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副猪嗜血杆菌的预防与控制

2011-04-13刘旭鹏

兽医导刊 2011年1期
关键词:嗜血血清型猪群

刘旭鹏

(河南洛阳市伊川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洛阳 471300)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作格拉斯氏病,由副猪嗜血杆菌(Hps)引起,是猪饲养过程中易发病之一。该病的发生常常是Hps与其它病毒或细菌协同作用而致,多以咳嗽、呼吸困难,消瘦,关节炎造成跛行和高热为主要特征。副猪嗜血杆菌病常作为继发或并发感染出现,使得猪群的死淘率大大增加,给猪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一、病原

副猪嗜血杆菌由Schermer和Ehrlich于1922年首次分离到。在显微镜观察下Hps是一种多形态、不运动的革兰氏阴性细小杆菌;生长特性呈非溶血性,并为NAD依赖型。已经证实的血清型有15个,另外有20%以上的分离株不能分型。国内蔡旭旺等研究表明,在我国当前流行的优势血清型主要为4、5、12和13型。

二、流行病学

Hps是猪上呼吸道的正常定居菌,可以从1日龄健康猪的鼻腔、支气管分泌物,尤其是大支气管的分泌物中分离到本菌,也可以从患病猪肺中分离到本菌,但健康猪肺部分离不到。Hps只感染猪,主要影响2周龄到4月龄的青年猪,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发病,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发病率一般在10%~40%,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有时也感染怀孕母猪和公猪,往往是饲养环境差易诱发该病,另外断奶、转群、混群及天气变化时运输等也是常见的诱因。

三、临床症状

发病猪发热(40.5℃~42℃),厌食、咳嗽、呼吸困难、关节肿胀,尤其是跗关节和腕关节,触摸时疼痛尖叫,跛行、颤抖和共济失调。大部分病猪耳朵、腹部皮肤及肢体末端等发绀,指压不褪色,病程较长的猪,体温一般正常,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消瘦、被毛粗乱、跛行及关节肿胀。总之,咳嗽、呼吸困难、关节肿胀、跛行、被毛粗乱是该病的主要临床特征。

四、病理变化

剖检时可见胸膜炎、腹膜炎、脑膜炎、心包炎、关节炎、筋膜炎及肌炎等多发性炎症,在这些损伤部位可见浆液性或纤维素性炎性的渗出物,在胸腔、腹腔和关节腔等部位有黄色或淡红色液体(量或多或少),有的呈胶冻状,呈现浆液性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其它眼观病变主要表现为肺、肝、脾、肾充血与局灶性出血及淋巴结肿胀等。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渗出物,其中可见纤维蛋白、嗜中性粒细胞和少量的巨噬细胞等。

五、诊断

1.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及剖检可初步诊断副猪嗜血杆菌病。

2.采取病料,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可进一步确诊。

3.由于本病通常是作为继发或并发才发生的,应注意与圆环病毒II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瘟、伪狂犬病、支原体肺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和猪II型链球菌病等混合感染时的鉴别诊断。

六、预防与控制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治方案包括免疫接种和药物防治,但治疗的同时也应当加强饲养管理,如提前断奶、减少猪群流动、杜绝不同生长阶段猪的混养状况、减少或消除其它呼吸道疾病危害等。副猪嗜血杆菌病疫苗在美国、加拿人、日本及西班牙等国家应用较为广泛,取得了较好的防制效果。在我国,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病毒室也研制出了油乳剂灭活苗。

(一)预防

1.管理措施。

(1)加强管理,要适当控制猪舍饲养密度,通风良好,保持干燥。

(2)对舍内粪便要及时清除,同时还要搞好畜舍周围的环境卫生。

(3)在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前后,应加抗应激药物,如维生素C、黄芪多糖等。

(4)注意观察疫病的流行情况和发展趋势,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2.消毒。

(1)必须遵守消毒制度,特别是设置进场的消毒池。

(2)对猪场进行预防性消毒。

(3)选用效果良好的消毒药。

3.药物预防。根据此病在本场的发病规律,可在易感发病日龄前半个月对猪群于饲料中投药预防。下列药物可参考选用:土霉素0.06%~0.08%、氟哌酸0.06%、氨苄青霉素0.05%、北里霉索0.05%、利高霉素0.05%~0.08%拌料,一般连用3~5 d。预防用药应避免长期使用一种抗菌药物,至少应半年或一季一换。

