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秭归东门头:湮没的古城

2011-05-24孟华平编辑

中国三峡 2011年4期
关键词:城垣城址东门

文/孟华平 编辑/陈 陆

东门头遗址城墙剖面

东门头遗址城门及石头路面

以险峻闻名于世的长江西陵峡并非全然是峭壁险滩,其西侧的香溪宽谷地区,江面宽阔,地势比较平缓,是三峡地区古今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之一,古代文化遗址分布比较密集。

香溪宽谷:古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

东门头遗址位于香溪宽谷东端的长江南岸,其西北距秭归县城约三公里,东北距香溪镇约一公里,面积约25万平方米。它北临长江,南依高山,西隔一条南北向冲沟,属于典型的长江三峡缓坡山地遗址,地理位置相当重要。

国家文物局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领导小组和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多次对遗址进行勘探、测绘与发掘,根据遗址的自然地貌特点,将其自西向东分为A、B、C、D四个区域。实际发掘面积约10000平方米,出土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陶、瓷、铜、铁等珍贵文物千余件,基本上明确了东门头遗址的文化风貌、特征及城址的总体布局。

“太阳人”:七千年前石刻

遗址最早的文化遗存属于城背溪文化时期,年代距今约7000年左右,分布在D区。该区临江部分多被雨水冲毁,地表所见城背溪文化遗存的分布范围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15米。

城背溪文化时期的文化层多被破坏,仅发现少量烧烤蚌壳、鱼类的活动遗迹。其遗物集中出土于黄沙土层下,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火候低,易破碎,多饰绳纹和刻划纹。器物多釜、罐、钵、支座及少量的锥足鼎。石器制作粗糙,刃部一般磨制,器身则多琢痕,主要有斧、锛、砺石类。另有少量的骨器、蚌饰及大量的鱼骨等动物骨骼。

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在此发现的一件造型古朴的“太阳人”石刻。该石刻为长条形灰色砂岩,长105厘米、宽20厘米、厚12厘米,表面平整,两侧打制规则,背面凹凸不平。在它的表面上端琢刻一光芒四射的太阳,中部阴刻一细长简练的男性,其脸面清晰,身躯四肢写意,男根写真。另在此男性腰部两侧分别雕刻两个好似星辰的圆形体。

整个图案浑然一体,形象生动。尽管缺乏“太阳人”石刻的层位学依据,但从其造型特征及附着物等因素分析,它的年代可归于城背溪文化时期。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太阳人”石刻,对研究当时的宗教、文化、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商代的文化遗存分布在C区,保存面积约300平方米。除文化层外,发现有三峡地区比较罕见的袋形坑。出土遗物比较丰富,除了大量的鱼骨、兽骨外,陶器以夹砂褐陶和泥质灰褐陶为主,多饰绳纹、凹旋纹,有少量的方格纹、S纹、贝纹,器类主要为釜、豆、缸、盆等,特征与宜昌三斗坪、中堡岛、秭归王家坝等到遗址的商代遗物相似。

左:东门头遗址的排水设施

汉至明清:叠压的古城遗址

汉至六朝时期的文化遗存分布比较零散,似有一定的布局。在遗址的D区发现数座烧制板瓦、筒瓦的陶窑和方坑。陶窑均残,平面呈长方形。残存窑室、火道、烟道、火膛、瓦砾等,可能是当时的窑场。

在遗址的C区发现一批长方形土坑坚穴墓,皆单人葬,随葬灰陶绳纹罐,可能是当时的墓葬区。在遗址的A区和B区发现零星的灰坑、文化层,遗物多为罐、盆等,则可能为当时的主要生活区。

唐代的文化遗存比较少见,仅在C区发现一座残石室墓,人骨零乱,随葬品有瓷碗、钵、罐、铜钱等。

宋代及其后城址的勘探与发掘是东门头遗址考古工作的重点。勘探结果显示,该城址的东、南、西城垣多利用山脊峭壁为自然屏障,另在其低平、险要之处用石块叠砌的墙体仍依稀可辨,它们共同构成完整的保护体系。

而濒临长江的北城垣被晚近的堆积掩埋,纯为垒筑而成。北城垣与东西城垣的交接处已经完全被现代的一条东西向道路破坏。其中东、南、西、北城垣分别长约320米、550米、500米、550米,平面呈不规则方形,面积约21万平方米,包括遗址的A、B、C三个区域。城内的三条南北向溪沟已将所经之处冲毁,加之多次滑坡,其东南和西南部的山体基岩多裸露,相关遗存亦荡然无存,只有北部和中部的保存状况相对较好。

对北城垣的解剖表明,城垣修筑于宋代,元代和明代又二次修建,保存的城墙体损毁严重,皆残垣断壁。以北城垣中段的解剖为例:

