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控

2011-04-13夏生林

兽医导刊 2011年1期
关键词:耳病致病性猪群

夏生林

(芜湖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安徽芜湖 241000)

猪蓝耳病又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免疫抑制性病,以成年猪生殖障碍、早产、流产和死胎,以及仔猪呼吸异常为特征的传染病。高致病性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病性传染病。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母猪流产率可达30%,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

一、流行特点及症状

(一)病毒感染引起疫病的发生及特点

1.病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是我国目前流行的主要毒株。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属于动脉炎病毒科(Arteriviri-dae)、动脉炎病毒属(Arterivirus),为单股RNA病毒。

2.流行特点。

易感动物:猪是家畜中唯一易感的动物,不同年龄的各品种猪均可感染,本病主要侵害繁殖母猪、仔猪和公猪,育肥猪发病相对较温和。

传染源: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主要传染源,病毒在耐过的猪体内可持续存在2~3个月,在康复猪体内可持续存在6个月之久,并向体外排毒。成年猪排泄病毒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4 d。感染猪的口鼻分泌物、粪便、尿均含有病毒。

传播途径: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猪均可感染发病,发病规律为多数猪场首先从母猪或生长育肥猪暴发,然后再传到保育猪、哺乳仔猪。本病传播迅速,且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空气传播和精液传播,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易感猪可经口、鼻腔、肌肉、腹腔、静脉及子宫内接种等多种途径而感染病毒,猪感染病毒后2~14周均可通过接触将病毒传播给其他易感猪。通过感染猪的运输、粪便、灰尘及污染器具等途径运输也可导致本病传播。而空气传播范围可达到3 km。

3.临床症状。本病的潜伏期差异较大,最短为3 d,最长为37 d,自然感染一般为4 d。本病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等。

急性型:发病母猪主要表现为精神倦怠、食欲减少或废绝、发热,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妊娠后期,母猪发生流产、早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1月龄仔猪表现出典型的呼吸道症状,呼吸困难,有时呈腹式呼吸;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升高到40℃以上;腹泻;被毛粗乱;共济失调;渐进性消瘦;眼睑水肿;少部分仔猪可见耳部、体表皮肤发紫,躯体末端皮肤发绀。断奶前仔猪死亡率可达80%~100%,断奶后仔猪的增重降低,日增重可下降50%~75%,死亡率升高(10%~25%)。耐过猪生长缓慢,易继发其他疾病。

慢性型:这是目前在规模化猪场PRRS表现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现为猪群的生产性能下降,生长缓慢,母猪群繁殖性能下降,猪群免疫功能下降,易继发感染其他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

4.剖检变化。病畜剖检时可见心脏、心冠脂肪、心内膜均有出血点,肝脏肿胀,有坏死灶。出血性肺炎和弥漫性间质性肺炎,个别右肺有瘀血。脾脏肿大,有出血点。肾脏肿大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喉头充血,充满填充物,颌下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肿大,胃出血溃疡,回盲口、膀胱出血溃疡。气管黏膜炎症,充满填充物。

5.诊断。根据临床资料进行诊断比较困难,因为本病易继发其他疫病,给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在生产的任何阶段,猪群中出现呼吸道症状,发现有繁殖障碍,猪群整体情况不理想,就要考虑PRRS。即使临床症状不明显,或缺少临床症状也不表明猪群中无PRRS病毒,因此还应结合实验室的检查。

(二)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等综合因素的发病一般猪场发病主要是由蓝耳病病毒感染发病,从而引起动物机体免疫缺失。环境卫生及饲养管理上没能及时跟上,或疫苗使用不当,疫苗的质量不达标等因素造成免疫失败,也可降低机体的抗病力,同已存在饲养环境中的猪瘟病毒、伪狂犬、圆环病毒Ⅱ型、传染性胸膜肺炎及气喘病等以呼吸症状为主的传染源的感染而发病。

