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疲劳性亚健康不同中医证候人群疲劳特点的研究*

2011-05-16薛晓琳王天芳王佳佳李冠儒张雅静

天津中医药 2011年4期
关键词:评量亚健康肝气

薛晓琳,王天芳,韩 萍,王佳佳,李冠儒,张雅静

(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系,北京 100029;2.北京小汤山医院体检中心,北京 102211)

疲劳性亚健康不同中医证候人群疲劳特点的研究*

薛晓琳1,王天芳1,韩 萍2,王佳佳1,李冠儒1,张雅静1

(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系,北京 100029;2.北京小汤山医院体检中心,北京 102211)

[目的]探讨疲劳性亚健康不同中医证候人群的疲劳特点。[方法]依据相关标准对疲劳性亚健康人群进行中医辨证,并按照一定原则对辨证结果进行归类;采用疲劳自评量表(FSAS)对不同证候类型的疲劳性亚健康人群的疲劳进行量化评定,并通过统计软件对其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躯体疲劳分值、总体疲劳分值各组无统计学差异,精神疲劳分值、疲劳后果、疲劳对睡眠/休息的反应、疲劳的情境性分组各组人群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疲劳性亚健康不同证候人群的疲劳状况存在差异。2)肝郁脾虚证人群的躯体疲劳表现、精神疲劳和总体疲劳较其他证候人群明显,尤其精神疲劳表现较其他人群突出,疲劳对其生活、工作的影响也较为明显;阴虚证类精神疲劳、总体表现及疲劳对生活、工作造成的影响均不明显。3)疲劳特征方面:阳气虚证类人群的睡眠/休息不能缓解疲劳的状况最为突出;肝气郁结证人群的疲劳最易受到环境和情绪的影响而加重或减轻。

中医诊断学;疲劳性亚健康;证候;疲劳

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及疾病之间的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亚健康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将其初步归纳为躯体、精神心理和社会交往3个方面,在躯体亚健康中,根据其主要症状的表现特点,可进一步分为疲劳性亚健康、疼痛性亚健康等[1-2],其中疲劳性亚健康是亚健康中较为常见的状态。

本研究拟通过临床调查,选择符合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人群[3],探讨其不同中医证候人群的疲劳状况,旨在探讨疲劳发生的中医机制,并为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中医有效干预措施的制订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受试对象来源 共收集疲劳性亚健康人群495例,去掉辨证不明确者3例,纳入研究分析者为492例,来源于2008年3—12月在北京小汤山医院的体检。其中男279例(56.7%),女213例(43.3%),平均年龄(38.38±9.04)岁。

1.1.2 选择标准

1.1.2.1 诊断标准 根据《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1],课题组制定的疲劳性亚健康判定标准为[3]:以疲劳为主诉,且疲劳持续或反复发作3个月以上,并排除可能引起疲劳的疾病,即运用西医学常规体检方法及指标体系检测无明显异常;且运用疲劳量表-14(FS-14)[4-5]测评,疲劳总分值达到3分及以上者。

1.1.2.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疲劳性亚健康的判定标准;年龄在18~60岁(含18岁与60岁);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近1个月内未采用针对疲劳的干预措施(包括服用相关抗疲劳保健品);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1.2.3 排除标准 近1周内有外感、外伤等急性病史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及半年内计划受孕者;有精神疾病史或精神疾病家族史者。

1.2 研究方法

1.2.1 疲劳评定工具及方法 采用疲劳自评量表(FSAS)[6-7]对上述疲劳性亚健康人群的疲劳状况进行量化评定。

FSAS由23个项目组成,可用于评定人群的疲劳类型、程度(包括躯体疲劳、精神疲劳与疲劳后果3个因子)及特征(包括疲劳对睡眠/休息的反应、疲劳的情境性与疲劳的时间模式3个因子)。评分越高疲劳的程度越重,特征越明显。

依据疲劳自评量表的评定标准,对上述人群填写的疲劳自评量表数据进行整理及分析,统计FSAS的躯体疲劳、精神疲劳、疲劳后果、疲劳对睡眠/休息的反应、疲劳的情境性5个因子的分值(标准分),并统计两组的总体疲劳分值(即躯体疲劳、精神疲劳及疲劳后果总分的标准分)。

1.2.2 疲劳性亚健康人群的证候辨识 由2名有经验的医师,参照《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1]及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等的相关内容,根据每位疲劳性亚健康者的表现进行中医辨证。

