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三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2011-04-11刘纯阳

湖湘论坛 2011年3期
关键词:资源农业发展

刘纯阳,陈 准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

关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三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刘纯阳1,陈 准2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

迫于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我们必须尽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义在于:对单一的农业发展目标进行转变,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手段进行转变,对传统的农业发展形态进行转变。要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顺利转变,必须从人才培养、技术进步和公共财政支持三个层面入手开展一系列的改革。

农业发展方式;循环农业;农业技术进步

一、为何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1.人口增长及其需求变化所致

民以食为天。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不可避免地对农产品的需求总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有限的甚至是在不断减少的资源状态下来确保农产品供给安全,已经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一个世界性课题,中国也不例外。如果任由传统、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延续下去,粮食安全危机、食品安全危机乃至农产品安全危机等等可能再也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者报告中的一种学术性语言了,而是有可能会离我们的现实生活越来越近。另一方面,在人口增长的同时,伴随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农产品的需求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以前是要吃饱,现在是要吃好。我们既有的农业发展方式是建立在以“吃饱”为主要目标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在内涵还是外延上都离满足人们“吃好”的目标还相去甚远。

2.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压力所致

(1)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迫使我们必须去寻找新的农业经济增长路径。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再也没有哪一种产业能像农业那样直接地依赖于自然并且显著地改变着自然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既是农业发展不可替代的投入品,同时自身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农业生产的影响。某种特定的农业发展方式既决定着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投入所取得的产出效果,同时也决定了其自身遭受损害的广度和深度。遗憾的是,承续多年的以“高投入、低产出”为特征的粗放农业发展方式在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带来了许许多多在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难题,诸如资源耗竭、环境退化、生态破坏等等,不仅影响到农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到人类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本身就是资源贫乏的国度,加上近几十年来农业及其他各种产业落后发展方式的影响,资源和环境压力更显巨大。

(2)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对于资源和环境破坏的影响已经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若不及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我国农业必将步入不可持续发展的衰亡之路。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破坏。化肥通过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两种途径进入水体,全国各大江河的干流中就有12.7%的水体受到污染,支流有55%的水体受到污染,靠近城市的湖泊普遍出现富营养化。农药对大气、水体、农田土壤及农畜产品也均产生了污染。我国受农药污染的耕地面积已达到1300~1600万公顷。部分地区的农产品中,特别是蔬菜中农药的残留量已超过国家标准的1~3倍。[1]除了化肥农药之外,各种废弃物的排放和存积也在日益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又一只拦路虎。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0年的调查资料显示,全国遭受“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10万平方公里,比1983年增加了2.5倍,有15%的农田受到影响,每年因此损失粮食120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2]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坏的农田面积达200万亩以上,有8000万亩以上的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全国利用污水灌溉的面积已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3%,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1.6 倍。[3]

3.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现阶段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富国强民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行动。新型工业化的要义在于,通过全面提升各产业的科技含量、在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的前提条件下实现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绝不是唯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现代农业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事实上,早在数十年前,农业国工业化问题研究的先驱人物张培刚教授就指出过,工业化本身就应该包括农业和工业两方面生产的现代化和机械化。因此,如果没有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就不可能实现正真意义上的新型工业化。

二、农业发展方式:需要转变的是什么?

1.农业发展目标的转变

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单一的,只注重经济效益,追求的是产量最大或者收入最高。为了实现产量最大和收入最高的目标,理性经济人(包括农民、企业)可以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但是这种只重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生态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做法已经让我们饱尝了发展所带来的恶果。青山不再,绿水难渔。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首先就要从转变农业发展目标入手。要将农业发展目标从单一追求经济利益逐步调整到经济利益、资源和生态环境利益以及社会利益三方并重的多元化目标追求上来。从经济利益方面考虑,通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后,依然要确保农产品产量增长和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基本目标;从资源和生态环境利益上考虑,要通过科技进步不断降低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和农业有毒有害物质排放,以确保山川美好,维持生态环境的良好循环;从社会利益方面考虑,要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形式,以满足日益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同时还要特别注重农产品品质改善和质量安全工作,以确保农产品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2.农业发展手段的转变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技术手段总体水平还不高,表现在:一方面,以人力和畜力为动力,以铁制手工农具为工具,以传统的精耕细作或者刀耕火种所积累起来的经验为主要技术支撑的小农经济的局面还大量存在,这种传统的生产手段和经营方式固然有其特有的优势,如环境污染程度低,劳动力资源利用较充分等,但缺陷也非常明显,如产能不高、自然资源利用率低、劳动强度大等。因此,以现代农业生产手段来替代传统农业生产手段应该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农业工程技术、农用化学技术以及农业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及其成果推广和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同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进步的迫切要求相比,现代农业技术和工具的采用还是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普及度不是很高,结构上分布不均衡。即使正在推广使用的一些现代技术手段大多也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排放、低产出的“石油农业”的痼疾,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不断改进农业生产工具和手段,尤其是要对水资源节约技术、新能源技术、农地保护与水土保持技术、生态维持技术、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开发与推广利用给予优先考虑和重点支持。

