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1-05-24綦良群李兴杰

中国软科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价值链产业结构辽宁省

綦良群,李兴杰

(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一、引言

装备制造业是为社会经济建设和其他产业发展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其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产业体系的竞争力和工业化水平[1]。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2]。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使得装备制造业中诸多领域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产能过剩,高技术装备制造能力严重不足,这已严重制约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是区域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深入分析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为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提供理论依据,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世纪90年代末,全球价值链理论被引入到产业结构升级分析框架中,Gereffi(1999)将产业结构升级分为4个层次:产品层次上的升级、经济活动层次上的升级、部门内层次上的升级和部门间层次上的升级[3]。Kaplinsky,Morris等(2001)提出了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4个价值链升级层次,并概括了立法治理、司法治理和行政治理等3种价值链治理方式[4]。Humphrey,Schmitz(2002)提出了一种以企业为中心、由低级到高级的产业结构升级的四个层次:一是流程升级,通过重组生产系统或引入高级技术使得投入到产出的过程变得更有效率;二是产品升级,单位增加值转向更高端生产线;三是功能升级,获得价值链上新的、更好的功能;四是部门间升级,把从一个特定价值环节中获得的能力应用于新的领域或转向一个新的全球价值链[5]。国内学者对于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起步较晚,文嫮、曾刚(2004)探讨中国本土建筑陶瓷集群与国际建筑陶瓷集群间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互动,分析了目前国内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面临的挑战,提出在全球产业视角下促进集群升级的可能途径[6]。张辉(2005)从价值环节跳跃式布局和蔓延式布局两个角度,构建了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基本模式,并对模式中涉及的主要相关性内容作了详细诠释[7]。张国胜(2009)认为,全球价值链内产业升级的传递机制是企业的内生技术能力,通过企业持续进行的技术学习,在充分利用全球价值链内局部知识外部性的基础上,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知识,实现技术能力的线性发展,推动本土产业的持续升级[8]。潘百翔(2009)以湖州典型地方产业集群为例,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为分析工具,考察了湖州地方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基本状况,探讨了湖州地方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升级的模式选择和总体思路[9]。另外,结合全球价值链理论对我国汽车产业升级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逐渐增多,如段文娟、聂鸣等(2006)在对全球汽车产业价值链重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升级思路[10],周煜、聂鸣(2007)分析了全球价值链背景下我国汽车产业的升级路径[11],焦媛媛、范静燕等(2009)结合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及我国汽车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出了我国汽车产业升级的途径[12]。现有研究中结合全球价值链理论分析产业结构升级的文献多以地方产业集群或具体行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侧重于结合具体对象探讨升级策略,对产业结构升级内在机理的研究较少。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区域装备制造业逐渐被纳入到全球生产网络中,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价值链理论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同传统产业结构理论相比,全球价值链理论采取动态分析方法,在国际视野下研究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将产业结构升级看成是产业整体沿全球价值链攀升的过程,强调产业结构升级各阶段间内在联系,更注重企业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

本文拟从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动因出发,结合全球价值链理论,系统研究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过程,总结影响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因素,并进行实证检验。本文应用全球价值链理论对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机理进行研究,研究对象更为具体,研究角度更为新颖。

二、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动因分析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指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的低级形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高级形态演变的过程或趋势,其最终目标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13]。传统对产业结构转换与升级动因的解释主要有需求收入弹性说、生产率上升说和制度经济学观点,认为需求、供给、分工及交易费用的降低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因[14]。本文认为,区域装备制造业处于特定环境内,受区域内宏观因素、资源禀赋影响较大,加之装备制造业本身产业链较长,产业关联程度高,对研发水平要求苛刻,产业技术存在关联性,工艺衔接紧密,存在具有明显规模优势的核心企业,这使得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因除了需求、供给、交易费用节约外,还应考虑核心企业的利益驱动及国家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要求。

