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MRI诊断及临床应用研究

2011-06-05邱凯涛王志龙黄智棠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21期
关键词:骶管骶骨神经

邱凯涛 王志龙 黄智棠

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普通放射科,广东中山528403

骶骨骨折的发生率约占脊柱骨折的1%,常并发神经损伤。由于骶骨解剖位置决定其一旦损伤容易导致其他部位的严重受损, 造成的神经损伤临床症状不典型。目前诊断神经受损的技术尚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常导致误诊、漏诊的发生,降低其治疗水平。笔者所在医院自2004年10月采用MRI扫描技术,对50例骶骨损伤合并骶神经受损患者进行诊断,并行相应手术,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50例患者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28~56岁,平均(38.8±6.9)岁。入院时间 5 d ~ 1 个月,平均(18.4±3.2)d。受伤原因:砸伤15例,车祸伤16例,坠落摔伤10例,压伤9例。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根据美国国立脊髓损伤学会1990年对脊髓损伤神经分类标准[1]。其中37例患者均存在程度不等的骶神经根损伤表现:患侧或两侧臀、大腿、小腿后外侧有疼痛麻木、无力,浅感觉消退现象。其中大小便障碍12例,性功能障碍15例,合并尿道断裂5例,耻骨骨折9例。根据Denis分型:Ⅱ型23例,Ⅲ型27例。排除髋臼骨折明显移位且复位困难者、骶骨粉碎性骨折、有陈旧性骨折复位困难者、髂骨粉碎性骨折。

1.2 评价方法

根据X线片、CT、MRI的所有影像学表现,均以骶骨损伤为标准评估[2],骶骨骨折的X线改变诊断标准以骨折线清晰为标准,骨折线模糊为可疑,骨折线未出现为漏诊。

根据Denis分型[3]。Ⅰ型:骶骨翼区骨折但无骶孔、骶管损伤;Ⅱ型:骶孔区骨折,骨折通过骶孔但不累及骶管;Ⅲ型:骶管区骨折,骨折通过骶管,累及骶骨翼、骶孔。以手术中所见确定,对骨折进行分型。

1.3 X线拍片检查

取腰椎、骨盆正、骨盆出口位行X线拍摄。X线提示为DenisⅡ、Ⅲ型,无腰椎骨折脱位及腰椎间隙改变。26例显示骶骨外侧骨折向后移位,骶结节、骶骨线均模糊,且底孔不对称扭曲变形,6例提示骶孔线移位或中断,共确诊36例骨折。

1.4 CT检查

行L5~骶骨的CT检查,CT提示21例骶管不同断面存在左右不对称及紊乱现象,此外骶骨外侧向上后移位,且存在骶骨向中央突入[4]。6例接受脊髓造影,显示患侧长度较对侧短,未见腰椎断裂及间隙病变;2例进入骶孔前显影中断,共确诊23例骶骨骨折。

1.5 MRI扫描

仪器及方法:采用荷兰Philips公司生产的NT型超导磁共振仪对患者骶骨矢状位、冠状位、及斜冠状位进行扫描。采用体线圈,以S3、S4为中心,在脊柱矢状正中位层面,垂直骶骨长轴成轴位像,而后以梨状肌与股骨头中心连线并结合轴位像得骶骨斜冠状位像,结果可见 高位(S1~S3)神经根损伤23例33处,低位(S3以下)神经根损伤12例18处。

1.6 手术方法

本组患者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骶椎板切开减压术、神经根探查松解术及内固定术。根据影像资料决定手术入路、减压部位、和范围及螺钉长度。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影像诊断结果

根据手术核实高位(S1~S3)神经根损伤25例37处,低位(S3以下)神经根损伤12例18处,MRI确诊35例漏诊2例;50例患者共72处骨折线存在,X线检测确诊36例,漏诊14例;26例骶孔受累,CT确诊23例,漏诊3例。见图1~3及表1。