1.2.3 辨证结果的汇总归类 辨证结果初步归纳为24种证型,其中证型较单纯者347例,分别为肝郁脾虚(121例)、肝气郁结(46例)、肝郁化火(37例)、心脾两虚(20例)、肝胃不和(20例)、胆郁痰扰(18例)、痰热内扰(17例)、脾虚湿阻(14例)、肝肾阴虚(11例)、肺脾气虚(10例)、湿热蕴脾(6例)、脾气虚(6例)、脾肾阳虚(5例)、心胆气虚(3例)、胃火炽盛(2例)、湿热内阻(2例)、肾阴虚(2例)、肝阴虚(2例)、肝胆湿热(2例)、痰湿内阻(1例)、肾阳虚(1例)、肺气虚(1例)。复合证候(多证兼杂者)145例,其中较大一部分兼杂证包含有肝郁脾虚证,故将复合证候分两类,一类为肝郁脾虚兼夹他证(是指在肝郁脾虚的基础上,再兼有其他证候者,70例),另一类为其他复杂证候(由2种或3种证候复合而成的复杂证候,且不包含有肝郁脾虚证的复合证候,如“肝火炽盛、肝胃不和、痰湿内阻证”为其中一种情况,75例)。

鉴于证候的复杂性及样本量分布的不均匀性(部分证候类型仅为1、2例),为便于对不同证候人群的疲劳特点进行比较,又将单个病例的辨证结果进行了二次整理,最终整理为肝气郁结证、肝郁脾虚证、热(火)证类、湿证类、阳气虚证类、阴虚证类、肝郁脾虚夹杂证、其他复杂证候。将按此整理的8类证候数据(每个病例的辨证结果)定为统计分析数据。

归类证候的原则为:1)证候较单纯,样本量较大者,保留原始辨证的结果,如肝气郁结证。2)样本量较少,且证候表现不复杂者,以组成证候的病性要素为归类的依据,如将肝郁化火、胃火炽盛、肝胃不和、胆郁痰扰、痰热内扰归为热(火)证类;脾虚湿阻、湿热蕴脾、痰湿内阻、肝胆湿热、湿热内阻归为湿证类,鉴于湿的特征及其对疲劳产生的影响,湿热内蕴表现者归为湿证,不归为热证。肺气虚、脾气虚、肺脾气虚、心胆气虚,包括阳虚,均归纳为阳气虚证类,因本证主要涉及心、脾两脏,而气血相生,故将心脾两虚也归为此类;肝肾阴虚、肝阴虚、肾阴虚均归纳为阴虚证类。3)证候复杂,难以归类者,均统称为“复杂证候”。如“肝火炽盛证、肝胃不和证、痰湿内阻证”同时并见者。4)鉴于前期研究认为,疲劳的产生与中医肝、脾两脏的关系尤为密切,故将肝郁脾虚证夹杂有不同其他证候者统称为“肝郁脾虚夹杂证”。

1.3 数据整理及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Date2.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完成双人双机背靠背录入,对两次录入的数据进行核查,根据原始数据核对两次录入不一致的数据并修改。

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各组人群的疲劳因子及总体疲劳分值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各组人群疲劳因子及总体疲劳分值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数据为偏态分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FSAS(疲劳自评量表)各因子及总体疲劳分值的统计结果为:1)躯体疲劳分值:肝郁脾虚夹杂证、肝郁脾虚证人群的分值高于其他证候人群的分值,热(火)证类得分值最低,各组人群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精神疲劳分值:热(火)证类、肝郁脾虚证人群的分值高于其他人群分值,阴虚证类人群的分值最低,各组人群分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3)疲劳后果: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证人群的分值高于其他人群分值,阴虚证类人群的分值最低,各组人群分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4)总体疲劳:肝郁脾虚、肝郁脾虚夹杂证人群的分值高于其他人群分值,阴虚证人群的分值最低,各组人群分值无统计学差异。5)疲劳对睡眠/休息的反应:阳气虚证类最高,肝气郁结证人群的分值最低,各组人群分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6)疲劳的情境性:肝气郁结证人群的分值最高,湿证类人群的分值最低,各组人群分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及居处环境的污染等,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临床上,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越来越多,从而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亚健康对人们生活、工作的影响及其高发生率,使得对亚健康状态有效干预措施的需求日益突显。而中医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在调治亚健康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表1 疲劳性亚健康不同证候人群的FSAS(疲劳自评量表)因子及总体疲劳分值比较(±s)Tab.1 Comparison of FSAS factor scoreand fatigue consequences factor scorebetween differentsyndromes in peoplewith fatigue-predom inantsub-health(±s) 分

表1 疲劳性亚健康不同证候人群的FSAS(疲劳自评量表)因子及总体疲劳分值比较(±s)Tab.1 Comparison of FSAS factor scoreand fatigue consequences factor scorebetween differentsyndromes in peoplewith fatigue-predom inantsub-health(±s) 分