(一)需求的拉动

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的变动都会引起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而需求结构的变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更为直接。区域装备制造业最终产品生产商多为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大型企业,伴随着最终产品需求的增加及区域产业配套的完善,这些大型制造企业逐渐放弃一体化的生产方式,将零部件生产等业务外包,只保留附加值较高的环节;大量的配套企业通过承接核心企业外包环节实现业务扩展,摆脱单一零部件生产,逐渐进军低端产品市场,这一生产要素的流动改变了产业部门的比例结构,引发了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变动。

(二)生产供给的推动

区域装备制造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技术的依赖远远超过其他产业。随着技术的进步,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使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减轻了劳动负担,提高了生产效率[15]。先进制造技术在区域装备制造中的普及,使得技术创新更容易在区域装备制造业内发生。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变化的直接影响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当技术创新创造出新的产品、形成新的产业门类时,投资者预期从事该行业能取得更高的投资回报,在资源分配相对自由的条件下,社会资源会迅速向其转移,支持该部门扩张;另一方面,当技术创新出替代产品时,原有产品生产规模便可能发生收缩,生产要素将从原有部门撤出[16]。

除了技术供给的影响外,区域资源禀赋、劳动力及资本供给等要素之间的相对价格关系也会对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方向产生影响。

(三)交易费用的节约

装备制造业产品构成具有复杂性、系统性且所应用的技术具有关联性、可分解性,使单个企业完成所有的技术生产环节和流程变得不经济且不现实,专业化分工成为装备制造业的内生要求。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围绕不同种类机器设备的生产形成了一个分工很细,专业化程度很高,保持高度同步性、一致性配套协作要求的生产体系[17]。劳动分工的深化导致了交易费用指数化的增长,当交易成本超过专业化分工与规模收益时,产业将停止扩张。而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降低交易费用的过程,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不断促进分工与交换的扩张,推动产业发展至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

(四)核心企业利益驱动

区域装备制造业属于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市场集中度高,存在具有规模优势的核心企业,它们拥有较多的资源,更容易在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为了获得创新所产生的超额利润,核心企业会在技术创新上加大投资。创新形成的新产品投入市场,可以获得高于产业平均水平的收益,生产要素在利润平均化原理下,从其他产业流入该产业,引发该产业的扩张。同时,随着技术溢出效应的发生,这一创新技术会不断在产业内被模仿扩散,最终导致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五)国家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要求

装备制造业是为经济运行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是产业升级、技术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18]。然而,由于区域装备制造业一般处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妨碍了生产要素的流入,因此,政府从国家战略地位出发,突破静态的观点和方法,从追求动态福利的观点,引导资源的再配置[19]。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区域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通过制定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举措,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手段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

三、区域装备制造产业结构升级过程分析

现有研究将全球价值链框架下产业结构升级划分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四个层次。本文认为,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属于产业内升级,升级过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将升级过程划分为核心企业技术升级、行业产品升级、价值链环节升级和区域产业结构网络化四个阶段。

(一)区域装备制造业核心企业技术升级

技术作为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内生变量,在区域装备制造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区域装备制造业核心企业在资金、知识积累、人才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技术升级更容易在区域装备制造业核心企业内发生。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所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辅助技术,核心企业通常会在这样的技术研发或引进上投入大量的资源,通过自主研发、合作研发、企业并购、技术引进等方式,获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技术,并通过推出改进型产品、替代型产品或提高原有产品的生产效率获得创新利润。

这一过程发生在区域装备制造业核心企业内部,并不直接导致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变化,但其对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是巨大的,核心企业的技术升级将成为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提升的“放射源”。

