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生政治”提速

2011-05-14王维博

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9期
关键词:民生问题民生政治

王维博

民生问题在“两会”上被提升为“重大政治问题”,对中国未来影响深远

“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一身西服的温家宝在发言中再次强调中央政府的“民生理念”。

这已是温家宝作为中国总理第八次将民生作为政府工作报告的“重中之中”,用他的话说,“解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把稳物价作为宏观调控首要任务。”“各级政府一定要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3月3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政协开幕大会上点出,“民生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

从非典之后的民生反思到“民生也是重大政治问题”,民生问题被一步步推上政治高度的背后,是执政党的政治自觉,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以及危机事件倒逼的三方“合力”。

发于“危难”?

2003年,一场突出其来的非典疫情,不仅考验了中国的社会管理能力,也暴露了中国民生领域里的年久积弊。

“所谓‘民生财政,可以说从2003年起日渐明显。”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2003年非典疫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问题。

这一年,正是温家宝执政的中央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非典之后的反思,促使公共财政增加了对社会事业的投入规模。

2004年3月5日,温家宝第一次以国务院总理的身份向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说,“非典疫情蔓延,集中暴露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和财政投入将开始倾向于解决民生问题,倾向于推动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上来。”

他在报告中说,中央财政2003年全年用于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事业的支出达到855亿,比上年增长12.4%。

“增加的不仅仅有中央财政,还有各级政府对于民生问题的认识。”在刘尚希看来,正是非典之后,中央和各级政府都大幅增加民生投入,此后公共财政也主要用于新农村建设、教育、科技、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

据《2005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显示,2004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7590.3亿元,比2003年增加1006.2亿元(未扣除物价因素影响)。

到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支出首次突破千亿元。2006年3月5日,中国政府宣布,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不仅每年减轻农民负担约1250亿元,取而代之的是,每年对农业进行多种补贴。

此后,民生问题一直占据了中国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并且在认识上不断得到强调。

“五有”愿景

2007年,十七大报告将民生描绘成“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五有”愿景。

“胡锦涛穿着蓝西装系着红领带,在两个半小时的演讲中强调了‘科学发展观,呼吁确保中国高速的经济发展惠及更多人。”美国《华盛顿邮报》2007年的这段报道,代表了当年西方媒体对中共十七大的“精确观察”。

数以百计的海外媒体从胡锦涛的报告中解读出这样一个信息:中共十七大主打“民生牌”,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将加速解决人民的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一个标志性的细节是,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安排了社会建设的部分,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布局由“三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提升为“四位一体”,即“四个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民生保障开始出现在执政党的政治蓝图里。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专章论述中,中央在首次将民生描绘成一幅“五有”愿景的同时,明确指出了发展教育、扩大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社保、医疗改革、完善社会管理等实现路径。

细心的研究者发现,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GDP总量比2000年翻两番”;而十七大更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人均GDP要比2000年翻两番”。

从“经济总量”转为“人均指标”,民生意味渐浓。分析人士评价,十七大报告对民生问题的阐释及政策安排,其实是明确了党中央的民生政治的执政方向与理念,描绘了实现民生政治的路线图。

民生提速

大事件催生民生改革的事例不仅发生在2003年,同样的情景在5年后再次出现,不同的是,这一次危机倒逼之下,中国民生改革开始走上“快车道”。

风起于青萍之末。2008年6月,此时的中国,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刚刚一个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筹办工作正进入最紧张的阶段。

此时的世界,美国次贷危机正在不断加剧,巨大的阴影正在世界的另一端聚集……

进入9月,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

9月15日,有着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金融危机集中爆发并迅速向全球蔓延,世界经济陷入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衰退。

起始于太平洋对岸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面临一浪高过一浪的巨大冲击,中国经济增长下滑态势越来越明显。外贸出口增速大幅回落,月度统计甚至连续出现负增长;订单减少、工厂停产,许多工人失去工作,大批农民工不得不提前返乡。

为应对金融危机,当年11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实施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带动实施总额达4万亿元人民币的两年投资计划,在稳定外需的同时大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

扩大内需,投资固然重要,还得让老百姓手里有钱。当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一政策方向指引之下,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大规模结构性减税,科技、民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重大工程相继开工⋯⋯

伴随着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中国的民生改革开始提速。

2009年,中央安排1300亿元灾后重建,投入7161亿元给“三农”, 投入2930亿元给社保,3年各级政府投入8500亿元以保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进。

2010年,中国全年GDP增速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财政收入突破8万亿元。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去年新增就业人数大幅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第一次增长速度超过了城市。

2011年3月7日,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记者会上宣布,今年中央将力推包括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幅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六件民生大事。用于民生的支出将会占到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左右。

当然谢旭人不忘加了一个解释,“现在民生开支还有口径的问题,我说的(三分之二)有两个层次:一是和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等等;二是农业、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支出,这些实际上也是政府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服务。”

无论哪种口径,从投入的数字看,中国已在民生的道路上“加速”前行。★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民生政治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浅析医院党建工作中的人本管理
国外医疗保障模式对我国医疗保障的启示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民生寄语
政治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