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精装配套保障房

2011-05-21高波涛

民生周刊 2011年37期
关键词:建业组团南京市

□ 本刊记者 高波涛

南京第一个保障房项目。图/高波涛

南京1000万平方米的保障房项目正在以四大组团形式如火如荼地建设。明年年底将全部完工交付,届时将提供8.2万套保障性住房,实现保障房供应由“人等房”到“房等人”的转变。

然而,让南京市民最舒心的不只是保障房从无到有的转变,而是房间的精细装修、社区完善的配套服务以及周边即将开工建设的地铁。从“标配”到“高配”,保障房也能精装配套,让安居的百姓安了心。

保障房不省心

追溯南京保障房建设应该在10年前。2001年底筹备、选地,当时就叫“解困房”,主要为了解决教师等用房,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由政府、单位、个人各出资三分之一。

雨花区铁心桥街道的“景明佳园”是南京市公认的第一个保障房社区。2002年上半年开始征地建设,主要用于安置拆迁低收入居民,建设经适房、廉租房。该社区共分四期,2003年10月份第一期竣工,入住2000户左右。

何小琴是第一批入住的居民。

“刚住进来时,很高兴,也很满意。和以前住的地方比,55平方米的新房子算是很大了。”

几天后,何小琴却失望了。

“小区只有两条公交线路,还都是过路站。看病没有公立医院,取钱没有银行,寄信没有邮局。配套设施很不完善。”

居民的意见逐渐增多,通过征求意见后,“景明家园”建立“2+4”管理新模式。即改革社区管理机构,组建社区管委会和社区党总支,统一领导和协调市容执法组、公安组、社区居委会和物业公司等4个组织机构,综合管理经济适用房小区事务。随后,公交、银行、超市,零售业等配套设施逐渐进驻小区。

2007年,第二、三、四期保障房全部建成并交付使用,“景明佳园”社区入住达2万余人。

然而,相对逼近800万人口的南京,现有的保障房明显有些捉襟见肘。一位70多岁的老人就给市长写信要房子,他直言:再等下去命都没了。这给2009年初到任南京市长的季建业很大触动:“在南京,大概有4万户拆迁居民,有的居民三、四年还没有拿到房子,老百姓反映很强烈。”季建业感慨地说道。

而让他感触更大的是有一次在路上查看交通情况,一个骑着电动车的市民对他说:“我原来住在新街口,因为拆迁被安置到‘乡下’居住,每天上班单程45分钟,路况一塌糊涂。与原来住的新街口相比,很多功能不配套。”

一个要房子,一个有了房子还不满意。这两件事让季建业不得不认真考虑,如何让这些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的市民生活得更好。

“我们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谋划,经过初步调查,决定建设1000万平方米的保障性住房。”季建业说道,与此同时,关于保障房配套设施的蓝图也在季建业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

地铁小镇

保障房就该将就吗?市民对于出行不便的抱怨让季建业不断反思。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征地存在的困难,让政府在地块周边的便利性和征地的可能性之间,无奈地选择了后者。

南京市选取的4个保障房建设区域分别是岱山、上坊、西花岗和丁家庄,这4大组团需要用地1万亩。

然而,2010年,南京市土地农转建指标总计5千多亩,南京市政府从有限的土地指标中安排了近一半优先用于保障房建设。尽管如此,保障房用地缺口仍然存在。

在征地拆迁工作难以推进的情况下,政府不得不挤占发展产业、基础设施项目的土地指标,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甚至首先向市政府下属企业要地。“丁家庄组团所在地原是市交通集团的物流用地,于是,保障房征地先从这里做起来。”季建业解释道。

然而,问题依然存在。“如果(保障房)建设量大,不集中建设根本完不成。集中解决,就会发现这个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城市该建的地方几乎都建设了,只能在近郊区。”南京市住房保障处一位工作人员说道。

季建业也认识到了这一点。由于主城区很难找到成片的土地可用作保障性住房,所以四大组团保障房尽量在绕城公路的周边,通过“六改八”把绕城公路改造成城市交通主要道路,并且逐步打通城市中心区与各个保障房区域之间的交通。

除地面公路交通外,南京市还在全力调整、配置轨道交通。比如西花岗组团,将建成一条轻轨线在里面循环,打造地铁小镇;而岱山位于西善桥,这个地方面积较大,南京市正在与铁道部商量,将原有的宁芜线改成轨道交通。季建业透露,这条轨道交通8号线将经过中华门、安德门一直通到江宁,并与1号线、3号线实现交换。“我希望今后老百姓能够通过轨道交通到达这些地方,这样就方便了百姓的出行。”季建业说道。