(二)区域装备制造业行业产品升级

区域装备制造业行业产品升级与区域装备制造业核心企业技术升级密切相关,是核心企业技术升级的影响在产业内延续的过程。

由于技术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使得其专有性成为不可能[20]。核心企业技术将通过逆向工程、人力资本流动、核心企业对供应商的技术服务等途径溢出。区域装备制造业内其他企业从核心企业获得的技术信息通过消化吸收、模仿创新后将为企业带来收益。在示范效应和群起效应的作用下,模仿者会持续增加,各个企业会相继推出其创新产品,这些产品与核心企业之前开发的产品相比,技术水平相当甚至更高。此时,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没有引入这类技术的企业将处于劣势,继续生产原有产品所能获得的收益将越来越低,为了保持市场地位,必须改进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区域装备制造业产品升级过程实质上是核心企业技术创新在区域装备制造业企业间的扩散模仿过程,这一过程将循环进行,不断推进产品技术水平的提升。

(三)区域装备制造业价值链环节升级

区域装备制造业内核心企业通过产品升级逐渐占领高端市场后,在保留核心部件制造的基础上,会逐步将重点转移到研发、品牌销售等附加值高且不易被对手模仿的价值环节,将低附加值的环节外部化。同时,区域装备制造业内处于低附加值环节的企业将选择性的承接核心企业放弃的价值环节,从而实现区域装备制造业价值链的重构。

制造业价值链条可分解为4个区段:一是研究开发,二是生产制造,三是展览营销,四是营运管理,其中生产制造体现为核心部件制造、一般零件制造和加工组装三个层次[21]。价值链的价值片段通常具有“大区域离散,小地域集聚”的特征[22]。因此,区域内装备制造业企业通常只能占领制造业价值链中的几个环节,部分价值链环节被区域外企业所掌握。由于核心部件中所包含的技术先进性和复杂性程度较高,很难通过简单模仿而被其他企业获得,因此核心企业会越来越重视核心技术的研发及核心部件的生产,而将一般部件的生产、整机装配等环节从企业中剥离出来。区域内其他制造业企业则会迅速承接核心企业外包的价值环节,扩展自身业务范围,摆脱单一的以零部件生产、组装为主的业务领域,逐渐占领低端产品市场;在企业资源能力允许的范围内,逐步进军低端产品中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价值环节,空出的低端产品低价值环节将转移至其他区域或由新进入的企业承接。在这一过程中,区域装备制造业内企业逐渐提升其在价值链上的地位,实现价值环节的升级;不同价值环节企业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集中企业资源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整个区域装备制造业内的产业布局趋于稳定。

(四)区域产业结构网络化

伴随着生产要素的流动,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效果逐渐波及到其他区域及产业,通过与其他产业不断的交流,实现整个区域产业结构的网络化。

1.区域间生产要素的流动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区域装备制造业平均收益率将不断提高,生产要素将从其他区域流入到区域装备制造业内。生产要素的流入加速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进程,通过淘汰低附加值产业,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2.生产性服务业的兴起 伴随着价值链环节的升级,制造业企业更加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这使得运输、仓储等业务逐渐从装备制造业中剥离出来,形成生产服务业这一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促进了生产专业化,对制造业的效率提升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为制造过程提供服务,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制造业的效率提升起到间接的促进作用[23]。

3.区域内产业融合 区域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之间的融合贯穿于产业升级各个阶段。一方面,信息产业的先进技术、理念和管理模式推动了制造业的分解和重构,实现新的市场、业务和产业发展[24]。另一方面,高新技术提升了传统装备制造业技术装备水平,改进了产品生产工艺,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使得产业技术更容易实现突破,从而引发新一轮的产业升级。

在经过了技术升级、产品升级、价值链环节升级之后,区域内不同产业价值链上的节点之间将发生关联,尝试创造新的价值。此时,区域装备制造业价值链不但继续纵向延伸,同时开始横向拓宽,整个区域内各产业开始整合,相互推动发展,各相关产业与装备制造业之间形成一种复杂的网络关系,最终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网络化,区域装备制造业(EMI)产业结构升级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

四、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分析及测度

通过对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动因及过程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存在着一类关键因素,这类因素直接影响着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幅度与质量,决定着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

