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胆片改善高血压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超声研究

2011-04-17陈钰仪曾燕静

实用临床医学 2011年7期
关键词:高血压病病患者内皮

陈钰仪,赵 萍,曾燕静,吴 辉,陈 洁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a.B超室;b.心内科,广州510405)

内皮功能障碍是血管结构与功能改变的早期表现,及早发现和干预内皮功能障碍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以及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关键。温胆片由古方温胆汤加减而成,在临床应用10多年,有祛痰泄浊、疏通血脉之效,用于治疗痰浊型高血压患者,能有效控制血压、改善临床症状[1]。本文选用温胆片治疗痰浊型高血压病患者,超声监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基础状态下、加压后反应充血时、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D0、D1、D2)等参数,探讨温胆片对痰浊型高血压病患者早期颈动脉病变和内皮功能障碍的调节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痰浊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43例,按高血压病危险性分层均属低危、中危组,均无吸烟史。排除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肝肾疾病。痰浊中阻证候主要为眩晕头痛、胸闷腹胀、心悸失眠、纳呆痰涎、苔腻脉滑。将43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42.6±7.5)岁,收缩压(SBP)为(154.3±4.9)mm Hg(1 mm Hg=0.133 k Pa),舒张压(DBP)为(96.2±6.5)mm Hg;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39.8±6.3)岁,SBP(149.7±5.7)mm Hg,DBP(95.8±5.5)mm Hg。2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服用氨氯地平(络活喜)5~15 mg·次-1,1次·d-1,血压均控制≤140/90 mm Hg。在有效控制血压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温胆片,对照组加用安慰剂(淀粉片)。温胆片由法半夏、竹茹、枳实、橘皮、茯苓、党参、郁金、炙甘草等制成(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配制剂),每粒生药含量0.25 g。温胆片与安慰剂用法:每次3粒,每日3次。疗程终点6个月(3个月×2周期)。

1.3 痰浊中阻证候积分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证候积分评分标准:0级为无症状(0分);Ⅰ级为稍有症状,程度较轻(1分);Ⅱ级为经常有症状(2分);Ⅲ级为症状明显,影响工作或生活质量(3分)。

1.4 超声检测方法

检测时间为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早期颈动脉硬化:应用LoGiQ 7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10 MHz。检测颈动脉IMT,受检者仰卧位,充分显露颈部。颈动脉IMT以最厚颈总动脉IMT为比较变量。2)内皮舒张功能变化:以肱动脉内径变化判断内皮功能受损情况。患者静息平卧,应用彩超检测系统,参照文献[2]方法,以超声在右肘窝上方3 cm处显示肱动脉长轴图像,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肱动脉内径:D0为基础状态下肱动脉内径;D1为用血压计袖带充气加压280 mm Hg 5 min,放气60 s时测量的肱动脉内径;D2为休息15 min舌下含服硝酸甘油500μg,5 min后测量的肱动脉内径。血压介导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D1-D0)/D0×100%,硝酸甘油诱发的肱动脉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ID)=(D2-D0)/D0×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方差不齐时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及多元相关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临床症候疗效

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眩晕头痛、胸闷心悸、纳呆痰涎等痰浊中阻之不适感较对照组有显著性改善,见表1。患者服用温胆片治疗1周后眩晕头痛、心悸胸闷等开始明显缓解,最长延至2周起作用。

表1 治疗前后2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s,分

表1 治疗前后2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s,分

*P<0.05,**P<0.01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组比较。

眩晕头痛 胸闷腹胀组别 n心悸失眠 纳呆痰涎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23 3.75±1.76 2.27±0.77** 1.86±0.95 1.12±0.51* 3.31±1.96 2.17±0.74** 3.05±1.67 2.05±1.38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0 3.67±1.87 2.85±0.87* 1.58±1.01 1.44±0.43# 3.00±1.65 2.67±0.88*# 3.58±0.51 2.42±1.51*#

2.2 血管内皮功能

治疗前2组患者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D0、FMD、IMT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ID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2组血管内皮功能比较±s