3.农业发展具体形态的转变

(1)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型农业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利用”的反馈环路型循环农业转变。在单向直线型农业形态中,要想获得更多更好的农产品,就必须以消耗更多资源和产生更多废弃物为代价,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双重压力越来越大。而在反馈环路型循环农业形态中,可以实现物质能量资源的多层次、多级化循环利用,要想获得更多更好的农产品,并不一定要以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同比增加为代价,进而可以达到“少投入、少污染、多产出”的理想目标。因此,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表现形式,循环农业不仅代表了未来农业长远发展的方向,而且也是当前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

(2)从无机农业向有机农业转变。无机农业主要依靠大量的化石能源投入作为农业增产增收的手段。这种农业形态虽然对于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作用,也为我国克服农产品短缺危机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是它的不足之处也异常明显,比如生产成本不断攀升,极易造成对土壤、水源、大气和农产品的污染和破坏,甚至会直接危及人畜健康等等。而有机农业主要依靠来源于生物的有机物质和有机能量作为农业增产增收的手段。它可以在减少化石能源投入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动植物生命体的内在活动机理以及外在发育环境来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由于有机农业在节能降耗、减少污染、增强地力以及改善农产品品质等诸多方面都具有良好效果,因此,必然成为后无机农业时代的农业主流形态。

(3)从小农经济下的分散农业向规模农业、集群农业转变。时至今日,我国依然存在大量的小农经济,绝大多数的农业生产都是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由于经营分散且规模不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直接面对千千万万个农户,所以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成本就变得十分高昂。如果能够通过合作或者联合的方式让农户之间整合起来(如建立农民合作社),或者让农户与企业之间联合起来(如建立“公司+农户”利益共同体),那么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就扩大了,单个农户、单个产品的发展问题就转变成了农业集群式发展的问题。原本分散的千家万户也顺利转变成了几个大的合作社或者利益共同体。这时,我们就只需针对这几个大型组织而不是千家万户来讨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问题了。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成本要小得多。

三、如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1.人才培养是核心

客观地讲,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多重因素,比如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资本、技术与人力等,但人是核心。因为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要靠人来创造,资本的使用要靠人,技术创新及其运用也是靠人。人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倡导者、践行者和受益者。要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人的培养是基础、是前提。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农业人才队伍,我国现代农业的建设进程就会十分缓慢,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愿望就会落空。为适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需要,我们必须从三个层次思考人才培养问题。

(1)要着力培养一支服务意识强的高素质农业管理者队伍。农业管理是一种服务性工作,农业管理者队伍只有牢固树立起切实为三农服务的意识才能真正实现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先进理念转化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质性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服务意识决定了管理水平,而管理水平则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速度和实际成效。为了增强管理队伍的服务意识和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当前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逐步消除现行各级政府在干部考核中的“惟GDP情节”,把节能降耗以及资源环境方面的相应指标也纳入干部工作实绩考核体系。第二,各地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环境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规划,以便明确本地在短期、中期和长期等各自不同阶段上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所应该达成的目标和任务,对其中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第三,要进一步提升各级农业主管部门针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决策水平及其执行能力。

(2)要培养一支适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需要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可以分为农业技术研究者和农业技术推广者两种类型。对于前者而言,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尽一切可能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聪明才智,以开发节能、降耗、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技术作为当前农业科技攻关的重点和方向,以便早日破除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技术瓶颈。而对于广大的农业技术推广者而言,除了要对他们(尤其是县、乡、村三级推广员)大力宣传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理念之外,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激发他们热衷于从事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有关的各种技术推广工作。