宋代的城垣墙体宽约6.2米,高约4.5米,用红色、灰色、黄色黏土夹碎石分层夯筑而成,夯窝不清楚。其外侧用灰砖或石块包墙,错缝浇石灰浆叠砌,内侧用石块叠砌包墙,表面涂抹石灰。墙垣墙基宽约13.5米,高约0.5—2.2米,直接叠压在六朝时期的文化堆积和红色砂岩上,用红褐色黏土和红色黏土夹碎石夯筑,其外侧用规整的石块错缝叠砌护基。

元代的城墙宽约10.4米,高约0.52米。用黄褐色、灰色、红色土及石块分层夯筑,夯层不规则,夯窝不明显。其外侧用大石块包墙,浇石灰浆错缝叠砌,内层包墙不清楚。其城墙内侧直接叠砌在宋代城垣墙基的外坡之上,外侧则叠压在山体基岩和生土之上。

明代的城墙宽7.7米,高约1.95米。其外侧用小石块浇石灰浆层层叠砌,宽约1.7米,每层厚约0.13—0.3米,外侧包墙则用规整的石块错缝浇石灰浆叠砌。其内侧用灰土、黄土夯实,夯窝明显,内侧包墙则用石块错缝浇石灰浆叠砌。明代城墙的外侧叠筑在元代城墙之上,内侧叠筑在宋代城垣墙体上。根据明代城墙被明末清初的陶窑打破,以及被清代的房屋叠压等层位关系,可知此时城址已经废弃。

在北城垣的东侧揭示出一座城门,形状呈内“八”字形。外侧已毁,殘存高度1.1米.城门内侧上宽2.85米,下宽2.7米,城门外侧残,上宽约3.4米,下宽约3.3米。残存的四级台阶向长江梯级而下。台阶用不规整石块平铺而成。在北城垣中部发现一缺口,宽度不少于7米,其东侧城垣拐角尚存。从其位置推测,可能为城门。由此分析,北城垣可能性有三个城门,即中部有一主城门,东、西两侧各有一掖门。

规划严格的城和卵石摆设的龙

目前发现的与城址有关的遗迹包括房址、路面、台阶、排水沟、窖藏坑等。从发现的宋至明清时期路面、房址、台阶、排水沟多屡次叠压的关系看,城址经过比较严格的规划,其内部布局基本没有改变。

主要格局表现为:房屋主要功能分布于一条东西向主街的两侧,房址的门朝向主街。房址基本为石墙基的砖木结构,附设完整的排水沟等设施。街道路面用石板或灰砖或土构筑。因地势高低不平,石台阶成为连接房址、街道的重要设施。城内排水沟通向地势较低洼的地方,并在此预设排水系统引水出城。

如宋代北城墙下发现的两处排水系统都有涵洞、闸门等设施,其中一处排水系统还有引水墙设施。其涵洞长8.8米,宽1.05—1.2米,高0.8—1.4米,洞底铺设石板,南高北低,东西两侧边墙下部都用比较规整的石块错缝浇石灰浆叠砌。上部用灰砖采用二横一直或一横一直的砌法浇石灰浆叠砌。

明代的排水系统直接利用宋代的设施,其涵洞的南端与宋代涵洞的北端相接,北端与明代城墙外侧平齐,其外侧附加“八”字形沟槽。“八”字形沟槽打破元代城墙。城址内出土遗物多宋至明代的瓷器,主要有罐、碗、擂钵、盏类,另有少量的铜镜、铜锅、铁鼎、铁剑、骨器等。

右:东门头遗址房址及排水沟

另外,在宋代北城墙外侧发现一条用150块河卵石摆设的龙形象。该龙位于东掖门附近,全长10.88米,昂首,屈身,尾上翘,腾飞状。从它的造型看,首尾高差错落有致,西低东高,相对高差达0.62米。从所处的位置看,它背对长江,头向西,尾朝东,恰与宋代城墙和长江的走势相仿,寓意耐人寻味。

少量的宋代土坑洞室墓分布于北城垣外侧,皆单人葬,头高脚低,头朝向长江,随葬瓷壶、碗、铜钱等,特征与秭归室墓相仿。

虽然东门头发掘的规模有限,但其中包含的信息相当丰富,对研究三峡地区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一方面,遗址的面积大,延续的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出土遗物具有代表性,证明东门头遗址是三峡库区一处十分重要的遗址,有助于深入理解三峡地区聚落的形成、发展及特点,有助于系统认识该地区古文化的年代序列、发展水平与特征。

另一方面,以往三峡地区的建城史几乎是一项空白,文献记载多模棱两可,在东门头遗址所揭示的多时期使用的城址,在三峡地区尚属首次,为总结该地区城址的特点、分析城址的性质、理解城址变迁的原因、认识城址在区域文化中的中心作用,以及科学谱写三峡地区城市史都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线索。

猜你喜欢

城垣城址东门
东门渔村渔文化的构成及其传播路径策略分析
东门老街
两城镇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
龙山时代中原与江汉地区城垣建造技术比较
能大能小
我要吃冰淇淋
云南巍山龙于图山城址
憶山水城林·魅力都城——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
由即墨古城想到的 古代城址应如何向公众展示?
东门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