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2011-05-23

山东医药 2011年20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神经功能脑梗死

(莱芜市人民医院,山东莱芜271100)

脑梗死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并发症多,致死、致残率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活生存质量。现代医学认为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1]。我们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脑梗死及分期综合护理干预,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12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老年脑梗死患者120例,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60~82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1.52±8.25)分;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63~80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2.19±8.47)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病情严重程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疗法,包括控制血压、脑水肿、改善脑循环、防止并发症及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维脑路通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入,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通脉汤(处方组成:地龙15 g、全蝎15 g、黄芪20 g、当归20 g、半夏12 g、天麻15 g、红花10 g、丹参20 g、川芎15 g、香附10 g、三七10 g)。l剂/d,水煎2次取汁400ml,早晚分服,14剂为1疗程。

1.3 疗效评价 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采取用药前及治疗7 d、14 d各评分1次的方法评定。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l%~100%;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多18%以上。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14 d对照组 60 22.19±8.47 18.49±5.18* 13.87±5.63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7 d 治疗后△治疗组 60 21.52±8.25 14.21±4.74*▲ 9.38±4.05△▲

2.2 临床疗效 对照组基本痊愈13例,显著进步20例,进步14例,无变化8例,恶化5例,总有效率78.3%,治疗组分别为20例、28例、6例、4例、2例和9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活血通脉汤能改善患者脑部血液循环,促进脑血管侧枝循环建立和微循环的自动调节,保护脑组织,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全身血瘀症状[4,5]。本研究应用维脑路通与本方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脑梗死患者,疗能显著增强,降低了致残率,毒副作用少。同时选用中药药物价格低廉,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我们根据老年脑梗死不同分期及老年人病理、心理特点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期护理体会:①急性期护理:嘱患者安静卧床,避免躁动和情绪激动,每日记录24 h出入量,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变换体位,保持良肢位,鼓励患者咳嗽排痰[6]。同时,要使患者皮肤保持清洁干燥,对易受压部位,要勤按摩,增进局部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发生。保持大小便通畅,对患病48 h以后不能进食者,及时给予鼻饲流质软管,输液速度根据病情适当控制,使用脱水剂时避免药液外渗引起的组织坏死。②康复期护理:康复治疗开始的越早越好,由医护人员给予正确指导和一定的帮助,如翻身、按摩、坐起、站立、走路等。避免瘫痪患者肢体障碍的诸多不良姿态。早期投入康复训练,坚持锻炼。失语患者每日上、下午对其进行语言训练,方法有对话、读报、听收音机等[7]。③后遗症的功能恢复护理:语言障碍的患者情绪多焦躁、痛苦。医护人员要多接触患者,让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心理。必须尽早地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反复练习坚持不懈。急性期护理上要注意将瘫痪肢体置放功能位置,以防肢体发生挛缩畸形,多采用仰卧位和侧卧位。在患者病情稳定情况下,指导和辅助其进行功能锻炼,从简单的屈伸开始,要求活动充分,合理适度,避免损伤肌肉和关节,2~4次/d,每次5~30min。④心理护理:加强对老年患者的认识、感情、行为的护理,进行有效的引导。根据各阶段病情变化,掌握患者心理需求,改变患者心理状态。解除患者顾虑,缓解紧张焦虑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自觉主动配合治疗。尽量满足患者的各种需要,稳定因疾病带来的急躁情绪。对治疗期间的症状及急躁心理,要查清原因,精神上多给予同情和安慰。

[1]刘明铎.实用颅脑损伤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420.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2.

[4]黄立斌.西医常规疗法结合黄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药,1999,23(5):12.

[5]丁立东,郭俊华,茆华武,等.疏血通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2,3:187.

[6]张悦怡,庄一渝,程丽君,等.急重症救护新概念与新技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79-181.

[7]王春英.脑卒中致运动性失语伴沟音障碍的早期进行锻炼[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3):279.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神经功能脑梗死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益气祛瘀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