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评定与管理*

2011-06-06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助学金贫困生困难

王 晓 慧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高教研究所, 江苏 常州 213164)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学生总量的快速增长,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也有较大增加。截止2009年,全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527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23.06 %[1]。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采取了很多资助措施,如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等。省、市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如爱心助学金、省政府助学金等。高校自身,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也设置了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同时,还为学生积极创造勤工俭学的机会。

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广,经费之巨,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如何让资助落实到真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手里,如何让它们发挥应用的作用,是每个高校都必须解决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

一、现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评定办法及存在问题

(一)高校目前采取的评定方法

高校目前采取的评定程序为:首先是发放认定标准,通过班主任对新生班级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认定,对老生班级进行复议。其次是系部专职负责人进行审核。最后,经学院学工处的审核,最终认定每个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之后的助学金、帮困金、励志奖学金以及勤工俭学之类都在所认定的家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里进行选择。

(二)现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方证明材料的可信度存在问题 目前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依据是地方政府出示的证明材料,但地方政府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可能会鼓励在外就读的大学生申请困难补助,一些家庭并不贫困的学生家长出于利益的考虑也会积极办理贫困证明。这样加大了地方证明材料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从而导致一些“伪贫困生”的出现。

2.公示与否存在矛盾 如果对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公示,会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增加工作的透明性,但同时会伤害到一部分学生的隐私。

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随年级的上升而大幅度增加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旁观者效应,部分家庭并不贫困的学生发现和自己条件差不多的同学通过申请获得助学金,自己也就会去试试。另外,班主任看到别班许多学生申请到助学金会积极鼓励本班学生去申请。

4.缺乏有力监督 对助学金的使有缺乏有力监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缺乏感恩心理。很多学生存在着“不拿白不拿,拿了也白拿”的心理,拿到以后会很快挥霍掉。

5.存在人情问题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补助金额分配上,班主任和班干部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有些班干部和班主任的心态并不正确:就班主任而言,他们会把助学金当做一种奖励手段,认为应该给班干部一些好处,毕竟他们为班级做了不少事;就班干部而言,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助真的很诱人,趁职务之便为自己以及与自己关系好的同学谋一笔财不失为一桩美事。

6.经济困难学生心态存在问题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态管理上存在缺陷。有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认为学校认定程序麻烦,不愿意去申请助学金。有的学生认为助学金之类的是对他们的施舍,或是对他们的一种投资,他们没必要对社会或者学校心存感激。解决上述问题,应该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评定和资助的后续管理两方面着手。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方法

(一)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评定

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评定主要是抓住开学初的一个月,因为这一时期的数据比较可靠,可按照如下流程图进行认定:

图1 贫困生认定流程

(二)家庭经济困难老生的复议

老生在校生活至少一年了,对他们的复议,可以通过调查一卡通消费情况和同学们对他们的反馈来实现。家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消费水平一定要低于全系学生消费的平均水平。另外,各老生班若要新增家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必须能够证明他们家里发生了突发事件。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续管理工作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原则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有三种原则:无偿救助原则,只要学生达到某种经济困难的程度,就应该无条件的对其进行资助;权利和义务对等原则,学生对资助资源的获取权利是与一定条件下某种程度的义务付出相关,但学生拥有的资助权利大于其义务;竞争原则,适用于奖学金。在实际资助过程中,应该坚持三种原则的耦合,但是各有侧重:在生存问题上,如助学金之类,侧重无偿救助原则;在生活问题上,如勤工助学、助学贷款上,侧重权利和义务对等原则;在个人发展上,如奖学金之类的,侧重竞争原则。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工作的举措

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助困的最终目的是育人。进行家庭贫困生的认定,主要目的是为他们提供帮助,让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这种帮助不单是物质上,还包括精神上的。

1.建立大学生诚信品行档案,积极帮助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目前国家助学贷款的推行并不是非常顺利,原因是银行怕风险、有忧虑,他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因为对于银行风险意识必须是第一位的,对学生集中在学校发放无担保贷款,又没有个人信用系统的支持,而学生的可变因素多,在流动的市场找到借款人无疑于大海捞针。因此,建立大学生诚信品行档案,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事。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大学生诚信承诺书”“个人资料”“家庭背景”“品行说明”“学习情况”“经济情况”“信用记录”“个人意见”“学校意见”等。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一种写实式的记录,它是对学生各方面较为全面的描述。通过这种档案,银行可以更多地了解每个借贷人的详细资料,并以此作为发放贷学金的主要依据,减少银行的风险和顾虑;同时也激发家庭贫困生更好地学习生活,增强他们的诚信意识。

