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生殖细胞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附 20例报告)

2011-04-12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小儿外科西安710004

陕西医学杂志 2011年6期
关键词:生殖细胞畸胎瘤睾丸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小儿外科(西安 710004)

郭新奎 徐 泉 高 亚 李 鹏 郭正团 龚 伟

小儿生殖细胞肿瘤(Germ-cell tumors,GCT)主要是指是指发生于卵巢和睾丸组织的肿瘤;在睾丸主要有畸胎瘤、卵黄囊瘤和精原细胞瘤,多发生在 1岁以内。在卵巢主要有畸胎瘤、内胚窦瘤、颗粒细胞瘤、胚胎癌、小细胞癌等,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偶见于婴幼儿。GCT以畸胎瘤最为多见,有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我院自 2005年2月至2010年1月收治 20例 GCT患儿,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0例 GCT患儿,年龄最小 5月,年龄最大 9岁,平均年龄为 5.05岁。其中卵巢肿瘤 14例,睾丸肿瘤 6例。下腹、盆腔或睾丸包块 12例,腹痛、腹胀 5例,可能出现肿瘤压迫引起的呕吐 3例。20例患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10例患者术后辅以联合化疗(PEB方案),全部患儿随访 1~ 5年。

2 方 法 20例患者均行下腹部、盆腔或阴囊彩超,及肿瘤标志物系列或卵巢肿瘤系列(AFP、HCG、NSE、铁蛋白、肿瘤抗原 125/199等 )检测;14例患者行盆腔 CT检查。20例患儿均行手术治疗。19例(睾丸肿瘤 6例,卵巢肿瘤 3例)行病变完整切除,其中 1例卵巢肿瘤先后发现脾脏及肝脏包快,再次手术切除。另1例卵巢肿瘤与卵巢分界不清并有腹膜种植,行单侧卵巢及病变切除。

结 果

①6例睾丸肿瘤术前 B超检查均为囊实性包快,与正常睾丸边界清楚,有完整包膜。术前 AFP、CEA检查均正常,术中完整切除病变,术后病理证实为成熟畸胎瘤。术后 1周复查 AFP正常。此后 1月、3月、6月、1年复查,包块未再出现,B超检查未见异常,AFP正常。②14例卵巢肿瘤,4例发现腹部包块,术前 AFP明显增高,手术探查肿瘤来源于一侧卵巢,均因与卵巢组织无法分离而行一侧卵巢及病变切除。其中 1例伴腹膜种植,腹膜上可见大小不一的结节,无淋巴结转移。术后病理证实为卵黄囊瘤,腹膜种植。术后 3周开始应用 PEB方案化疗 4次,AFP降至2.75ng/ml,HCG<0.01IU/ml。B超及 CT检查肿瘤未复发,腹膜种植病灶消失,随访至今已 3年,患儿生长发育正常。另 1例术中完整切除病变,未见淋巴结及腹膜转移。术后病理证实为左侧卵巢畸胎瘤,内见大量神经组织及少许未成熟组织。术后同样应用 PEB方案化疗 4次,AFP也降至正常。此后多次复查 AFP正常。术后 3月复查时未见原位肿瘤复发,但脾脏发现一结节,再次手术治疗,见结节位于脾脏表面,完整切除。术后病理结果提示为畸胎瘤。半年后再次复查,卵巢及脾脏未见异常,但肝右叶又出现一类似脾脏出现的结节,AFP、LDH、NSE及铁蛋白均正常。再次手术,见结节位于肝右叶表面,囊实性,包膜完整,边界清楚,完整切除病变,术后病理仍提示为畸胎瘤。第 1次手术至今已 2年,第 3次术后已近 1年半,复查肿瘤复发未复发。第 1次术后至今多次复查 AFP均正常。4例均为腹痛就诊,B超、CT检查发现下腹部囊性包块。术前 AFP及 HCG均正常,行保留卵巢的病变完整剔除。术后病理证实为卵巢成熟畸胎瘤。定期复查肿瘤无复发,AFP及 HCG均正常。另外 4例患儿患儿系腹胀、呕吐就诊时发现来源于卵巢的肿瘤,术前分别有 AFP、HCG、NSE、铁蛋白、肿瘤抗原 125/199等的异常,术中完整切除病灶,术后病理证实为卵黄囊瘤或内胚窦瘤。按 PEB方案正规化疗,术后定期复查,瘤标降至正常,患儿存活良好,最长已随访 5年。