注:表中加粗数字为因子中分值较高者,加*标记的数字为因子中分值较低者。本表中的统计量为不同证候组间的比较结果。

项目 肝气郁结证例数=46肝郁脾虚证例数=121肝郁脾虚夹杂证例数=70湿证类例数=25热(火)证类例数=94阳气虚证类例数=46阴虚证类例数=15其他复杂证候例数=75 H值 P值躯体疲劳 28.40±16.55 33.73±18.44 34.38±17.38 30.25±16.41 28.26±17.19*29.35±13.49 30.83±16.28 30.25±16.92 11.134 0.133精神疲劳 21.47±12.55 26.39±16.15 25.98±14.22 25.25±11.90 27.46±17.03 19.84±12.59 19.17±13.87* 22.75±10.20 15.572 0.029疲劳后果 26.81±11.13 26.76±15.01 24.29±11.70 22.67±12.15 25.31±13.67 18.39±11.67 15.00±13.71* 24.11±13.09 22.970 0.002总体疲劳 25.74±10.76 28.65±13.40 27.65±10.36 25.57±10.88 26.77±13.72 21.93±10.12 20.71±11.31* 25.48±10.18 13.732 0.056疲劳对睡眠休息的反应 25.54±19.89*30.58±22.76 31.61±23.58 33.00±20.69 27.26±20.74 43.21±24.11 33.33±22.98 27.83±23.66 18.519 0.010疲劳的情境性 50.43±22.68 45.21±21.17 43.79±20.60 30.60±15.09*45.96±20.32 32.07±20.78 37.67±28.65 40.73±20.38 32.124 0.000

疲劳性亚健康为亚健康中常见的状态,该人群以疲劳为主要表现,因疲劳为主观、多维症状,其表现形式多样。因此,量表是目前疲劳评定的主要工具。

中医在传统认识上,将疲劳的产生多归因于气虚、湿邪阻滞、暑邪所伤。本研究通过经验辨证显示,肝郁脾虚证为疲劳性亚健康的最常见证型,除此之外,还可涉及到气虚、阴虚等虚证和气滞、湿阻、热壅等实证,一些人群还表现为更复杂的证型。

本研究通过采用疲劳自评量表(FSAS)对不同证型人群的疲劳状况进行评定,结果提示:1)疲劳性亚健康不同证候人群的疲劳状况存在差异。2)肝郁脾虚证人群的躯体疲劳表现、精神疲劳和总体疲劳较其他证候人群明显,尤其精神疲劳表现较其他人群突出,疲劳对其生活、工作的影响也较为明显;热(火)证类人群的精神疲劳表现也较为突出(考虑此结果与该部分人群以肝郁化火证候多见有关),但躯体疲劳表现不突出;阴虚证类精神疲劳、总体表现及疲劳对生活、工作造成的影响均不明显。3)疲劳特征方面:阳气虚证类人群的睡眠/休息不能缓解疲劳的状况最为突出;肝气郁结证人群的疲劳情境性最为明显,即此人群的疲劳最易受到环境和情绪的影响而加重或减轻。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指出:“肝者,罢极之本。”肝木受邪后“肃杀而盛,则体重烦冤”,且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肝郁而情志失调则生愤郁,何梦瑶《医碥》言:“诸郁源于肝”;“脾主肌肉四肢”,“脾藏营,营舍意。”“意”指思维记忆功能;而肝脾之间关系密切,《素问·保命全形论篇》云:“土得木而达。”肝失疏泄,则横逆犯脾。可见肝郁脾虚证候患者的躯体疲劳、精神疲劳较为突出的原因与肝、脾两脏的生理功能失调相关,本研究提示的疲劳与肝脾之间的密切关系与课题组前期的研究结果一致[8]。目前的一些研究也表明,记忆与情绪障碍有一定的关系[9],而精神疲劳中记忆力的下降是其主要特征之一。

本研究还提示,不同证候的患者可表现出不同的疲劳特征,如肝气郁结患者疲劳的情境性明显,这与肝气郁结人群在环境舒适、心情愉快的情况下,气机得舒,在环境杂乱、心情不快的情况下,气机更加郁结的病机特征相关,而阳气虚证类人群的睡眠/休息不能缓解疲劳的状况最为突出,与其中医病理机制相关,本组人群中有20例心脾两虚患者,该组人群“疲劳对睡眠/休息的反应”因子的平均分值为(56.25±20.07)分,因心脾两虚,心神难安,故该证患者睡眠较差,表现为入睡困难,睡中易醒等,是导致该人群睡眠/休息不能缓解疲劳的原因。