(一)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分析

1.企业技术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源头,技术创新带来的技术突破改进了产品的生产工艺、提高了产品技术含量,通过提升区域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引发产业结构升级的发生。作为区域装备制造业内拥有资源优势的核心企业,其技术创新更容易有所突破,由于对区域内其他企业具有导向作用,核心企业的技术创新对整个区域的技术升级具有更加重要的推动作用。

2.技术的传播与扩散。核心企业的技术突破并不必然导致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和产品升级,只有当技术顺利从核心企业扩散至其他企业并得以广泛应用时,产业结构升级才可能发生。无论是通过直接的技术转让途径主动转移技术,还是通过逆向工程、人才流动等途径使技术被动的流出企业,畅通的技术流通渠道都至关重要。

图1 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过程图

3.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对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速技术扩散转移、提升装备制造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来实现的。一方面,创新人才的原始性创新活动引发核心企业的技术升级,人才的流动实现了技术的转移与扩散;另一方面,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为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对企业组织结构及制度的整合,实现交易费用的降低,为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4.对外开放程度。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不断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外商直接投资(FDI)和进出口贸易两方面。一方面,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相对先进的技术,东道国企业在不断消化与吸收的基础上模仿创新,带动区域装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加速行业产品升级的步伐。另一方面,对外进出口贸易的兴起将加速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发展中国家通过承接国外产业,可以跳过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中的技术升级直接进入产品升级阶段,加速升级的进行。

5.产业政策。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在规模经济、公共品、外部性等方面存在市场失灵,因此需要政府以政策手段介入到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通过制定和实施战略产业扶持政策、衰退产业调整政策、新兴技术产业化等政策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促进区域装备制造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抢占价值链高端环节,带动区域装备制造业价值链环节整体跃迁,并最终实现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测度——以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为例

1.数据来源。本文选取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根据1990-2008年《辽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等资料整理计算得到,样本量为19。

2.变量测度及说明。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属于产业内升级,是区域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从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的动态发展演化过程。升级的目标侧重于装备制造业产业的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和高集约化。区域装备制造业产值结构中高加工度产业产值所占比重越大,说明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越高。因此,本文采用装备制造业中高加工度产业产值占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作为衡量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的描述性指标。其中,高加工度产业产值用装备制造业产值扣除金属制品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的产值来表示,该指标反映了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水平,指标值越大,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越高。

由于目前我国没有专门针对装备制造业的统计年鉴,各种统计年鉴中多是以大中型工业企业为统计对象,而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统计范围不仅包括装备制造业企业,还包括采掘业及其他制造业企业,因此,需要采用合适的比例将辽宁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折算为大中型装备制造业企业数据。本文采用全国平均比例作为折算依据,即以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各指标中装备制造业企业所占比重作为折算依据,将辽宁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新产品开发支出、技术开发人员数、科学家工程师数、技术开发经费筹集额及其中政府资金等数据折算为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数据。结合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过程分析所得的关键影响因素,并综合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了以下6个解释变量。

(1)企业创新活动。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投入主要体现在资金投入与人力投入两方面,因此,本文采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中新产品开发支出所占比重来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水平(设为X1);采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开发人员中科学家、工程师所占比重来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的人力投入水平(设为X2)。这两个指标越大,说明企业对技术创新越重视、企业技术创新越活跃。

(2)技术的传播与扩散。技术市场作为生产要素流通市场之一,是技术传播与扩散的主要渠道,技术市场的发育程度主要通过交易规模来衡量,本文采用辽宁省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技术传播与扩散程度(设为X3),该指标越大,说明技术传播与扩散程度越高。

(3)人力资本。由于人力资本的数量并不是影响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的直接因素,因此本文引入人力资本素质指标,采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来衡量企业人力资本的平均素质(设为X4),为了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辽宁省各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对这一指标进行了折算。该指标越大,说明人力资本平均素质越高。

(4)对外开放程度。由于对外进出口贸易对于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较为间接,因此本文主要从外商直接投资(FDI)角度考察对外开放程度对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采用外资依存度作为反映区域对外开放程度的描述性指标(设为X5),其中,外资依存度等于辽宁省利用外资合同金额占地区GDP的比重。这一指标越大,表明对外开放程度越高。

