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106例临床分析

2011-06-21

海南医学 2011年22期
关键词:罗非罗非班冠脉

崔 嵬

(上饶市第五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西 上饶 334000)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多种诱因导致机体血管内皮受到损伤或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从而使患者血小板聚集出现的一系列疾病。故现阶段主要认为对ACS治疗的主要手段是采用抗血小板治疗。朱强对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研究表明,其主要在血小板聚集的最终通路中发挥作用,恢复心肌灌注的水平[1]。我们研究国产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在ACS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现将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4月至2010年9月收治106例ACS患者,其中男78例,女28例,年龄42~75岁,平均(59.0±11.8)岁,包括 ST 段抬高的ACS 40例以及非ST段抬高的ACS 66例。入选本临床研究的标准:年龄低于75岁的患者,对其进行辅助检查时,若期间出现反复胸痛或者出现心电图两个或者以上导联出现癫痫ST-T波,对患者进行肌钙蛋白T(cTnT)检查,其表现出阳性(>0.03 ng/ml)。本组临床研究的患者并无明显的出血倾向或者出血史,所有患者经肝肾功能检查,无明显损害,且血小板正常及>60×109/L,血压低于180/110 mmHg(1 mmHg=0.133 kPa)。

1.2 分组 入选本研究的患者均为在1个月内行冠脉搭桥手术。患者根据治疗中有无使用替罗非班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各53例。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替罗非班(山东新时代制药)、肠溶阿司匹林联合其他支持治疗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肠溶阿司匹林以及其他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替罗非班的治疗时为静脉负荷量10 μg/kg,3 min内静滴,而后予 0.15 μg/(kg·min),持续36 h。

表1 两组患者临床基本特征(例)

1.4 观察方法和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36 h以及30 d内患者出现的严重心血管事件(MACE),比如: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以及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等的发生率。对本临床研究的所有患者分别在入院时和入院后6 h、14 h、36 h进行cTnT水平的检测,并对患者在治疗30 d内出现的轻中度出血指征以及严重出血指征进行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对本临床研究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对于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对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设0.05,当P<0.05时,认为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及并发症比较 两组患者在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血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出血并发症(%)

2.2 两组患者血清CTnT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14 h后血清cTn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cTnT水平变化比较(μg/L,±s)

表3 两组患者血清cTnT水平变化比较(μg/L,±s)

组别 例数 入院时6 h 14 h 36 h 平均观察组对照组P值53 53 0.8±0.5 0.9±0.5>0.05 1.2±0.5 1.3±0.6>0.05 1.5±0.6 2.5±0.5<0.01 1.3±0.6 1.9±0.7<0.01 1.4±0.6 2.0±0.4<0.01

3 讨论

现阶段对于ACS治疗,我们认为采用抗血小板药物对患者进行抗血栓治尤为重要。大量循证医学证明,采用氯吡格雷以及肠溶阿司匹林可以阻断血小板活化路径,从而达到抗血栓的目的。有学者[2]研究发现,血小板膜GPⅡb/Ⅲa受体阻滞剂对血小板聚集有较好的阻断作用,从而有效的减少了血小板血栓的形成机会,对缺血性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晋辉[3]研究发现,替罗非班是一种,具有高选择性、高特异性的具有较好疗效的可逆性的非肽类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ACS患者具有患病率高以及其治愈率低等特点。朱强[1]指出,对于ACS患者采用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以及抗血小板治疗可提高其临床疗效。现阶段研究[4]表明将肝素、抗凝血药物以及抗血小板药物联合使用,可有效提高ACS患者的疗效,避免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改善患者预后,但氯吡格雷以及阿司匹林等抗血栓药物只能对血小板活化的某一路径进行阻断来对血小板的聚集进行抑制。现阶段研究表明[5],替罗非班主要抑制其聚集的最后通路,从而达到广泛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的目的。在本临床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机会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故我们认为对ACS患者治疗中,加入替罗非班可有效的抑制血小板,从而避免患者出现血栓形成,减少患者出现不良缺血终点事件的发生。汪涛等[6]对cTnT的研究发现,cTnT水平与ACS患者治疗中发生临床缺血事件、患者转归及预后密切相关。在本组临床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cTnT峰值水平以及其36 h内的平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故我们认为对ACS患者采用常规疗法联合替罗非班进行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机会,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熊华威等[7]指出替罗非班与低分子肝素合用可能会提高患者的出血风险。我们认为替罗非班为非肽类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其抗血小板作用主要通过其与GPⅡb/Ⅲa受体产生可逆性结合,以及它具有半衰期段的特点,当停止采用替罗非班治疗4 h内,内一般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功能将得到恢复,从而有效避免了其出血的发生。由于ACS患者的血小板处于高凝状态,故对其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时,患者机体的调节能力相对于正常人群大,故不易出现出血风险。由于本临床研究的患者例数相对较少,若需要更加准确的治疗方案需要进行大量循证医学论证。在本临床研究中,我们选用cTnT作为检验指标,对两组患者治疗14 h后进行比较,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故我们认为采用替罗非班对ACS进行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总之,国产替罗非班具有安全性好、抗血小板理想等特点,故在对ACS的治疗中,采用替罗非班进行治疗可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预后。

[1]朱 强.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无再流的作用[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1,27(1):22-25.

[2]李 岚,姜述斌,帕尔哈提,等.替罗非班治疗中危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评价[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0(15):1428-1431.

[3]晋 辉.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AMI患者PCI后心肌灌注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1,10(1):7-9.

[4]高丽华,何洪月,苏晓燕,等.国产替罗非班治疗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9(11):39-40.

[5]谢 英,刘 波,周玉杰,等.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不同时机应用替罗非班减少心肌损伤效果的比较[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5(3):549-552.

[6]汪 涛,李 恩,孙利强,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规急诊PCI与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在心肌灌注和临床预后的对比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0(16):1530-1533.

[7]熊华威,高丽丽.盐酸替罗非班国产品和进口品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9):2836-2837.

猜你喜欢

罗非罗非班冠脉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替罗非班桥接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早期PWI-DWI不匹配脑梗死的疗效评价
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中的应用
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