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辨证分型穴位敷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2011-06-07罗发生李功辉李奇林夏东斌刘曲汇彭燕飞刘小霞

中国医药导报 2011年21期
关键词:高血压病血瘀分型

罗发生 ,李功辉 ,李奇林 ,夏东斌 ,刘曲汇 ,彭燕飞 ,刘小霞

1.广州市萝岗区九佛医院中医科,广东广州 510555;2.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急诊科,广东广州 510280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尤其是由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更是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本病的防治。长期以来,临床对高血压病的治疗多以内服西药治疗为主,容易产生耐药性和毒性反应,患者耐受性较差。因此,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已逐渐成为防治高血压的重要手段,并且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2]。本课题研究旨在观察辨证分型穴位敷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8周后的血压变化,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中国高血压联盟,2005年)的标准和课题设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将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分为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辨证分成肝阳上亢证、痰湿阻滞证、气虚血瘀证,对照组为未辨证分型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先后有3例患者退出,实际参与的研究对象为87例,其中,男48 例,女 39 例;年龄:男(62.7±8.3)岁,女(58.9±7.5)岁,平均(59.6±7.2)岁;病程 4 个月~22 年;平均收缩压(175.5±8.4)mm Hg(1 mm Hg=0.133 kPa),平均舒张压(95.2±7.8)mm Hg。 对照组有1例患者退出,实际参与的研究对象为29例,男16例,女 13 例;年龄:男(62.5±7.8)岁,女(58.3±6.9)岁,平均(58.9±7.9)岁,病程 5 个月~21 年;平均收缩压(174.8±9.1)mm Hg,平均舒张压(94.9±7.6)mm Hg。观察前停服降压药物3 d以上。两组病例性别、年龄、高血压分级,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病例选择 高血压诊断标准:根据《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中国高血压联盟,2005年)的标准,收缩压(SBP)≥140 mm Hg 和(或)舒张压(DBP)≥90 mm Hg。 无明显心脑肾器官损害。

1.2.2 辨证分型 将治疗组患者辨证分型成肝阳上亢证、痰湿阻滞证、气虚血瘀证,将未辨证分型的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

1.2.3 辨证依据 ①肝阳上亢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急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②痰湿阻滞证:眩晕而见头重、形体胖、胸闷恶心、食少,苔白腻,脉滑或弦滑、濡滑。③气虚血瘀证:头晕目眩、少气乏力、自汗、疼痛,舌淡紫暗或有瘀斑,脉细、弱或涩。

1.2.4 方药组成 肝阳上亢证中药组方为:天麻、菊花、牛膝、水蛭、磁石各等份,简称敷贴1号。痰湿阻滞证中药组方为:白芥子、半夏、莱菔子、白术、牡蛎各等份,简称敷贴2号。气虚血瘀证中药组方为:党参、丹参、川芎、黄芪、当归各等份,简称敷贴3号。分别将上述各组方药研成粉末,过100目筛,干燥备用,用时用醋调成糊膏状,对照组用麦麸。

1.2.5 选穴 选取神阙穴、双侧涌泉穴,3个特定穴位进行敷贴,贴药前用碘伏消毒,待干后,将药膏敷于穴位上,用橡皮胶固定,每次5 g,每次敷贴时间持续6~12 h,隔日1次,间断时间不超过48 h,4周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后的血压变化。

1.3 观察指标

观察血压采用台式血压计测右臂血压,测前休息15 min,由本课题医生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测前患者必须在安静的环境下,连续测3次,间隔至少5 min,取平均值。以治疗前均数作为初值,治疗8周后血压均数作为终值,其间每2周测血压1次。

1.4 疗效评判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高血压的疗效判定标准[3]。显效:①舒张压下降10 mm Hg(1.3 kPa)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②舒张压虽未下降到正常,但已下降20 mm Hg(2.7 kPa)或以上,须具备其中1项。有效:①舒张压下降不足10 mm Hg(1.3 kPa),但已达到正常范围;②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 10~19 mm Hg(1.3~2.5 kPa),但未达到正常范围;③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30 mm Hg(4 kPa)以上,须具备其中1项。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结果经过8周的治疗观察,辨证分型穴位敷贴治疗组显效51例,有效3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29%。对照组显效0例,有效3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10.34%。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由上表可见,辨证分型穴位敷贴三组治疗组患者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别,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理法方药特点