本研究通过对疲劳性亚健康不同证候类型人群疲劳的量化评定及分析,显示出不同证候间的疲劳表现确有不同,为揭示疲劳的中医发生机理及进一步制订针对性的疲劳性亚健康中医药干预方案提供了依据[10-11]。由于证候的复杂性,脏腑之间生理上互相依赖,病理情况下相互影响,加之该组人群的证候类型繁杂多样,且不同证候类型的样本量不均衡,某些证候的样本量无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因此,进行数理统计比较时有一定的难度[12]。本研究基于中医对疲劳的传统认识及前期研究对疲劳发生的中医机理的认识,对经验辨证后的证型进行了尽可能合理的归类整理,但仍存在证候分类方法不完全统一的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通过选择性地纳入不同证候类别的研究人群进一步对本研究所取得的结论进行完善。

[1]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0.

[2]谢雁鸣,刘保延,朴海垠,等.亚健康人群亚型症状特征初探[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5):355-357,360.

[3]张雅静,王天芳,薛晓琳,等.中西医结合疲劳性亚健康判定标准的探讨[J].北京中医药,2009,28(4):269-270.

[4]Chalder T,Berelowitz C,Pawlikowska T,etal.Developmentofa fatigue scale[J].JPsychosom Res,1993,37(2):147-153.

[5]王天芳,张翠珍.疲劳量表-14[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特刊):61.

[6]王天芳,薛晓琳.疲劳自评量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3):194-197.

[7]薛晓琳,王天芳,于春光,等.疲劳自评量表的信、效度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6):550-554.

[8]王天芳,张翠珍,季绍良,等.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疲劳特征及中药的治疗作用[J].中国医药学报,2000,15(4):58-60.

[9]赵晓晶,冯正直,宋彬彬,等.抑郁情绪大学生自传体记忆具体性特点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2):204-206,209.

[10]李先涛,于春泉,王泓午.亚健康状态预警指标体系构建设想[J].天津中医药,2009,26(4):271-273.

[11]步怀恩,王泓午,于春泉,等.亚健康状态中医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9(1):10-12.

[12]王佳佳,王天芳,王 龄,等.疲劳性亚健康状态人群虹膜表现特点的探索性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0(2):79-82.

Study on fatigue characteristics in peoplewith fatigue-predom inant sub-health based on different TCM syndromes

XUEXiao-lin1,WANGTian-fang1,HANPing2,etal
(1.Beijing University of TCM,Beijing100029,China;2.Health Examination Centre,Beijing Xiaotangshan Hospital,Beijing102211,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fatigue characteristics in peoplewith fatigue-predominant sub-health based on TCM syndrome.[Methods]Referring to related standardsof TCM,thedifferentiationsof TCM wasperformed and in accordancewith the definite principle the differentiated resultswere classified.Using self-evaluating criteria(FSAS)the fatigue degree for fatiguewasquantified in each patient with fatigued sub-health status.Fatiguewas assessed in allof people using fatigue self-assessmentscale and fatigue characteristicswere analyzed among differentpeople by statistics software.[Results]In addition to physical fatigue factor score,fatigue consequences factor score,and other factors scores are differentamong different people based on TCM syndromes(P<0.05).[Conclusion]1)Differentpeople with fatigue-predominantsub-health based on different TCM syndromes have different fatigue characteristics.2)Physical fatigue,mental fatigue and total fatigue aremore obvious in liver-Qistagnation and spleen-Qideficiency in TCM than in other syndromes.Mental fatigue,total fatigue,fatigue consequencesare less obvious in Yin deficiency syndrome than in other syndromes.3)It ismostobvious thatsleep or rest cannot reduce fatigue in Yang-qideficiency syndrome.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tigue on situation specificity ismostobvious in liver-Qistagnation.

diagnosisof TCM;fatigue-predominantsub-health;TCM syndrome;fatigue

R749.92

A

1672-1519(2011)04-0284-04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I13B05);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新教师课题资助项目(20070026017)。

薛晓琳(1969-),女,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症、证的规范化、客观化研究,亚健康的判定及干预评价研究。

王天芳。

2011-05-27)

猜你喜欢

评量亚健康肝气
基于成果导向的实作评量工具开发与应用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自拟疏肝和胃汤加味治疗肝气犯胃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春季养肝食何“味”
大数据时代基于OBE的线上会计基础培训评价
甩掉亚健康 我们在行动
跟踪导练(一)
基于“成果导向”教学理念下《动物微生物及免疫》课程评量方法的开发与设计
我国台湾地区身心障碍者职业辅导评量及启示
68例肝气郁结型慢性胆囊炎腹腔镜术后中医护理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