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山区生猪规模化养殖污染防控之我见

2011-04-13刘宗泽

兽医导刊 2011年1期
关键词:养猪业养殖业粪便

刘宗泽

(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石井铺乡畜牧兽医站,四川广元 628023)

我国是养猪大国和猪肉产品消费大国,养猪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关键时期作了十分准确的定位。然而,随着生猪市场需求的与日俱增,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养猪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线性发展模式与“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养猪业发展需要。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养猪业格局是:分散养殖与密集养殖相随;园区养殖与规模养殖并行;一家一户的养殖,整村整乡(镇)的推进。整县(区)的布局,规模扩大了,养殖密度增加了,促进了产业化的升级,增加了农民收入,在一些地方,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发展收效是显著的,形势是可喜的。但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猪业与环境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大部分生猪养殖地区的发展是建立在传统自然发展基础之上的,由分散的小群体到集中连片,发展是随机的,条件是因陋就简的,管理是粗放的,环境控制是失控的,逐步形成了规模密度养殖与饲养环境条件恶化相伴随,无法实现饲养环境卫生的基本要求和保证。

2.养殖环境严重失控,特别在我国山区农村90%以上的养殖户是留守老人和妇女,她们的劳动力不足,环保意识差,由于习惯和自然,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密度不断增加,管理严重脱节,变成了集中散养,粪便、污水、废弃物,病死动物到处堆放、流淌,造成空气恶臭,树木农作物死亡,水质下降,夏日蚊蝇横飞,人畜共患病相互传染机律增大,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

3.没有基本的管理措施,造成生产经营,流通综合环境,养殖大环境严重失控。畜禽随意引入、买卖,产品、投入品随意出入,养殖、贩运人员随意行动,车辆、用具不加限制,没有基本的消毒、隔离、防疫安全保障措施等,缺乏对山区农村养殖户监督管理有效的行政、法律、技术的约束机制。

如今在农村的发展过程中,畜禽养殖,尤其是规模化养殖产生的环境污染已是“老大难”问题,如何实现养殖业发展与污染治理和谐共赢,真正彻底的把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向基层延伸、村庄延伸、盲点死角延伸,以“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的发展模式来发展我国养殖业,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适合我国养殖业发展与环境综合治理相协调的体系。

一、因地制宜的按照现代畜禽健康养殖要求,实施畜禽健康养殖环境的控制改造和科学管理

农村和农业污染减排与工业有诸多不同,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循,但也许有一点:即将管理减排,结构减排和工程减排三方面有机结合的思路,从制度设计,政策制定到种养结合,生态农业再到污水处理设施的工程建设是相通的。

从国外看:

美国:严格立法来防治养殖业污染,将养殖业划分为点源性污染,非点源性污染,进行分类管理。在1977年《清洁水法》里明文规定:将工厂化养殖业同工业城市设施一样,视为点源性污染,排放必须达到国家污染减排系统许可,非点源性污染主要通过采取国家、州和民间社团制定防制计划,示范项目,推广良好的生产实践,生产者的教育和培训等综合措施,推进资源化的利用。除立法外,重视农牧结合来解决养殖业的污染问题,美国的大部分大型农场,都是农牧结合型,养殖规模决定种植业结构调整。

加拿大:通过立法进行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与管理,各省都制定了养殖业环境管理技术规范。对畜禽养殖场的选址及建设,畜禽粪便的贮存与土地使用进行严格细致的规定,农场主必须制定营养管理计划,包括畜禽养殖场对畜禽粪便的储存、使用所采取的措施的计划等,养殖场必须有充足的土地,对畜禽粪便进行消化,并在一定的土地范围内使用完。如果本农场主没有充足的土地,必须与其它农场签订使用畜禽粪便合同,以确保产生的粪便能得到全部使用,营养管理计划需提交市政主管部门和第三方进行评审,只有营养管理计划符合规定要求,才可发放生产许可证。

从国内看:

国家环保总局出台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并制定和实施了《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 hJ/T81~2001),各省、市、地区也根据区域环境容量合理调整和优化了畜禽养殖结构,布局规模,划定了禁养区、限养区、可养区、在理论上形成了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容量化、资源化和生态化的目标框架,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强有力的行政、法律、技术的支撑和执行机构,导致我国特别是山区农村养殖环境日益恶化。因此我们可借鉴美国、加拿大在环境综合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坚决执行GB18596~2003畜禽养殖业污染排放标准,建设准予制度,严格防疫条件认证许可,并坚决贯彻落实《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环境保护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做到体系手段健全,执法规范有力,实施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和“政府主导,业主主体,项目配套,以奖代补”的治污投入机制,来实现清洁生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利用,化害为利的目的。