(5)产业政策。本文从供给层面上对产业政策因素进行衡量,采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企业科技经费筹集额中政府资金所占比重来反映政府产业政策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持力度(设为X6),该指标越大,表明政府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越重视。其中,政府资金指装备制造业企业从各级政府部门获得的计划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包括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科研基建费、科学基金、教育等部门事业费中计划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以及政府部门预算外资金中计划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

3.分析方法。本文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运用SPSS13.0软件对影响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4.结果分析

表1 模型综述表

表1模型综述表显示,模型的拟合系数R2为0.892,表示6个自变量共同作用可以解释因变量89.2%的变动,模型拟合效果较好。

表2 方差分析表

表2方差分析表显示,F统计量为15.211,对应的显著性水平Sig.=0.000﹤0.05,方程总体回归效果显著。

表3系数表显示,模型中自变量X3、X4、X5的t统计量对应的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5,自变量X2的t统计量对应的显著性水平虽然大于0.05但小于0.1,因此这4个自变量均应该进入方程。

表3 系数表

从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来看,除X5外其他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均大于0,各因素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分别为:技术传播与扩散(0.829)、外商直接投资(-0.394)、人力资本(0.330)、技术创新人力投入(0.300)、产业政策(0.124)、技术创新资金投入(0.027)。其中,FDI与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FDI不仅没有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反而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限制作用;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产业政策虽然与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呈正相关关系,但影响系数不具有统计显著性,说明这两个影响因素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作用较小,下文将对结果进行具体分析:

(1)外商直接投资。在进行回归分析的6个自变量中,只有外商直接投资与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呈负相关关系,与我们前面的分析相悖。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先进技术的转移和技术外溢实现的。然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吸收的外资主要集中于一般加工工业,以劳动密集型项目为主,技术密集型项目较少,以2008年为例,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中的三资企业仅有16.79%分布于高技术产业部门,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并未产生积极影响。相反,由于外资企业利用东道国廉价的生产要素及自身拥有的成熟技术抢占本地市场,会排挤本地企业的市场份额。一些国有企业在与外商合资的过程中,原有的研发机构被分拆,技术力量大量流失,使我国一些本已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产业面临着人才流失和技术主导权失控的困境,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内资企业的研发活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25]。因此,外商直接投资不仅未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积极影响,反而限制了升级的进行。

(2)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与技术流通扩散。分析结果表明,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水平与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呈正相关关系,但影响系数不具有统计显著性,说明技术创新资金投入能够推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但作用并不明显。这里可能存在由于数据折算导致的结果偏差,但本文认为,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本身在结构上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2005-2008年期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中新产品开发支出所占比重逐年递减,由 2005年的 85.50%下降到 2008年的63.12%,下降幅度达22.38%,这一比重变化会对企业产品创新产生消极的影响。另一方面,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中技术引进经费与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比重失调,2008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约为12.06亿元,占研发经费支出总额的15.41%,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仅为1.28亿元,仅占经费支出总额的1.63%,这种重引进、轻吸收的技术取得方式使企业很容易陷入一种“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很难通过自身的技术吸收再创新实现产品升级,只能沿着技术转让方的产品创新轨迹不断跟进。因此,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水平虽然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一定的正向推动作用,但作用并不明显。由于企业对新产品研发及外部技术消化吸收重视程度的降低,加剧了企业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使得作为技术传播与扩散渠道的技术市场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变的举足轻重,在6个影响因素中,技术传播与扩散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最大,显著的推动了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

(3)产业政策。分析结果表明,产业政策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一定的正向推动作用,但作用效果并不十分明显。这主要是因为本文仅采用了装备制造业企业科技经费筹集额中政府资金所占比重这一单一指标来衡量产业政策,一方面,由于目前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来源主要以企业自筹为主,政府资金所占比重较小,因此政府资金对于推动企业技术升级作用并不显著。另一方面,产业政策对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不仅限于资金投入层面,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同样重要,而这一影响没有通过指标体现出来。

