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时代的情怀——写在廖红球先生作品展示与汇集之际

2011-05-28

作品 2011年8期
关键词:红球笔墨情怀

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与机遇,使所有怀抱艺术理想的人得以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在创造中抒发感兴,表现胸臆,也为今天的审美文化增添新的光彩,甚至提供出其不意的欣喜。这次,廖红球先生的大批绘画作品集中展示于中国美术馆并汇结成集,就给我们带来了崭新的发现与欣喜。作为广东省作协主席、党组书记的他,自有写作本业和行政事务的忙,画坛同仁也隐约知道他兼擅文学与绘画双管齐下的创作。但是,当他的绘画作品蔚成大观、现于眼前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他从事“跨界”创作的兴趣与才情,重要的是,看到了他在以竹为主题的绘画探索中所寄托的高迈理想与激越情怀。

竹,在中国的绘画传统中堪称千古咏诵的对象。一部中国画竹的历史,映射出中国绘画表达精神、浚发灵心、创造意境的文化特质。自唐代肇始、宋代勃兴、元代鼎盛以来,墨竹更是成为中国文人画的重要载体,无数经典的作品让人领略竹的象征意涵和不同传派的笔墨神采。在我看来,廖红球先生情钟于竹,专攻不舍,数十年如一日,是因为他在心灵世界中向往竹的品质与气质,在竹形、竹影、竹态、竹意、竹情、竹境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把以竹为伴、为竹造型作为心灵重要的精神生活,这种人生境界是难能可贵的。也正是凭借着这种追求,他在长年的积累中,达到了笔墨化境的深度,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且探研出竹海古谱中所未有的笔墨语言,为中国墨竹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当代的贡献。

廖红球深厚的学养和人生的丰富经历使他在墨竹创作中善于博采众收,独辟蹊径,一方面注重观察和感受自然,一方面潜心探索画竹的笔墨新意。他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岭南,岭南嘉木以竹为盛,这为他“眼中之竹”的积累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他笔下的竹的形态因而首先是生动的、新鲜的,充满了大自然生命的蓬勃生机。在以造化为宗的基础上,他将“眼中之竹”提炼升华为“胸中之竹”,在每一幅作品中着重营造独特的情景,还竹的姿影情状于大自然的特定氛境之中,使之立于天地,勃郁伸展,作品覆盖了不同时令气候下竹的形态与样貌,有阳光下的竹、月色中的竹、雪霁云雾中的竹,更多是狂风暴雨中的竹……宋人画竹曾提出要表达一日四时的竹影变幻,以尽精微,叙述其妙。廖红球重的是大自然风云变幻中竹的整体意志,以致广大展现其势,这透溢出他宽阔的视野和追求博大境界的胸怀,也是时代生活赋予他在艺术上的整体意识和“大画”意识,由此达到对传统精神的继承和对传统样式的超越。在塑造竹的形象上,他采用的笔墨也是既整体又多样的,以书写式的笔法贯穿通幅,形成清润盈卷的气韵,以细微变化的墨法拉开层次,造就深邃幽空的气象,甚至大胆以朱为墨,画出了许多纯用朱墨的大作。他秉承了诗书画结合的传统风范,这次展出的近百幅作品,所题七十余首咏竹的诗作都是他的原创,或律格,或古风,多托物言志,发自心声,诗章格调或清新明快,或慷慨激越,或沉郁顿挫,或忧思深广,都是借竹咏怀,以竹喻比,发出了一个现代文化人从现实生活到精神世界的深沉思考。绘画与文学的这种密切关联,透出晚明以降的艺术新样,而在廖红球的笔下,更是当代人文关切和时代情怀的集中体现,达到了诗文的内容、书写的笔性和情境的营造三者内在的统一。

作为作家的廖红球,自然深谙文学创作中长篇小说的写作方法,既为长篇,当要以思想深度确立主题,又要通过精心经营结构,形成引人入胜的篇章。他在绘画上同样投以创作长篇的功力和气魄,画出了墨竹的当代巨制,其中长达二十一米多的《风雨亮节图》,画家整整画了三年,给人的感觉是笔势如虹,直贯到底,一气呵成。他运用多年苦心探索出的独门技法,化笔墨为情感,携风云入画境,全幅如同墨竹的视觉交响曲,展开了波澜壮阔的篇章。

依我所识,廖红球先生的墨竹理想,因循的是中国文人画重寄情、重表意的传统,但充盈的是我们身处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一种大时代的情怀。这使他的作品不仅感染着他自己,而且给予我们以感动与激奋。

猜你喜欢

红球笔墨情怀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正确理解概率公式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概率与统计高考解答题考向
少女情怀总是诗
骗人的抓奖游戏
笔墨名家
为练笔墨才写荷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