2.公正公平地发放助学金,积极监督助学金的使用情况 助学金是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直接补助,只要家庭经济困难就有可能得到这笔钱,而且金额比较大,所以同学们对这笔钱都很在意。基于此,助学金发放应该严格按照家庭贫困生评定来做,适当向那些身患重大疾病、老少边穷地区学生倾斜。可以先补助那些极困和特困的同学,然后把剩下的名额发放到各个班级,由班主任来定普困的名额。这样做的前提是,各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工作准确可靠。

针对有些学生拿到困难补助后大肆挥霍的现象,高校必须对这笔资助进行管理。首先可以对拿到补助的同学做一次讲座,告诉他们拿到这笔钱不易,应该利用这笔钱好好学习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其次,可以给每位拿到补助的同学家长去一封信,告之事实,请他们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管理监督;最后,学校要把钱分批次发放,号召全校师生对那些拿到补助的同学进行监督举报。举报现象经查属实后,对举报者给予奖励,对被举报人给予处罚,轻者停发剩下余款,重者追回已发款项。

3.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3](P42)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经济等各方面的压力转化为人生前进的动力,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克服自卑、逆反、虚荣心、嫉妒等不良心理状态,从心理上真正摆脱各方面的压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心理素质,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4.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既重经济功能又要重视教育功能 “能够起到消防队组织作用的机构,能有效地弥补洪水灾难所带来的损失的机构,并不因此就是好的教育机构。”所以,扶贫工作重在经济功能和教育功能并举。虽然高校也有“勤工助学”以支持大学生生活自立能力的制度,但是在现实的扶贫助学工作中,人们更多的情感总是倾向于为满足家庭贫困生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而提供帮助,而把诸如“ 自立、自强、自尊 ”“ 拼搏不息”等鼓励性的教育功能疏忽掉了。这就要求在开展扶贫工作时,将无偿资助更多地变为有偿资助,坚持“ 助勤不助懒 ”的原则才能更多地发挥资助的教育功能。因为在有偿资助过程中可以强化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自力更生的意识,树立在困难情况下知难而进的勇气和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这样容易使他们明白不能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避免造成过度依赖的懒惰思想,同时维护了他们的自尊;有利于培养他们诚实守信品德,同时也使他们明白“贫困是一种财富”。贫困是无可指责的,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痛苦以及不能正确看待和想办法去解决。

(三)资助路径的拓展

目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帮助的主要是国家、政府,金额毕竟有限,应该建立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爱心捐助档案”,大力倡导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献爱心的活动。

另外,学校和社会除了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提供方便外,更应为他们提供应用知识和发展才能的机会。可以鼓励同学们在校创业,鼓励有学业知识、科学技术的创业,设立创新奖。社会舆论和传媒要大力宣扬一些自强自立克服贫困、努力学习成才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典型事迹,通过这些典型事迹一方面激励陷入心理贫困的大学生走出困境,另一方面修正社会部分人群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种种偏见和世俗观念。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它不仅仅是一个单纯家庭贫困生的问题,更是关系家庭和社会的问题。因此,认真研究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问题,从机制和内容上系统地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重抓好关键环节,做到认定程序科学化,资助项目多元化,管理手段现代化,教育对象层次化[3](P28),形成以“认定、资助、管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家庭贫困生工作一体化方案。这样,方能较为合理地解决高校家庭困难大学生问题。

参考文献:

[1] 靳晓燕.教育部公布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执行情况[EB/OL].http://www.gmw.cn/01gmrb/2010-08/13/content_1213009.htm, 2010-08-13.

[2] 赵 敏.高校三位一体帮困育人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

[3] 李同果.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一体化[J].教育评论,2005,(3).

猜你喜欢

助学金贫困生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选择困难症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有困难,找警察
对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发放的思考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