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说艾灸疗法(上篇)

2011-06-09李金华

老友 2011年3期
关键词:灸法姜片穴位

李金华

艾灸疗法。简称灸法又名灸疗。它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治病和保健功效的一种外治方法。

灸法是以经络、脏腑理论为指导的。灸法是针灸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的治疗保健方法。

灸疗的种类

艾灸疗法常用的可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以及其他灸法。其中艾炷灸又分为直接灸(着肤灸)、间接灸(隔物灸)。直接灸包括:非化脓灸(无瘢痕灸)、发泡灸、化脓灸(瘢痕灸)。间接灸包括:隔姜灸、隔盐灸、隔蒜灸和隔药物饼灸(附子灸、胡椒灸)。艾条灸又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其他灸法包括:灯草灸和天灸。灸法种类较多,这是我们祖先和前人实践的总结。

灸疗的方法

根据灸疗种类的不同,有不同的灸法。

(1)艾炷灸:将艾绒做成大小的圆柱形艾团,称为艾炷。将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称为艾炷灸法。直接置于皮肤上的称直接灸(艾炷要小)。用药物将艾炷与皮肤隔开的称为间接灸(艾炷可大些j。

①直接灸:又称着肤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皮肤上施灸。根据病情的需要和施灸的程度不同,可分为非化脓灸、发泡灸和化脓灸3种。

直接灸应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不宜随意自我进行,应防烫伤等事故发生。

②间接灸又叫隔物灸。指利用其他药物将艾炷和穴位處皮肤隔开施灸,这样既可避免灸伤皮肤而致化脓,又能借间隔物之药力和艾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取得更大的效果。现将几种常用的隔物灸介绍如下:

隔姜灸:用姜片作间隔物灸。生姜辛温无毒。能开发通散。调和营卫,散寒发表,祛痰下气。消水化食,调中畅胃,开宣肺气。用厚约2分许的生姜一片,在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如受灸者感觉灼热不可耐受时,可用镊子将姜片向上提起。衬一些纸片或干棉花,放下再灸;或用镊子将姜片提举稍离皮肤,灼热感觉缓解后重新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对虚寒病证,如腹痛、泄泻、关节疼痛、痛经等均可采用此灸。

隔蒜灸:用蒜作间隔物灸。大蒜辛温,能去寒湿,破冷气,健脾开胃,消谷化食,消肿化结止痛。临床上以独头紫皮大蒜为佳。把独头紫皮蒜切成分许厚的薄片,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或肿块上,用艾炷灸之,每灸4-5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须灸5—7壮。大蒜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可将水泡以无菌操作刺破,涂以龙胆紫,适当贴敷保护,以防感染。这一灸法,目前临床上多用来治疗肺痨、腹中积块及未溃疮节,以及癌肿、流注、虫蛇咬伤等。

隔盐灸:用于在脐窝部(神阙穴)施灸。操作时用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放上姜片的作用是避免食盐受热后引起烫伤。若受灸者脐部凸起,可用水调面粉,搓成条状围在脐周,再将食盐放人面罔内隔姜施灸。本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证,具有回阳救逆之效。

艾炷灸是古代最常用的灸法。

(2)艾条灸:指将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灼的方法。根据艾条灸的操作方法,分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3种。

温和灸:将已点燃的艾条,用右手的拇、食、中三指夹住,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半寸至1寸处进行熏灸,固定于应灸之处。不要移动。一般每穴5分钟左右,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至皮肤稍呈红晕为度。此法具有温通经脉、散寒祛邪的作用,适宜治疗一切虚寒症,为艾条灸之补法。

雀啄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的患处。类似小鸟啄食一样,一起一落、忽近忽远进行施灸。每次起落艾条与皮肤的距离约2-3厘米。时间一般为5-10分钟,以皮肤红晕为度。此法具有兴奋作用,适宜于小儿疾病及急症的应用,为艾条灸之泻法。

回旋灸:将艾条一端点燃,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1寸左右的距离,平行往复进行回旋施灸。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致于灼痛,时间为20-30分钟,适宜治疗风寒湿痹、神经麻痹和广泛性皮肤病等,为艾条灸之泻法。

艾条施灸须注意以下几点:①艾绒易燃,在施灸后务必将艾条熄灭。②艾条积灰过多时,须离开人体吹去灰后再灸。③施灸时应注意火与皮肤距离。以免烧伤皮

猜你喜欢

灸法姜片穴位
三伏天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
我家秘方
撞树养生不可靠
我家秘方
喝酒之前揉穴位保肝护肝
“足底穴位袜”能养生?不靠谱
糟三样
《肘后备急方》灸法学术思想浅析
针灸结合耳穴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临床观察
浅析温针灸的治疗机理及温度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