(3)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惜资源、爱环境”的“新型农民”。我们通常所讲的“新型农民”是与传统农民相对应的概念,一般是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一代农民。但是这种定义并没有把资源、生态和环境述求包含进来,因而不能够充分满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需要。与一般意义上的“新型农民”相比,适应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需要的“新型农民”应该具备更高的素质要求,除了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之外,最起码还应该具备“惜资源,爱环境”的特质。因此,我们建议在各类新型农民培养项目中要不断提升循环农业有关技术和技能培养的比例,同时还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纳入到新型农民培养的体系中来。

2.技术进步是关键

要摆脱当前我国农业“高投入、高消耗、高产出、高废弃”的不利局面,关键在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技术,逐步建立现代农业技术体系。要把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路径从过去严重依赖化石能源投入逐步转移到去化石能源化的方向上来。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是指由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现代高技术在农业科学技术领域的全面渗透和广泛应用,产生的以动物、植物、微生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为支撑性主导技术,以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农业工程技术、农业节水技术、海洋农牧业技术、农业空间利用技术、农用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等为相关技术体系的新型农业科学技术体系。[4]而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重点要搞好以下三种类型农业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工作。

(1)农业资源节约技术。资源稀缺是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的根本动力。我们之所以把农业技术创新摆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地位来看待,就是由于现存农业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农业要增长,农民要增收,根本出路还在于节约资源、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根据我国国情,我们应该大力发展节能、节水和节地技术。在节能方面,一方面要大力开发能耗较低的现代农业投入品,另一方面要不断开发新的替代性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能源等等;在节水技术方面,要大力发展灌溉农业和节水农业,大力推广喷灌、微灌技术,大力开发地面精细灌溉技术和非充分灌溉技术;在节地技术方面,关键是要在生物技术、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如通过生物技术进步培育更多更好的动植物优良品种,充分利用“3S”技术(即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球定位系统(GPS))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等等。

(2)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所谓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储藏、交易和消费的过程中,人类的各项活动不致于对于人类自身以及自然和环境产生损害和破坏。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涉及到安全生产、安全保装、安全储运以及安全消费等四个大的方面。具体包括以“高效、低毒、低残留”或者“高效、无毒、无残留”为显著特性的新型农药、化肥、除草剂、以及动植物生长调节剂技术,农产品标准化技术,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等等。要大力开发各种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加强生物防治,不断提高有机肥料的使用强度和推广力度。

(3)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除了上面所提到的要加强新型农药、化肥以及其它新型农业投入品的开发以便不断减少农业对土壤、水体以及大气圈的污染和影响之外,还要在水土保持技术,沙漠治理技术,农业废弃物回收与利用技术,生物多样性维持技术,农业生态修复技术等等多方面狠下功夫。

3.不断提升公共财政的支持水平是保障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需要公共财政的大力支持。近年来,我国在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力度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开端,并且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以2009年为例,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已经达到7253亿元,较上年增长21.8%。但是,在财政支农资金数额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其使用结构并没有得到明显优化,资金使用效率并没有得到明显提升,不能适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需要的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因此,要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提高公共财政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支持水平。

(1)增数量,调结构,重效率,促使农业公共投入从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变。在确保财政支农资金逐年稳步增长的同时,还要大力调整支农资金的投放结构和资金使用效率。一方面,要逐步调整现有的财政支农项目设置,让更多的节能降耗农业发展项目和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项目能够顺利进入到财政支农项目序列中来,并使这些项目的比例逐年提升。另一方面,要强化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果的核查工作,搞好项目跟踪,启动全程监督程序,以确保让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发挥更大的效果。

(2)综合利用财税政策工具,奖惩并施,合理引导市场主体自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对于自觉遵循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求的市场主体行为给予财政补贴或者实行税收优惠。而对于那些依然停留在以“高能耗、高排放、高产出”为特点的传统农业发展方式道路上的市场主体行为,可以考虑适当降低财政补贴水平或者提高税率水平,积极倡导循环农业理念,让“多消耗、多付费”、“谁污染、谁付费”的观念深入人心。

[1]曾希柏,陈同斌.农用化学品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J].科技导报,2000,(04).

[2]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发展的基础: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生态基础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0~2001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戴小枫.我国现代农业技术的道路选择、发展目标与优先领域[J].中国科技论坛,2002,(6).

F3

A

1004-3160(2011)03-0067-04

2011-01-27

1.刘纯阳,男,湖南沅陵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本与农村贫困;2.陈准,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本与农村贫困。

责任编辑:叶民英

猜你喜欢

资源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