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人才奠基

2011-06-24田慧生粱伟国李帆

人民教育 2011年10期
关键词:人才改革学校

田慧生 粱伟国 李帆

●理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能把它简单地看成是学校教育改革增加的一项新任务。从本质上说,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人才奠基是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价值追求之一。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权利。对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发展的可能性,都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关注。

●人才培养模式一定是多样化的。不是要通过改革,去形成和追求所谓的最佳的、最好的人才培养模式,我相信这样的模式永远也找不到。

●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办学质量、办学活力与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外显。

记者(以下简称“记”):4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做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的“四个着力”,其中,第一个“着力”是“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总书记两次强调“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请问,这说明了什么?

田慧生(以下简称“田”):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既有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点的指导,又有面向教育工作全局的指导,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去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中,从“序言”部分到后面的“改革试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都多次多处出现。要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就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它是这次《教育规划纲要》所确定的一个重点领域,也是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记:前不久,我们《人民教育》记者在采访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时,发现他们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深入思考,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人民教育》2011年第7期《看青岛二中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就您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意识到这一点的基层学校、教育工作者多吗?

田:现在不少地方和学校已经认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许多学校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的整体人才水平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不完全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展日新月异,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同时,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我们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把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逐渐转移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人才奠基上,使过去一些自发的、散在的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成为一种整体的、系统的行为,这将是未来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记:面对这项重任,学校身上的担子更加沉甸甸了。

田:是的。但我个人觉得,理解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能把它简单地看成是学校教育改革增加的一项新任务。从本质上说,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人才奠基是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价值追求之一,是衡量《教育规划纲要》能否得到落实的一个重要尺度,是评价未来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个问题解决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影响到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目标能否实现。学校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责任的重要性,努力使自己发生整体性的转变。

记:您能解释一下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吗?

田:一般说来,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但除此之外,宏观的社会用人制度、社会人才评价制度,包括我们对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和方式、考试招生制度等,都会从不同方面对人的成长、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放到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里来思考。

记:在这个视野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人才奠基。重点要抓好四个关键环节。第一个关键环节是观念创新。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领域的许多重大突破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以观念更新为前提的。我国当前的人才培养状况,尤其是多样化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改变这种状况,亟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教育规划纲要》针对传统人才培养观念中存在的问题,强调要树立人才培养的“五个观念”,这五个观念也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前提。

一是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全面发展,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生动活泼地开展德育工作,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开齐、开好艺术类课程,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审美和创造能力,陶冶学生审美情操。

二是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个受教育者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途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权利。对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发展的可能性,都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关注。

三是树立多样化人才的观念。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拔尖创新人才,也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实用技能型人才和各种高素质的劳动者。人才的多样化,需要建立在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为此,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为各种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奠定基础。

四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和职业变换不断加快的今天,学习场所不再局限于学校,学习已成为贯穿人一生的活动。所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就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五是树立系统培养的观念。有部分基础教育工作者可能会觉得,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大学的事情。我觉得这种观点有些糊涂,因为人才培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是人才成长规律所决定的。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努力推进小学、中学、大学的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使人才培养的体系更加开放、机制更加灵活、渠道更加互通、选择更加多样。

记:确实,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人才奠基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相支持。请问,另外三个关键环节是什么?

田:第二个关键环节是体制创新。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一系列与多样化人才、创新人才成长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其中涉及到招生考试制度,教育质量的评价方式,人才评价和人才的选用制度等。改革这些体制、机制和制度,是探索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

人才培养和成长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需要教育多样化的支持,需要个性舒展的空间。改革体制、机制和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一个人的成长提供多种可能性,提供可选择的空间,为人才成长创造好的制度环境。这样,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的成长才能成为现实。