表2 治疗前后2组血管内皮功能比较±s

*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组比较。

FMD/%组别 n D0 d/mm NID/%IMT d/mm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23 4.15±0.65 4.03±0.62 4.26±2.99 7.32±4.12 17.03±7.34 19.82±8.06 1.30±0.41 1.10±0.26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0 4.18±0.64 4.11±0.57# 4.53±3.21 6.55±4.23#* 18.01±7.96* 19.90±7.85 1.34±0.42 1.31±0.39#

2.3 FMD与颈动脉IMT的相关性

FMD与颈动脉IMT呈负相关(r=-0.596,P<0.05)。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时内皮功能障碍、内皮依赖性收缩增强构成了高血压时血管痉挛、周围血管阻力增高的基础。内皮功能异常可能是高血压早期原发表现[3],反映着早、中期高血压病患者动脉壁异常状况,早期发现及早干预管壁内皮功能障碍能延缓和控制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发展[4]。D.S.Celermajer等[2]证实超声多普勒技术能准确地评价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异常,肱动脉和冠状动脉内皮功能二者高度正相关,FMD受损发生于疾病未出现临床表现之前,可能是动脉早期功能异常征兆[5]。随着内皮功能损伤严重程度增加,血管结构异常加重,加重动脉粥样硬化过程[6]。IMT数值被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4],动脉壁增厚和硬度增加反映动脉弹性异常造成动脉弹性明显减退,是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预后决定因素[6]。

高血压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高血压病病位应在血脉,临床证型分为阴虚阳亢、肝火炽盛、痰湿壅盛、阴阳两虚,兼夹血瘀。痰湿壅盛是高血压病主要证候,对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中年以后,人体正气已渐亏耗,气虚则津血运化无力,化生痰湿;且高血压患者多见形体较丰,“肥人多痰”。早中期高血压临床证型多见于气虚痰浊型,血瘀证贯串于高血压的始终[7]。

温胆汤首见于《千金要方》,调气为主,和中化痰。本研究结果显示,温胆片治疗后痰浊型高血压病患者的眩晕头痛、胸闷心悸、纳呆痰涎等痰浊中阻之不适感显著性改善,患者服用温胆片治疗1周后眩晕头痛、心悸胸闷等开始明显缓解,舌苔厚腻者亦明显好转,但对脉滑舌质暗淡的改善作用效果欠佳。IMT数值被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既往文献认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随着内皮功能损伤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6]。本文也发现,痰浊型高血压病患者FMD与颈动脉IMT呈负相关。温胆片改善痰浊型高血压病内皮功能障碍、减轻动脉壁早期增厚的可能机制与温胆片拮抗痰浊型高血压病患者的动脉内-中膜增生作用有关。温胆片配伍降血压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痰浊症状、降低血压、消除胸痹、缓解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进而减轻动脉壁粥样硬化、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1] 郭晋梅,李南夷,赵立诚.运用温胆汤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经验[J].新中医,1999,3(7):11-13.

[2] Celermajer D S,Sornsen K E,Bull C,et al.Endothdlium dependent dilation in the systemic arteries of asymptomatic subjects to coronary risk factors and their interaction[J].J Am Coll Cardol,1994,24(6):1418-1424.

[3] 孙宁玲.在降压治疗中应重视对动脉弹性的改善[J].中国循环杂志,2003,18(6):161-163.

[4] 王岳恒,王建华,韩若凌,等.高血压病颈动脉壁结构改变及其与动脉扩张性的关系[J].中华超声影像杂志,2004,13(2):106-108.

[5] 罗助荣,盖小波.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调脂干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1):977-980.

[6] 赵志刚,刘靖,武彩娥,等.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改变的意义[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2,10(4):210-214.

[7] 吴华堂,范金茹.风眩(高血压病)病因病机证治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3,21(3):467-468.

猜你喜欢

高血压病病患者内皮
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健康保障
节能技术在呼吸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基于“脾为生痰之源”探讨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
让慢病患者及时获得创新药物
循序渐进式健康教育在基层医院卒中病患者中的应用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7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