到了他的启发,使他慢慢地成为了一个成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所以,我们在这部影片里要表现青年时代毛泽东的特点,不能把当时的他写成“神”。

李大钊,他在建党中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他最后英勇就义,死得非常光荣。所以我们要塑造好人物,拍好这部作品,就要有自己的认识价值,从而提高影片的观赏价值。该片认识价值中的史学价值和其他影片相比特别重要,如果历史的史学价值站不住,那么这部影片在电影史上就很难留得住。

检察风云:影片在场景和道具方面,是如何处理好艺术真实这个问题的?

李:我们当时的拍摄,对真实反映历史非常的认真和考究。比如“一大”纪念馆是革命圣地,要完全忠实的把这个场景呈现在银幕上,如果在纪念馆拍,我们需要打灯、钉钉子、布置场景,这肯定是不行的。于是我们在上影厂5号摄影棚里,根据美工师的结构图,完全按照“一大”的结构、面积复制了当时的场景,影片中的桌椅板凳、茶壶,都是向“一大”会址纪念馆借来的。剧中有一场戏就是外国巡捕房进来抓人,会议被迫临时解散,因为有这个条件,影片就能很有质感地表现好这个场景。

“一大”会议是1921年7月23日晚8点,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李汉俊之兄李书城寓所内开始的。为此,我们在这场戏里加了一个道具——“钟”。八下钟声之后,会议召开了……这个戏在全国印了五六百个拷贝,当时已经是相当多了,观众很多。当我们把道具还给纪念馆的时候,纪念馆的馆长笑着对我说,“李导,很多来参观的观众说,你们这里怎么没有展出钟啊,是不是漏掉了?”。可见,这个道具添得很成功,这就是源自艺术的真实。

检察风云:对于影片的主要人物,在塑造过程中是否考证过一些基本史实,如何把握好真实这个度?

李:拍这个戏要尊重历史,同时也不能拘泥于此,要在艺术真实的基础上敢于进行大胆的艺术创作、艺术结构甚至是艺术虚构。当然这个虚构不是平白无故的,而是有历史依据的。

我们当时翻了很多资料:包括党史资料、毛泽东传记、张国焘回忆录等,剧本中的很多情节都是请了全国各地党史专家反复研讨论证的,因此影片放映后专家们说,影片在历史史实上几乎是挑不出毛病的。

我还亲自拜访了陈独秀的秘书郑超麟老前辈(已故)。他的人生很曲折,曾被打成“托派”,后又被平反恢复名誉。他曾去法国留学,也认识邓小平,回来以后就跟着陈独秀。对于陈独秀的一言一行、音容笑貌非常熟悉。陈独秀平时用的烟斗、经常与胡适争论甚至激动到拿着拐杖敲地板,这些细节都是他提供给我们的,这对我们塑造陈独秀这个人物很有帮助。

当然,有一些情节,是建立在历史依据上的虚构。比如我们在影片中描写陈独秀和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现安葬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的段落——当时陈独秀身为北大教授收入不菲,但对两个孩子要求非常严格,要求他们自主自立,所以两个孩子生活很艰苦,经常有时候是吃白馒头喝酱油汤。我们当时为了佐证这些情节,也翻了很多资料。当然陈独秀也有慈父的心肠,所以片中我们也加了“送茶叶蛋”的那场戏。这个在史料中是查不到的,但非常符合他的人物性格,毕竟他非常爱这两个孩子,这个爱是用严厉的要求来体现的,有他的特点。此外,他的人物性格也有刚强的一面,例如他被国民党抓去的时候,他说他不需要律师,他自己就是自己的辩护律师。在审讯室里,他慷慨激昂的把当局驳得体无完肤。他就是那么一个刚正不阿、不会在反动势力面前卑躬屈膝的人物。

我们在描述毛泽东这个形象的时候,也是力求不把他写成神,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很有感情的人。影片中在展现他和杨开慧真挚感情的时候,我们展示的是毛泽东和杨开慧跪在恩师杨昌济的遗像前,发誓终生相爱,这个细节是虚构的。影片出来后,得到的评价是肯定的。因为毛主席也是有人情味的,他非常爱自己的母亲,每次他到自己的母亲坟前,他都跪在面前,这是有记载的。既然这样,为什么我们不能用来表现他对杨开慧忠贞不渝的爱呢?

检察风云:“一大”召开时,主要人物李大钊和陈独秀缺席,影片是如何交代的?