(4)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人力投入。这两个要素与因变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者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330和0.300,在所有影响因素中排名第三、四位,说明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人力投入水平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对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动因及过程的分析,总结出影响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因素,并以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为例,验证了各因素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在需求、供给的推动作用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植下,区域装备制造业企业为了追求交易费用节约及企业利润最大化,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实现企业技术升级、行业产品升级,并最终实现价值链环节与产业结构网络化。在升级过程中,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技术传播与扩散、人力资本、对外开放程度、产业政策等因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通过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实证分析表明,由于各区域间在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政策环境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各影响因素对于不同区域装备制造业的作用效果并不完全一致。其中,企业技术创新人力投入、技术传播与扩散、人力资本等因素显著的推动了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产业政策等因素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而外商直接投资不仅没有推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相反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认为,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企业与政府的共同努力,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在制定升级策略时都应针对区域实际情况,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寻求提升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以提升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政府应通过完善技术市场,推动技术的流动与传播;加大市场开放力度,积极参与高端制造业的国际分工。企业则应实施长效的引进和培养人才机制,提升创新能力与管理效率;通过抢占制造业价值链中的高附加值环节,构建由自己领导的全球价值链,实现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

全球价值链理论框架下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尚有许多领域值得研究,如升级的模式、路径、升级影响因素,以及以企业为中心的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等,这些领域将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由于部分数据获取困难,实证分析中产业政策因素仅考虑了政府资金投入这一单一指标,所用数据是通过对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进行折算得到的,这可能成为产业政策因素影响程度不显著的主要原因。

[1]原毅军,耿殿贺.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研发效率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3):51-57.

[2]高麟.装备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9):75-78.

[3]Gereffi 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8(1):37-70.

[4]Raphael Kaplinsky,Mike Morris.A Handbook for Value Chain Research[R].Prepared for The IDRC,2001:38-40,68.

[5]John Humphrey,Hubert Schmitz.How Does Z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J].Regional Studies,2002,36(9):1017-1027.

[6]文 嫮,曾 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地方产业集群发展—地方建筑陶瓷产业集群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6):36-42.

[7]张 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05(9):11-18.

[8]张国胜.全球价值链驱动下的本土产业升级[J].财经科学,2009(6):79-86.

[9]潘百翔.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若干问题研究—以湖州典型地方产业集群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9(15):119-120,128.

[10]段文娟,聂 鸣,张 雄.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2):35-38.

[11]周煜,聂 鸣.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中国汽车产业升级路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7):83-87.

[12]焦媛媛,范静燕,李 科.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及产业升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6):388-390,369.

[13]曹 阳,赵 颖.基于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以辽宁省的分析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0(3):197-199.

[14]马 健.信息技术融合推动产业升级的动因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5(1):30-32.

[15]刘建军.知识创新与后发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 郑州:郑州大学,2008:41.

[16]刘志彪.产业升级的发展效应及其动因分析[J].金陵法律评论,2000(2):3-10.

[17]何禹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组织模式—基于COCP范式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79-81.

[18]任俊正,付丽丽.支撑装备制造业振兴:两化融合发展测评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6):89-93.

[19]刘 平.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76.

[20]蔡 虹,陆震宇.我国制造业产业间技术外溢的实证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06,24(Z2):408-413.

[21]胡 慧.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重构与我国的现实选择[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1(4):43-45.

[22]Peter Dicken,Philip F Kelly,Kristopher Olds,et al.Chains and Networks,Territories and Cales:Toward a Relational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Global Economy[J].Global Networks,2001(2):89-112.

[23]孔 婷,孙林岩,冯泰文.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调节效应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28(3):357-364.

[24]徐盈之,孙 剑.信息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基于绩效分析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7):56-66.

[25]李晓钟,张小蒂.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及地区差异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9):77-86.

猜你喜欢

价值链产业结构辽宁省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基于“两基准”理论新解释的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