据了解,南京市接下来将继续规划1000万平方米保障房,并且规划建设一些地铁小镇,大概每个小镇3-5平方公里左右。

“在6号线到浦口、六合区的地铁沿线组团建设保障房,让老百姓择地铁小镇而居。”季建业解释道:“这个规划主要是满足那些经济条件稍微差一点的居民的住房需求。他们买不起城里的房子,只好买远一点,但是我们要保证交通方便,价格又相对便宜。”

地铁小镇的规划,将成为缓解居民高房价压力和缓解出行难的一项重要措施。而这一想法源于去年8月,季建业去新加坡参加首届青奥会的闭幕式的经历。

在新加坡,季建业专门乘坐轨道交通参观了当地一个新建的地铁小镇,而那个小镇实际上也是政府新建设的公共廉租房。这给了季建业很大启发。“香港也是这样开发建设的,南京可以学习这些城市的先进经验与措施。”回到南京,季建业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环境优美的保障房社区。图/高波涛

组团建设多元化社区

组团建设是南京市保障房的一个特色,却也引发了“把困难户集中在一起”的诸多争议。然而,从配套设施建设的角度来看,南京保障房的组团模式绝不是简单的“贫民区”。

把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困难户用房、公租房、低价商品房整合在一个组团中,建设多元社区,是南京保障房组团建设的初衷。

“我们要求文化、教育、医疗、养老、就业全部在社区里面解决,所有配套必须一次到位。”季建业认真地说道。

据了解,为给保障房建设保驾护航,南京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保障房建设指挥部。同时,在指挥部领导下,由市住建委、国土局、城建集团、交通集团共同出资10亿元,组建南京市保障房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丁家庄保障房项目位于栖霞区迈皋桥街道。走在建设工地上,记者看到即将封顶的楼盘被绿色的防护网包围着,整齐划一又显得格外壮观,而鳞次栉比的脚手架也在续写着新楼盘的成长。

记者在规划图上看到,该施工工地的总建筑面积约167万平方米,住宅面积约128万平方米。其中经济适用房3385套,公共租赁房3193套,廉租房1665套,产权置换房11139套。南京市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设指挥部综合协调组副组长叶菁告诉记者,在组团内部规划上,按照“大杂居、小聚居”的概念,适当配建部分普通商品房,既让不同社会群体和谐共生,又降低保障房建设成本。

丁家庄保障房项目规划配建3所幼儿园、1所小学、1所中学和社区中心、公交场站、农贸市场、医疗中心、养老院、商业设施、停车场、地下车库等配套基础设施。到今年12月底主体工程将陆续竣工,可容纳2万居民居住。

望着不远处的紫金山,叶菁告诉记者,这只是四大组团保障房项目中建设面积最小的,其余三个都比这里的面积大,配套比商品房还要齐全。

“在1000万平方米的保障房建设中,配套功能区域占了200多万平方米,实现了各类配套一次到位。”季建业介绍道。

“十二五”期间,南京市将积极实施“百万人住房改善建设计划”,规划期内,南京市将完成建设各类政策性住房2000万平方米。2011年下半年南京市还要启动总建筑面积约1000万平米的保障房建设新地块。这是南京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为民办实事、构建和谐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百姓心里踏实了,我们政府心里也就踏实了。”南京市市长季建业告诉记者。

而在采访最后,南京市第一个保障房“景明佳园”社区的居民徐阿姨拉住了记者,讲述起她与保障房的故事。

从前,徐阿姨一家三口住在十几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做饭得在外面搭个棚子,下雨时雨水还经常倒灌进屋。2006年,徐阿姨搬进“景明佳园”,儿子结婚后,她和老伴住着74平方米经济适用房,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房子让徐阿姨感到非常满意。

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小区的绿化及配套设施逐渐齐全。“儿子让我把这里的房子卖掉,买个大的房子和他一块住别墅,可我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徐阿姨说道。

让徐阿姨留恋的还有社区自发组建的娱乐运动队,现已多达16支,“我们有唱歌队,健身操队,锣鼓队……我们这些老年人现在都爱玩,你能不能跟他们(领导)说说,给我们专门建一个室内的活动室,我们能有地方玩。”徐阿姨一脸笑容地说道:“把家安在这样的社区,谁还想搬走呢?”

猜你喜欢

建业组团南京市
南京市集中“检视”三方评议
“快递阿姨”组团送快递
Abundant Exact Solutions for Differential-Difference Equations Arising in Toda Mechanics
再见情敌,十年烟云爱也悠悠恨也悠悠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兵器组团“打雪仗”
组团给石界老前辈拜年去!
摘葡萄
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