讨 论

生殖细胞肿瘤来源于多能原始生殖细胞,该细胞具有胚胎及胚胎外多向分化能力。卵黄囊瘤与绒毛膜癌是胚胎外分化型,具有分泌甲胎蛋白(AFP)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能力。畸胎瘤是胚胎分化型,具有三胚层分化能力,畸胎瘤不成熟的组织学程度主要依据其所含的不成熟成分的程度,尤其是神经组织。在新生儿,成熟及不成熟畸胎瘤占首位(女孩,0.9/100 000;男孩,2.6/100 000),5岁以内小儿,<0.1/100 000;学龄前儿童卵黄囊瘤比例升高;到青春期开始,性腺肿瘤尤其是精原细胞瘤比例升高。而在青春期,主要以恶性实体肿瘤最为常见。研究表明女孩生殖细胞肿瘤的发病风险高于男孩,而男孩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发病风险高于女孩。遗传学分析小儿生殖细胞肿瘤有12号染色体的畸变[1,2]。小儿生殖细胞肿瘤有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主要是成熟畸胎瘤,恶性肿瘤主要是恶性畸胎瘤、卵黄囊瘤、精原细胞瘤、胚胎癌、绒癌等。15岁以内小儿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比较少见。占所有小儿恶性肿瘤的 2.9%,且随年龄增长及性别而有不同。其中卵巢肿瘤占 26%,睾丸肿瘤占 18%。其余见于骶尾部、颅内及纵隔等。

生殖细胞肿瘤的标志物主要有 AFP及 HCG。卵黄囊瘤及恶性畸胎瘤 AFP可明显升高。精原细胞瘤、胚胎癌、卵黄囊瘤、绒癌均可以有 HCG明显升高。AFP及 HCG对于判断预后及发现复发有重要意义。大多数生殖细胞肿瘤可依据临床表现、特定位置、影像学检查及肿瘤标志物测定得以诊断。在新生儿及小婴儿 AFP可以有生理性升高,但如超过 2岁,AFP> 100 μ g/L,对于具有卵黄囊成分的恶性肿瘤具有很大的提示意义。未成熟性畸胎瘤 AFP可以明显升高。而 AFP升高也可见于急性肝脏疾病、肝母细胞瘤、肝细胞癌及遗传性高酪氨酸血症等疾病。应予以鉴别[3]。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特性,可以出现腹膜种植,也可以经淋巴及血液途径转移。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有腹膜后或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可以有肾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多见肺和肝。复发最常见于原发部位[4]。

小儿生殖细胞肿瘤的治疗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良性肿瘤应手术剔除或完整切除。手术应尽可能保留卵巢或睾丸。恶性肿瘤的治疗包括手术、化疗及放疗。手术应尽量完整切除病变,包括淋巴结清扫。对复发性肿瘤可以再手术切除。根据肿瘤生物学、组织学特点不同,对化疗和放疗的敏感性不同。精原细胞瘤、胚胎癌、卵黄囊瘤、绒癌等均对化疗敏感;精原细胞瘤对放疗敏感。常用的化疗药物有长春新碱、博莱霉素、顺铂、环磷酰胺、放线菌素 D等。常用方案包括 PEI(顺铂、依托泊甙异环磷酰胺)、PEB(顺铂、长春新碱、博莱霉素)、PEB(博莱霉素、依托泊甙、顺铂)等[5]。目前通常选择 PEB方案,化疗时间为 1年至1年半。

良性生殖细胞肿瘤的预后良好。而在顺铂出现之前,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预后取决于组织学类型、原发部位及肿瘤分期,且预后均不良。如分泌型颅内生殖细胞瘤治愈率仅 5%,骶尾部恶性畸胎瘤治愈率也仅 5%~ 10%。在顺铂被应用于化疗以后,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是否被完整切除。目前手术切除加化疗,恶性畸胎瘤治愈率已达 75%。而卵巢肿瘤,不论成熟与否,治愈率已达到 90%以上[6]。当然,由于肿瘤可能复发,尤其是恶性肿瘤,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定期随访。

[1] Gobel U,Schneider DT,Calaminus G,et al.Germ-cell tumor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J].Annals of Oncology,2000,11:263-271.

[2] Heidenreich A,Kuczyk M, AlbersP. Molecular pathogenesi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in testicular tumors[J].Urologe A,1998,37:593-608.

[3] Schneider DT,Gobel U.Diagnostic value of elevated afetoprotein and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c hormone in childhood[J].Tumordiagn Ther,1998,19:101-107.

[4] 樊庆泊,黄慧芳.单纯性卵巢未成熟畸胎瘤肝脏周围复发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 [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10:613-616.

[5] Stenning SP, Parkinson MC, Fisher C,etal.Postchemotherapy residual masses in germ-cell tumor patients: Content, clin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is.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Testicular Tumour Working Party[J].Cancer,1998,83:1409-1419.

[6] XiaoH,Mazumdar M,Bajorin DF,et al.Long-term follow-up of patients with good-risk germ-cell rumors treated with etoposideand cisplatin[J].J Clin Oncol 1999,15:2553-2558.

猜你喜欢

生殖细胞畸胎瘤睾丸
超声诊断睾丸肾上腺残余瘤1例并文献复习
儿童巨大胸腺增生误诊畸胎瘤1例
颅内生殖细胞瘤放疗的研究进展
睾丸“犯拧”,赶快就医
颅内生殖细胞瘤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原发性颅内生殖细胞肿瘤全基因组甲基化分析提示生殖细胞瘤为原始生殖细胞起源
MRI在卵巢成熟性畸胎瘤中的诊断价值
成人成熟型睾丸畸胎瘤1例
GFRα-1在儿童未成熟畸胎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高频彩超在睾丸扭转诊疗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