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果身边有人摔倒

2011-05-21于俊霞

民生周刊 2011年37期
关键词:亚历山德拉受助者丽莎

□ 本刊记者 于俊霞

救还是不救?这是个问题!

9月初,这样一则新闻引爆了各大媒体的版面:9月2日上午,湖北省武汉市,88岁的李大爷在离家不到100米的菜场门口迎面摔倒后,围观者无人敢上前救助。一个半小时后李大爷被刚刚赶到的家人送往医院救治,终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

见死不救?冷漠?社会道德的衰败?在铺天盖地的谴责声里,众多网友和评论员也冷静分析了此事件的成因。“彭宇案”、“许云鹤”案尘埃未定,8月26日江苏南通风波再起,长途车司机殷红彬、乘务员郁维贞在路上扶起了一位被撞伤的老太太。事后,老太太指称司机为“肇事者”,直至司机提供了当时车载监控探头拍摄的现场画面,助人真相才大白天下。一时间关于“如何做好事”、“好人难当”的议论甚嚣尘上,新华网发表评论《爱心,伤不起!我们为何见义“不敢为”》,燕赵都市报质问《如何搀起“摔倒的道德”》,法制晚报称《“见死不救”,别摔了我们的良知》……

本刊记者就此事采访了一位在央视多年从事道德类节目制作的记者。该记者表示,实际上中华民族本身具有“见义勇为”的优良品格,这在每年的道德模范人物评选中可窥一斑。“为‘义’丢了性命的百姓英雄不在少数,而目前的窘境是,突发事故现场,围观者顾虑比较多。因为被救者往往是命悬一线或遇到了某种危险,一旦实施救援,就有可能承担救援失败的风险,甚至是恶意讹诈,之后无止境的诉讼、取证,都会给救人者本人及家庭带来诸多麻烦。”

同时该记者还表示,“我们应该鼓励救人者,但不应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要求普通百姓。与其说‘救与不救’是道德问题,在目前的环境下倒不如说是方法问题。”

施救应掌握免责技巧

该记者认为,如果身边发生突发事故,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确定伤者危急情况,属于摔伤、窒息、还是卡死,并拨打120急救电话,之后再进行施救;对于情况不危重的,应先向伤者询问情况,并取得伤者本人的救助许可。

其次,在市区范围内遇到突发情况,应观察周围是否有监控设备,如交通摄像头等,这将为自身免责提供很好的证据保障。如果没有监控设备,可以采取手机拍照、请路人见证等措施。“彭宇案”与“许云鹤案”的尴尬之处都是“现场无法还原”,即没有现场相关的影像资料。

再次,遇到危重伤情者,需要正确的急救措施,如果本人没有急救常识,可以向周围人求助,并表明自己可以帮助救援并证明其行为的性质。很多时候,一个人的行为具有带动作用,没有第一个人表态,所有的人都可能保持沉默;一旦有第一个人站出来,很可能就会有响应者。

最后,遇到受助者要求索赔等情况,应立即报警,要求民警协助解决,一是因为民警具有鉴别“碰瓷”的专业能力,二是能为救助现场尽可能多地保留证据、证人,以避免类似“许云鹤案”事发一年之后引发诉讼,遭遇 “现场无法还原”的尴尬。

以武汉市李大爷事件为例,当时事发在闹市区,围观者众多,“免责取证”比较容易。如果当时有人给他翻个身,李大爷可能就不会因为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

该记者还补充到,这些措施都是在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的情况采取的权宜之计,更长久的办法应该是相关职能部门增强对助人者的法律保障,能免去救人的“后顾之忧”,才能有更多好人挺身而出。此外,受助者也应提高自身修养和觉悟,别让好人都成了“东郭先生”,应抱感恩之心,竭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这样,当我们真正遇到危险的时候,才能“死里逃生”。

“好人免责”法规须完善

除了救人者应该掌握的技巧,许多专家也对国家部门提出了诸多建议。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雷洪教授举例说:在做好事者或见义勇为者受到委屈时,公权机关应主动介入调查,由他们承担举证责任,这样才能卸掉市民见义勇为时的思想包袱,促进正义的社会风气形成。一桩桩翻版的“彭宇案”,危及的不仅仅是社会个体,更有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那么,修复破碎的道德,就需要公共部门出手相助,为维持正常道德水平承担成本。

网络上可以搜索到这样一个实例。2004年,美国加州一位叫亚历山德拉的女子发生车祸。丽莎把卡在车里的她拉拽出来。亚历山德拉车祸后瘫痪。2008年亚历山德拉把丽莎告上法庭,称丽莎拉她出车时用力过度,所以要为她的瘫痪负责。而加州议会通过的“好心人免责条例”规定:没有法定义务也没有约定义务,出于道德要求无偿对他人进行帮助的人,即使在进行紧急医疗抢救中出现失误,也享有法律责任上的赦免。亚历山德拉最终只能撤销对丽莎的控告。

深圳晚报发表评论说:这就是法律的善意。道德有了法律的保护,善心才能“有恃无恐”。

“黄金4分钟”:急救常识很重要

救人者掌握免责技巧、受助者报以感恩之心、政府部门提供法律保障,如此下来,就剩下怎么把人救活了。

记者在诸多城市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市民的急救常识普及率低得惊人,仅为1%左右。在2007年“世界急救日”前,广医某医院的彭大夫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在急诊值班已经十几年了,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例患者亲属或者朋友能够进行简单的心脏复苏处理的。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国际上已经普及“第一生命链”的救护理念。其中的关键是“黄金4分钟”,即发生意外后,第一目击者只有抢“黄金4分钟”,立刻对伤者施以心肺复苏术,医生到达时才有机会。

医学研究表明,如果心跳和呼吸骤停,脑细胞在常温下对缺氧的耐受极限通常为4分钟;4-6分钟,脑部损伤不可逆转;超过8分钟,抢救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超过15分钟基本上就“没救”了。所以,医学界就把这个时间称为救命的“黄金4分钟”。

如果有人在身边昏厥或猝死,在4分钟内,我们能做什么呢?

要保证病人气道通畅。将病人平卧在平坦的地方,让病人仰头,使病人的口腔、咽喉轴呈直线,防止舌头阻塞气道口引起窒息。如果病人先前发生过呕吐,要把呕吐物清除,确保气道通畅。

判断患者心脏是否停跳。翻开眼皮,看瞳孔是否固定;触摸颈动脉,有没有脉搏跳动;呼唤患者,有无反应;观察胸廓,是否有起伏运动。

一旦确定心脏停跳,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对于猝死的病人,应立即对病人的心前区拳击。拳击的部位是:病人左胸前乳头部位。拳击的次数一般为2~3次,拳击要有力,而后立即进行心脏按压。

按压时用力要均匀,双乳连线中间点即为按压区;右手掌根部紧贴食指上方,左手放在右手手背上,手指交叉,上下起伏垂直按压。按压30次之后做2次人工呼吸,如此循环。

等救护车赶到,我们的任务就完成了,一条鲜活的生命就保住了。他如果是个孩子,以后可以成家立业、结婚生子;如果是老人,可以回味人生、安享晚年。或许我们真的会因此惹上一身麻烦,但和生命的尊严相比,一切都是那么微不足道。

猜你喜欢

亚历山德拉受助者丽莎
受助者视角的帮助行为:后果、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穿白裙子的女孩(中)
穿白裙子的女孩(下)
穿白裙子的女孩(上)
人人都该学点心理急救
你是哪种职业呢?
扶困助学活动有效性对受助者心理、思想影响的案例研究
《啊,拓荒者!》的积极心理学解读
快递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