表1 3组检测结果

图1 DenisⅠ型骶骨翼骨折

图2 DenisⅡ型骨折穿过数个骶孔,骶管未受损

图3 DenisⅢ型累及骶管、骶孔

3 讨论

对于骶骨骨折目前尚无统一分型方法,多数根据Denis标准分为三型。其中Ⅰ型骨折较少引起神经损伤,Ⅱ型骨折及Ⅲ型骨折累及神经损伤最为常见,常造成一侧或两侧神经根的损伤。骶骨骨折损伤到骶神经时其临床表现不易发觉,骶神经的功能障碍待到外伤稳定后,才逐渐凸显。因此其漏诊率、误诊率较高。故在诊断时应当进行患者骶骨检查,若出现血肿、畸形或肌力减退、大小便失禁等现象时,则提示合并神经损伤的发生。

以往诊断通常采用排除法,但由于不同部位的骶神经丛损伤表现不尽相同,而影像学检查多不够理想,因此定位较难,诊断效果不佳。影像学检查中,笔者通常采取X线、CT、MRI诊断,X线片仅对S1于前后位骨盆的骨折情况诊断较好,且由于骶骨的生理弯曲、髂骨翼的重叠,造成X线的S1、S2常常难以看清[5]。CT诊断也同样存在此类问题,可清晰呈现骶骨骨折线、骶后孔、神经管等损伤,但均为横断面的展现,对于具体神经的识别与定位存在一定的困难,再加上周围脏器、神经、血管走形,神经损伤的部位、严重程度更难以确定,无法满足临床需要的信息。但利用MRI对骶丛神经加权像可较为明显的识别神经,并且可结合断层解剖研究将骶神经管、骶管、股骨头外侧等部位识别。

此外笔者设计了可显示腰骶干、骶神经丛的扫描办法,使得骶神经的识别、定位、定性等问题被有效解决,可以进行同一神经上不同部位形态改变的明确诊断。对比双侧神经根表现结果发现,骶神经损伤会伴随骶神经周围脂肪组织的消失、走行改变。本组中S1、S2损伤者的临床诊断与MRI完全吻合,但对于S3、S4的差别较大。

针对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中多数主张对于DenisⅠ型骨折采取常规保守治疗,若非手术治疗效果不明显或加重时便可考虑手术治疗。针对DenisⅡ、Ⅲ型主张早期手术,但手术方法并无统一。有学者主张合并有底孔骨折患者采取骶孔减压术但对于前路、后路的安全性要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骶骨棒、骶髂螺钉等针对DenisⅢ型纵行骨折具有较好的效果[6],钢板内固定、GSS系统等手术方法的应用使手术的操作简单、创伤小,且固定效果好,但是也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术后容易出现肺部栓塞、局部坏死等并发症,且钢板固定的方式要求具有较好的软组织条件。

[1] 吴茂铸,彭志毅,樊树峰,等.骶骨骨折的常规X线和三维CT对比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29(5):122-126.

[2] 高志朝,王梅,张妙林,等.骶骨斜坡位影像学监测在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杂志,2010,26(5):442-446.

[3] 蒋欣,谭明生.Denis Ⅲ型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外科治疗[J].实用骨科杂志,2008,14(3):4.

[4] 史法见,张锦洪.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18):3.

[5] 李凡,汪方,王秋根,等.外固定支架结合锁定加压钢板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9,11(9):4.

[6] 田征,白靖平,锡林宝勒日,等.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MRI诊断及临床应用[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8,22(9):1096-1099.

猜你喜欢

骶管骶骨神经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骶骨功能不全性骨折的99mTc-MDP SPECT/CT影像特征
“神经”病友
骶管阻滞复合小剂量氯胺酮-芬太尼在小儿麻醉中的效果观察
骶管麻醉应用于肛肠科手术的临床研究
MRI在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改良长效低浓度骶管阻滞用于药物中期引产43例
骨盆紊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