李:关于“一大”李大钊之所以没有参加,是因为生病。陈独秀在广州有事,实在走不开。但这个会议,实际上是陈独秀和李大钊两个人倡导的,所以在“一大”会议上,陈独秀被选为书记,李大钊当时在党内的地位也是相当高的。所以为了表现会议中两人缺席的缺憾,我们就用李大钊长城上俯瞰南方,陈独秀在家里遥相呼应来表现。这两个细节也是虚构的。

检察风云:这部影片在各地上映后,反响热烈,现在网上还有不少人在写影评。

李:我记得有一次在香港三地导演会面的时候,有位香港导演告诉我,《开天辟地》在香港放映时,当地收集有近70篇写这部影片的评论文章,绝大部分都给予了肯定。他们很多人以为《开天辟地》就是写毛泽东,肯定把他写成了神。他们没想到影片中毛泽东是个平易近人、有热情、有探索精神并且在不断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伟人。这也就是我们想要的,就是忠于历史,不脸谱化的结果。

江泽民(前排左五)、李鹏(前排左六)、薄一波(前排左四)等中央领导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开天辟地》导演李歇浦(前排左三)等剧组成员。

来自党中央和各级领导的关怀

检察风云:从《开天辟地》同名剧本的图书上,我们看到了陈至立的亲笔题词,可见当时领导对于影片的关注程度。

李:这部影片,之所以能拍成,领导给了很大的帮助。当时的三个剧本,上海市的宣传部长陈至立和几个副部长都看了,一起把大家讨论的意见做了汇报。我把剧本讨论的情况,和我对影片的想法,影片的预期风格、追求的方向,都做了汇报。影片最初是三个半小时,领导都看得津津有味,市里领导还担心我不舍得删,因为影片太长不利于发行。最后他们希望浓缩在两个半小时到两小时四十分钟左右,分上下两集。我就只能忍痛割爱了,剪去了一些枝叶部分的东西,包括一些军阀的戏和各个共产主义小组的情况。

检察风云:听说您作为这部作品的导演,得到了中央领导的亲自接见?

李:是的。我记得有一次我一个人去了中南海,陪中央政治局常委、主管意识形态的李瑞环同志一起看了片子。当时看片时,我就坐在他旁边,他看得非常高兴。特别是看到片中出现了十六岁的邓小平,他觉得很像很兴奋。邓小平年少时的形象流传的很广,当时戴着鸭舌帽穿着大衣的照片很多人见过。我和副导演说,重大的历史人物,一定要做到“形神兼备”。当时为了寻找邓小平的扮演者,我们在各大学的宿舍、饭堂搜索,终于在复旦大学幸运地找到了我们想要的演员钟辉。李瑞环同志听完我的讲述后,他非常肯定我们艺术创作的精神。他看后,又希望当时的主要领导也看看。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精简方面的建议。

检察风云:当时江泽民等中央领导还提出了哪些修改意见,你们是如何处理的?

李:后来,我第二次去中南海,江泽民、李鹏、薄一波同志一起审看了影片,都非常高兴,给予肯定。曾庆红亲自来到我们的驻地,说领导同志看了以后,一夜都很兴奋,对于影片都给予了非常的肯定。同时希望影片能做一些历史的观照,让观众了解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缔造的,了解这些人物历史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以后也是有变化的,并非个个都是一生伟大的。这就是说,对这十三位党代表以后的发展要做一个观照。

回去后大家对此也都讨论了。有人提议在影片开头对这些人物做个点评,但被否定了。因为在影片还没开篇,就把这段历史人物的未来,包括一些人物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完全走向了革命的反面道出来,就不是很高明。于是我们决定在片尾加一段解说词。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南湖画舫船驶向远方,船上的人一起呼喊“共产党万岁”的口号之后,我拍了很长的一串空镜头,这个尺寸足以让我们加上解说词。经过重大题材领导小组的郑惠同志的热情帮助,影片结尾加了一段词:

“……在严酷的血与火的考验面前,初创时期的党员,有的忠贞不渝,英勇奋斗,也有动摇的、叛变的。李大钊于1927年不幸被捕,慷慨就义。陈独秀在1927年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后因进行分裂党的活动,于1927年被开除党籍……”■

猜你喜欢

风云李大钊陈独秀
李大钊《青春》
李大钊
风云三号E星初样星
窃听风云(九)
象甲风云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价值观的变化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
象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