(三)饲养管理不严造成疫病流行管理不当,如外购猪、引种前未严格检疫,人员对制度执行不力,进出未严格消毒,在饲养区内饲养小动物未加管理,外来人员的流动及疫苗失效等。环境因素造成的影响,如有的猪场猪的规模饲养扩大了,但猪的相应设施却没有跟上,如猪舍拥挤、潮湿、闷热、蚊蝇成群和卫生状况差以及夏季强对流天气等现象比较普遍,使猪应激增加,抗病力下降。特别是猪受夏季高温的应激,加之夏天有的猪场养猪不饲喂青绿饲料,又不重视多维素的添加,故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失衡使猪的抵抗力普遍降低。稍有弱毒进入很容易引起发病。

二、防制措施

(一)加强免疫预防

1.疫苗注射。为确保免疫实施有效,必须建立一个长期监测猪疫病抗体的管理机制,制定严格的免疫程序,在具体实施中免疫程序可参照农业部发布的《猪病免疫推荐方案》。免疫接种时应严格按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操作,并严格对动物废弃物进行无害化控制处理。

2.种源控制。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严禁到猪蓝耳病疫区购买种猪或商品猪,规模饲养场应慎重引种。因饲养需要从外面引进种源的,应做好种猪检疫工作,禁止引进病原猪,从根本上减少传染源。

(二)建立健全蓝耳病监测预防体系在蓝耳病的防控中,应进一步健全疫情监测体系,完善防疫员和疫情报告观察员制度,坚持疫情举报核查制度。继续开展定时定点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要切实做到对监测阳性畜禽及时处置,对监测抗体水平低的及时补免,对监测发现的疫情隐患及时消除。加强生猪疫情高发地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监测。发现不明原因死亡的要及时报告,及时处置。同时,密切关注境外疫情动向,评估风险,发布预警信息,提高疫情分析报告的准确性、时效性,对防控疫情的发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三)加强饲养管理针对仔猪发病率极高的现状,首先应加强怀孕期的管理,在母猪怀孕后期,加强营养,提高仔猪初生重,同时做好以下措施:

1.严把“断奶关”。仔猪断奶过程中,要尽量避免造成仔猪断奶性应激。如仔猪断奶后1~2 d应饲喂乳猪料,然后在饲喂的乳猪料中逐渐增加干饲料,直至全部饲喂干饲料。

2.过好“保育关”和解决保育仔猪疾病综合症。保育仔猪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仔猪的营养应激;保育舍中的氨气等有害气体的浓度过高,造成氨的慢性中毒以及呼吸道疾病综合症;免疫力下降和圆环病毒感染。所以,针对保育舍仔猪和断奶仔猪蓝耳病的防控,应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在饲养制度上,要采取“全进全出制制度”;仔猪23~25日龄要接种蓝耳病灭活疫苗,还应及时清除氨气和减少应激。

3.做好猪舍内温度控制和通风换气工作。降低饲养密度,避免猪舍过度拥挤,减少热应激,供给充足清洁的饮水;提高饲料营养浓度,满足猪各阶段的营养需要,避免营养问题造成的猪群免疫力低下而引发疾病的机会。

(四)规范消毒程序建立和完善以卫生消毒工作为核心的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及时清除并无害化处理猪的粪、尿,严格消毒,每2周全场大消毒一次,每周1~2次带猪消毒。猪场要做到全进全出,严格控制与生产无关人员进入生产区,生产人员进出要严格消毒。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定期更换猪场内消毒药品,以保持良好的消毒效果。同时做好环境杀虫灭鼠工作,防止昆虫等媒介带入疫病。养殖场户要及时通过深埋、焚烧等无害化方法处理病死猪尸体,不私屠滥宰,不出售转运病死猪,严格控制病猪的流动,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三、小结

本文通过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病因及该病发病特点的分析,提出了综合防控高致病性蓝耳病的思路,在饲养实践中遵循“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养防共举”的综合防制措施,实现有效预防和控制本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是完全可行的。

猜你喜欢

耳病致病性猪群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耳病治鼻,事出有因
猪蓝耳病的防控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一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治
高致病性蓝耳病的诊断和治疗
猪群亚健康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
PCR-RFLP鉴定常见致病性念珠菌
猪群平稳度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