4.免疫。

(1)有条件的猪场可用自家猪场分离的菌株制作灭活疫苗来进行免疫。

(2)制定好适合自己猪场的防疫计划,严格执行疫苗接种程序。

(3)灭活菌苗免疫母猪,初次免疫于母猪产前40 d进行,二次免疫于产前20 d进行;或于产前30 d进行一次免疫即可。受本病严重威胁的猪场,10~60日龄的猪都要进行免疫接种,l ml/只。最好在首次免疫15 d后再进行第二次免疫(注意针头消毒,尽量做到一猪一针头),能保证对本病起到很好的预防控制效果。

(二)治疗猪场一旦确诊有该病的发生或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时,必须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并同时对猪场尚未感染的群猪进行药物预防。

1.对发病的猪只进行隔离,并且对畜舍进行严格的消毒。同时要消除各种诱因,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各种应激,尤其做好猪瘟、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疾病的免疫预防工作。

2.治疗可用选用头孢噻呋、阿莫西林、恩诺沙星等进行注射治疗;也可采用强力霉素(600~800 g/t水)饮水给药,均有较好的效果,注意越早治疗效果越明显。

3.发病较重时,尽量不要选用本场常用的抗菌药,防止已产生抗药性的问题。可供选择的药物有青霉素、增效磺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特效米先等。首次治疗宜采用注射给药,据文献报道,用特效米先(每千克体重用0.1 mg)深部肌肉注射效果较好。

4.如果猪采食和饮水正常,必要时可口服药物与注射药物同时进行。

5.除了选择敏感药物治疗外,必要时可配合转移因子、胸膜肽、干扰素及黄芪多糖和太子参等以增强疗效。

七、小结

近年来,副猪嗜血杆菌以新的形式出现于规模化猪场,并成为保育猪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副猪嗜血杆菌感染流行增多的原因尚不清楚。在管理方面,如早期断奶和三点的生产饲养体系可能会影响副猪嗜血杆菌在猪场内的流行,尤其是被副猪嗜血杆菌较强毒力的菌株早期定居,并且造成这些菌株在整个猪群中散播流行。因此,控制副猪嗜血杆菌在保育阶段的感染及引起的发病与死亡,必须依赖于准确的诊断和对受害猪场内HPS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控制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可选用商品苗或自家苗。然而,血清型的多样性及占较大比例的未分型菌株影响了研制血清型针对性强的疫苗,因此,常有使用灭活菌苗免疫失败的报道,这很可能就是由于引起发病的菌株与所用疫苗菌株的血清型不同而缺乏交叉保护的结果。

在我国现有的生产条件限制下,在母猪分娩前后用药和在断奶、转群、换料、运输、免疫接种前后对整个猪群(包括哺乳仔猪、保育仔猪、生长育肥猪和后备种猪等)用药是非常必要的。许多规模化猪场反映,阶段性地添加敏感药物对控制和净化猪群的副猪嗜血杆菌病效果较为显著。大多数副猪嗜血杆菌菌株对氨比西林、头孢菌素、泰力佳(泰妙菌素)、氟本欣(氟苯尼考)、氟喹诺酮类及增效磺胺类药物敏感,而大多数菌株对林可霉素、四环素、氨基甙类有抵抗力。

总之,副猪嗜血杆菌病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猪群的主要细菌性疾病之一。该病在临床上容易与链球菌病等混淆而发生误诊,由于抗生素耐药性的普遍产生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因此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药敏试验是确诊及筛选合适治疗药物的重要前提。在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的研究基础上,正确地选择和使用血清型匹配的疫苗是控制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有效手段。另外,对该病的预防与控制还必须做好综合管理措施,才能保证猪场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并减少造成的损失。

猜你喜欢

嗜血血清型猪群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浅述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治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通辽地区牛肉与牛肉制品沙门氏菌血清型调查
副猪嗜血杆菌病及其诊治体会
河市某规模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广东地区水禽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
猪群亚健康
肺炎链球菌血清型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一起猪圆环病毒病并发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