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2例的临床急诊护理分析

2011-06-07李洁纯

中国医药导报 2011年21期
关键词:卧床造影剂心肌梗死

李洁纯

湖南省安化县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湖南安化 413522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由于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而导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1]。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严重类型的一种,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因持久且严重的急性心肌缺血所引起的部分心肌坏死[2]。其临床往往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映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改变。作为中老年患者临床发病率最高的常见内科急重症,AMI具备发病迅速,病程演变短,易致心脏猝死等严重后果的临床特点[3],因此对AMI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与护理,是临床有效控制AMI恶性后果最关键的因素[2]。为探讨AMI有效的急诊护理方法,本文将我院2008年11月~2010年9月收治的102例AMI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11月~2010年9月收治的102例AMI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男63例,女39例,年龄55~79岁,平均(62.7±8.1)岁。 心肌梗死部位:心肌前壁 23 例(22.5%),心肌前间壁31例(30.4%),心肌广泛前壁20例(19.6%),心肌下壁28例(27.5%)。另选择同期收治的41例AMI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15例,年龄53岁~77岁,平均(61.4±7.6)岁。心肌梗死部位:心肌前壁 9 例(22.0%),心肌前间壁12例(29.3%),心肌广泛前壁8例(19.5%),心肌下壁12例(29.2%)。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标准。两组在性别、年龄、心肌梗死部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30 min以上的持续性胸痛且经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后胸痛症状无显著缓解;发病时间<24 h且临床无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也无持续或反复心绞痛;ST段在2个以上肢体导联抬高>0.1 mV,或在相邻2个以上的胸导联抬高>0.2 mV。

1.3 护理干预

对照组患者仅进行溶栓治疗,30 min内静脉滴注尿激酶150万U,后静脉滴注肝素7 500 U,每日2次,共计5 d。研究组患者进行灌注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行再灌注的同时,选择静脉尿激酶(UK)进行溶栓治疗。在被推入监护病房后行绝对的卧床休息并给予吸氧,连续监测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变化等临床体征指标。同时完成静脉通道的建立,嘱患者摄入流质或半流质的饮食,在补充机体必备能量的同时便于消化,防止便秘的发生。所有患者治疗后行护理干预。对照组仅进行一般性常规护理操作。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按时段增加了术前、术中、术后及并发症的护理工作,具体如下:

1.3.1 术前护理 进行完善的术前准备,包括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及急救用品等,如术前可为患者准备抽血,以备血细胞计数,测定心肌酶、凝血酶原时间、肌钙蛋白及血电解质等所需,并根据皮试结果选择造影剂。针对AMI患者的紧张、忙乱、疼痛、陌生及焦虑、烦躁、恐惧等心理施以针对性的疏导,让患者能以最优的心态配合手术治疗。

1.3.2 术中监测护理 行冠状动脉造影时,由于导管及造影剂的刺激,患者会出现心率减慢、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等症状需要及时对症处理。同时由于冠状动脉内压力监测时,球囊导管对冠状动脉的堵塞扩张可引起冠状动脉压降低。因此术中应注重对心电图及冠状动脉内压力的监测,一旦有异常发生,应及时请医师到场对症处理。

1.3.3 并发症护理 心包填塞、血肿以及造影剂过敏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手术常见并发症。心包填塞的临床表现为血压下降、脉压差缩小、心音遥远,经造影提示有造影剂外渗;血肿则多因股动脉穿刺不当且严重时所致;造影剂过敏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瘙痒、皮疹,严重时出现喉头水肿,发生呼吸困难甚至过敏性休克。因此对于并发症的护理,首先了解其临床表现,在进行对症治疗。对于造影剂过敏的患者应在术前进行碘过敏试验,并根据患者症状及时提醒术者注意控制造影剂用量,一旦出现休克,应立即遵医嘱给予对症处理。

1.3.4 术后卧床护理 患者在术后卧床休息时,护理人员应指导其保持平卧位,右下肢伸直,避免移动,并嘱患者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的及时排出。对于排尿困难或尿潴留患者,应主动给予下腹部热敷,必要时留置尿管或请泌尿外科会诊。同时要进行高频次的病房巡视,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等临床常见症状进行观察,并协助做好生活护理,以保证患者的情绪稳定,平安顺利地度过心肌梗死急性期和术后卧床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组间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经过临床治疗后,再通患者81例(79.41%);抢救无效而死亡者9例(8.82%),其死因包括室颤(5例,4.90%)、心脏骤停(4例,3.92%)。有11例(10.78%)患者被发现存在并发症,其中,5例血尿,6例牙龈与皮肤黏膜出血,但临床未发现明显的过敏反应或脑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41例患者中再通者21例(51.22%),10例死亡(24.39%),其死因包括室颤(7例,17.07%)与心脏骤停(4例,9.76%),5例(12.20%)发生并发症,其中,2例血尿,3例牙龈与黏膜出血。研究组患者的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

表1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结果[n(%)]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患者致死的常见疾病,属于冠心病的一个严重分支[4],其临床主要医学表现为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得患者的部分心肌由于受到严重持久缺血进而产生局部坏死,最后直接对心脏功能造成严重损害[5-7]。据统计45%左右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被送至医院前即已死亡[8]。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有效的急诊救治及临床护理尤为关键。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102例患者经治疗,再通者81例,再通率为79.41%;抢救无效而死亡者9例(8.82%),其死因包括室颤(5例,4.90%)、心脏骤停(4例,3.92%)。 有 11例(10.78%)患者被发现存在并发症,其中5例血尿,6例牙龈与皮肤黏膜出血,但临床未发现明显的过敏反应或脑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其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入院初期护理人员应进行卧床时间在内的康复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治疗中在给予及时治疗的同时还应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分别从术前准备、术中监测、术后卧床指导及对常见并发症等方面给予护理,在围术期对患者的临床体征、血流动力学等指标变化进行严密监测,以便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同时能够有效增加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1]薛民.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J].当代医学,2008,8(137):151.

[2]杨昌敏.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与抢救措施[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4):129.

[3]陈凌,林丽霞,丁泽林,等.早期活动干预对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并发症的研究[J].内科护理研究,2009,23(3):684-685.

[4]杨明,陈蓉,朱清茹.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7):2143-2144.

[5]刘戈,李艳丽,于志红.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医学导刊,2009,11(8):1406.

[6]景芳,熊日成,邓小玲.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多器官功能衰竭预后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1):25-26.

[7]朱其五,田凌.急性心肌梗死61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5):84-85.

[8]姜青文,于守宏.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3):221.

猜你喜欢

卧床造影剂心肌梗死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牛繁殖、饲养、卧床精细管理七法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保胎之纠结——绝对卧床还是适当运动
一次性营养袋在卧床患者洗头中的巧用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