第三个关键环节是方法创新。方法创新是从学校内部来看,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课程、教学的改革上。不断变革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方法,不断引进、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改革课堂管理,改革课程设置,改革评价环境。方法创新是一个更加具体、微观的层面,但也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否得到健康成长的一个最直接因素。因为对学生来说,他们成长的主要时间和空间都是在学校和课堂。一个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能不能得到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培养模式中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和内容,去影响和教育他们。

在《教育规划纲要》里,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法和举措。比如说,“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学思结合”从方法的角度明确提出,在学习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独立判断和思考的能力。“知行统一”从知识运用的角度提出了如何学以致用,如何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材施教”作为几千年来中国教育的重要思想,更是指向人的个性化发展,把学生发展的多样化作为一个明确要求提了出来。这三方面为我们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非常有针对性的方法论的指导。

第四个关键环节是文化创新。人才培养不仅仅是教育内部的事情,它与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与整个社会文化密切相关。文化创新就是要通过努力,营造有利于多样化人才、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为人才成长提供一种更加现实的土壤。特别是社会家庭如何看待孩子的成长、成才,很多时候都受制于我们的文化传统,并随之使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受到掣肘。推进文化创新,就是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大目标下,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崇尚多元的新的价值观。我想,这对于学校更加顺利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好地培养各类人才,是一个必需的条件。

记: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入实施阶段后,推进的路径可以有哪些?

田:我想从四条路径来谈谈这个问题。

第一条路径是加快体制、机制和制度的改革,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营造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良好的制度环境应该具有多样、宽松、自由、灵活和选择等基本特征。能为每个人的成长提供多种可能、多种选择和多种出路。这是体制改革应该达到的目的。

我们反复强调,人才的成长和培养,没有固定的模式、统一的路径,人才培养模式一定是多样化的。比如考试制度,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人才的评价和选用模式,也应该是促进人尽其才,人尽其用,让各种有才华、有特点、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都能得到恰如其分的使用。所以,体制改革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要扩展人才成长的空间,拓宽人才发展的出路。

应该说,这条路径选择是与人才本身的特点密切相关的。各种类型、层次的人才,个性不同,素质多样,潜能多种,我们不可能单一地去培养、提升某一方面的能力和素养。缺少了多样化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人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同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也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像现在我们提倡的创新人才培养,并不是增加一些有关创造技能、技法的培训和专业课程,就能让一个人的创新品质整体发展起来。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在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凸显和培养。

记:目前,有的地方号召,甚至是通过行政的力量,推进各所学校都采用一种模式,对此您如何评价?

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我个人理解,不是要通过改革,去形成和追求所谓的最佳的、最好的人才培养模式,我相信这样的模式永远也找不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走一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路子。就是要打破过去的单一培养模式。事实上,不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适应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年龄特征,还要适应不同地方文化特色。对人才成长模式的这一特征和本质,务必要有全面的、中肯的认识。

记:您的话启发我们,从单一走向多样,从统一走向个性,从简单走向复合,将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追求。请问,其他的路径还有哪些?

田:第二条路径是坚持走特色内涵式发展道路。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办学质量、办学活力与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外显。走特色内涵式发展道路,就是要在尊重和掌握人才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在尊重人的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学校内部课程、教学、管理、评价等各方面的改革,从教育内部为人才成长提供全面支持。

第三条路径是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各类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从培养人才的外部环境来说,要加快形成全社会支持多元、关注创新的社会氛围,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推进各类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在学校之外,家庭和社会的观念如何更新,如何认识人才,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败。

第四条路径是加快改革试点的推进。这是从工作策略来说的,《教育规划纲要》第二十一章“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里提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这就涉及到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拔尖创新人才打好基础。目前,各项任务已经布置下去,学校一定要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它和学校教育的深化改革统一、协调起来,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人才奠基作为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特别是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价值目标。我们相信,经过系统的、全面的努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定会有大的进展,创新人才培养也会见到成效。

猜你喜欢

人才改革学校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学校推介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毛遂自荐
“改革”就是涨价吗?
为国家选人才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