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树立农民环保法律意识,让农民成为农村环境保护的主体力量

我国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客观角度上讲,在世界上是比较有名的,也是客观评价,也是造成我国农村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的思想根源,广大农民对环境、生态、污染漠不关心,甚至产生环境污染与我无关的错觉。在行动上,不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保护,随意排放生活、生产用水,随意丢弃垃圾、畜禽粪便,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生态环境,对环境保护知识和法律知之甚少。有些农民在自身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到环境污染损害时,不知道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听天由命,顺其自然,对自己一手造成的环境污染麻木不仁,因此,国家在积极推动农村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应加大对农民的农村环境保护宣传力度,让农民深刻认识到,农村环境是自己赖以寄宿的天然载体,是关乎自我切身利益的个人问题,让农民都从自我注重起来,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树立正确的“农村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达到农民人人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环境,也是我们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所期望的最高境界。

三、加强科技创新,采用“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的技术,降低畜禽环境污染

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大环境保护的科技研究和现有成熟技术的推广运用,建立健全区域性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绿色饲料生产基地,严格投入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按理想蛋白模式实施畜禽营养调控,配制符合畜禽需要的平衡日粮,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畜禽粪便、氮、磷、金属元素和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加强对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的卫生监督,规范使用兽药,严禁违禁药物和激素类药物添加,督促养殖户和饲料加工企业改善生产环境,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充实县(区)、乡、村三级动物疫病防治队伍,强化动物检疫,疫病检测与免疫。应用高效,广谱,低毒的消毒药物定期消毒灭源。根据本区域内的畜禽及种植业的规模,采用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的优化组合技术,推广以沼气治污和“三省两提一增零排放”的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殖技术。按照干湿分离,雨污分流,节水养殖,综合利用的技术要求,就地集中和异地分散处理的方式还田利用,逐步形成“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或粪便生化处理加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循环链,实现物质能量循环使用,减少污染,从而起到净化农村畜禽养殖环境的目的。

四、大力发展养猪业循环经济,杜绝养殖环境污染步入恶性循环的轨迹。

什么是养猪业循环经济,纵观检索结果,目前理论界无明确界定。近几年,我国各地结合各自特色,在实践中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总结创新了丰富的发展模式,如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在发展养猪业循环经济工作中的破题之法如下。

1.实施了“投入减法”工程,构建了“生态养殖+再生能源+绿色种植”的特色循环链。采取“人畜分离,粪尿干湿分离,雨污分流减排,沼气配套,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等措施,立足特色优势农业,发展“猪-沼-果”山地果园生态模式;“猪-沼-菜”庭园生态模式为主的种养殖循环模式;“猪-沼-电”、“ 猪-沼-粮”生态模式等,使上一环节的废弃物作为下一环节的资源,增加了价值链条,减少了能源、化肥、农药等方面的物质投入。

2.实施了“资源再用”工程,发展了“林果工贸”综合利用体系。积极依托区域内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建立了工业原料林50万亩,优质核桃基地4万亩,发展椴木、袋装黑木耳1千余亩,着力打造了川北林板业深加工基地,实现了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的再利用。

3.实施了“废弃物循环”工程,发挥了“污染零排放,有机肥还田”的综合效应。采取财政补贴方式,促进沼气池与养殖业配套,加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作为有机肥就近还田利用,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了养殖污染零排放。

4.实施了“创新驱动”工程,支撑了农业循环经济内生化发展。紧紧围绕“三省两提一增零排放”养殖模式,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秸秆和森林资源。加大了对技术引进和创新力度,优先发展了生猪“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和人工授精站相配套的良种繁育体系,促进了农业内部能量和物质循环。

5.实施了“原料替代”工程,实现了粮食主产区的畜牧收益,坚持“种草养畜,草畜配套、四季轮供”的原则,开创了一条“立草为业、以草促调、以牧增收”的兴畜牧调结构促增收的发展之路。创立了以种草养畜,秸秆过腹还田为核心的节粮型草食畜牧业生产模式。组装配套了桑草、果草、粮草、林草等多种农田种草模式,提出了“五推、八化、四配套”的种草养畜优化模式,同时还大力开展了饲料玉米种植,秸秆青贮和微贮,推广了林地家禽轮牧养殖模式,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区非猪牧业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30%,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起到了良好的以草增畜,以草换肉的增收效应,为打造川北新牧区提供了可靠的技术路径和成功经验。

总之,大力发展养猪业循环经济不论是那种发展模式,始终要体现出“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实现节约型、生态型、排放达标性,遵循循环经济3R原则,结合养猪业的特点,将3R原则涵引到养猪业循环经济中即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产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双赢”目标,也是真正达到遏制养殖业对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举措。

猜你喜欢

养猪业养殖业粪便
养殖业如何应对饲料成本高企
2022年养猪业或将迎来“大变局”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咽拭子与粪便排毒规律及临床表现
2020年养猪业盘点
A new pet obsession of Silkie chicken
未来三年农村养殖业发展方向
“中美贸易战”养猪业可能发生的事
食用菌多糖作为添加剂在养殖业中的应用
微生物发酵饲料在养猪业的应用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