中医认为:高血压属于“眩晕”、“头痛”范畴,病因病机多为气滞痰湿血瘀互结,阴阳失调。从相关文献[4-7]研究中发现,临床多见肝阳上亢证、痰湿阻滞证、气虚血瘀证,因此,分别以平肝潜阳熄风,健脾化痰祛湿,益气活血祛瘀为法治疗。天麻、菊花、牛膝、水蛭、磁石组方具有平肝潜阳熄风之效;半夏、白芥子、莱菔子、牡蛎、白术具有健脾化痰祛湿之效;党参、当归、川芎、丹参、黄芪具有补气养血祛瘀之功。神阙穴居于脐中,主治百病,内连五脏六腑,外达皮肉筋膜。将药物敷贴于此,可达到疏通经脉、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的功能;涌泉穴位于足底凹陷部,属足少阴肾经,通过按摩贴敷双侧穴位可达到降压、强身健体的目的。正如吴尚先在《理论骈文》中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源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故穴位敷贴上也离不开中医的辨证论治,上方正是据证选药,从而达到理法方药的完美结合。通过将中药敷贴在穴位上,来激发经络调节机体的神经内分泌以发挥调节血压的作用。

3.2 困难与努力方向

查阅临床研究文献[8-10],结合本课题研究,支持了中药穴位敷贴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肯定了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是切实可行的。但对其机制的研究,还存在不少困难,仍需不断努力加以完善。一是中药的成分,处方的配伍还待筛选,西药具有降低血压达到保护靶器官的作用,而中药具有整体调节的优势,但中药对并发症的防治及逆转某些靶器官的损害尚待进一步研究。二是穴位的特异性,穴位组合的机理以及穴位贴剂与针刺,内服中药、西药的疗效尚未深入比较研究。三是中药穴位敷贴制剂工艺有待提高。如何突破中药透皮给药、中药味多、成分杂、含量低、吸收差的问题,是尚待解决的关键点与难点。四是证候分型不规范,临床样本规模小,重复性差,缺乏远期疗效对照以及对靶器官损害的评估。因此,制订统一规范的辨证分型、疗效评定标准,坚持中医辨证论治,强调长期化个性化的综合防治是今后中医研究工作的重点。

3.3 现实意义

本课题发扬祖国医学外治法,中药和针灸的有机结合,针对不同病证采用不同的药物敷贴,做到病证统一,多水平、多层次、多路径、多靶点治疗,所使用的中药敷贴膏剂制作简单,药源丰富,价格便宜,符合中医的“简、便、验、廉、效”的优势,而且治疗操作简单方便,对于当前广大高血压病患者具有更现实的治疗意义,也为今后临床研究开发出更有效可行的系列穴位敷贴药的新剂型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下册)[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30.

[2]谢璞.中医治疗高血压研究近况[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5):566-56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24.

[4]杜午奇,刘福明,司晓晨.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8(1):60-62.

[5]任毅,顾爱华,林晓忠.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分型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06,26(5):58-60.

[6]李建松.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07,20(4):129-130.

[7]蔡光先,朱克俭,韩育明,等.高血压常见证侯临床流行病学观察[J].中医杂志,1999,40(8):492-493.

[8]张小斌,陈书存.降压稳贴片的制备及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8,28(2):156-158.

[9]袁霞,邱春复,蒋绍祖.穴位敷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J].江西中医药,2004,24(12):57.

[10]汪桐.循经贴敷磁片诱发感传220例的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1990,9(1):8-9.

猜你喜欢

高血压病血瘀分型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话说血瘀证
基于“脾为生痰之源”探讨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
失眠可调养,食补需分型
便秘有多种 治疗须分型
血瘀体质知多少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基于分型线驱动的分型面设计研究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