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构建党群关系新机制

2011-04-11曹鹿琪

湖湘论坛 2011年3期
关键词:执政党政党利益

王 琴,曹鹿琪

(中共益阳市委党校,湖南 益阳 413000)

论构建党群关系新机制

王 琴1,曹鹿琪2

(中共益阳市委党校,湖南 益阳 413000)

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党群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执政党要因应变化了的新形势,迎接挑战,着力构建引领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的党群关系新机制。

社会转型;党群关系;新机制

中国当前正处在社会深刻变革的转型期,利益阶层分化、社会价值观重新定位,传统的党群关系模式式微。重构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党群关系新机制,是摆在执政党面前的新课题。

一、新时期党群关系的政治蕴涵与新挑战

1.党群关系的政治蕴涵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斗,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建立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人民从内心感激共产党,认定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建设新中国,并赋予党群关系以浓郁的情感。

其实,就其政治蕴涵,我们所讲的党群关系,也就是一般说的政党与公众的关系,在我国主要指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执政党通过政府政策去回应群众的要求,同时通过意识形态去影响人民群众;政党通过基层组织与群众建立牢固的联系;通过党纲去影响人民群众的认可度;通过宣传手段确立人民群众与执政党一致的理想信念,从而把人民群众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党群关系内含着:

一是政党与公众舆论的关系。西方国家的公众舆论会影响到政党提出的公共政策甚至政纲的变化;政党也会采取各种积极手段去影响媒体,从而影响公众舆论,着力于营造有利于本党选情的公共舆论氛围。当今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群众的利益意志和要求,制定政策,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法律,晓之于人民大众,营造党和人民同心同德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公共舆论氛围。[1]

二是政党与利益团体的关系。在西方,利益团体通过接近的方式去影响政党候选人,从而影响执掌政权后执政党的公共政策,利益集团成为政党的后援组织。当今中国,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人大和政协等途径,广纳贤言,畅通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表达渠道,调整和整合社会的多元利益诉求。

三是政党与普通公民的关系。现代政党往往需要通过各种公民性组织这个中介,各自联系一部分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主要依赖于广大党员与党的基层组织,通过严格的纪律要求党员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从而密切党群关系。

四是政党与各种自治性组织的关系。世界政治发展中自治性组织的大量出现,对政党的影响巨大,民众通过自治性组织谋求利益表达,迫使政党注重与各种自治性组织打交道。中国共产党也面临着同样的新情况。

我国的党群关系既体现了同时代世界政党与民众关系的共性,更彰显其与之的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是在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成长壮大的无产阶级政党,一部辉煌的革命史,也是党与人民血肉相连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人民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但人民的选择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改革开放的进程进入21世纪后,政党生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党群关系面临着新的挑战

(1)社会利益矛盾凸显对党群关系的挑战。

当前社会阶层分化,提出了执政党如何代表这些不同群体的不同利益的问题。社会贫富悬殊加剧,执政党如何代表并综合这些彼此对立的利益诉求?如何有效地协调利益关系,有效地防止社会的两极分化,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心理承受范围内享受改革的成果,这是新时期党群关系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2)社会组织作用日益显现,执政党不再是民意诉求的唯一选择,执政党的传统政治优势逐渐流失。

历史上,宣传、动员、组织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政治优势,人们表达利益诉求唯一选择的沟通渠道是执政党。当今中国,社会组织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日益显露,执政党不再是人们表达利益诉求时的唯一选择;执政党传统的政治资源和政治优势在逐渐流失。正确对待社会组织,寻求新的方式宣传?动员和组织群众,把群众牢牢团结在执政党的周围,是执政党面临的新挑战。

(3)信息化快速发展对密切党群关系提出了新挑战。

当今时代,互联网、数字电视、手机短信等新媒体大量涌现,覆盖广、渗透深,给人们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带来深刻的影响,对社会稳定构成很大威胁,对密切党群关系提出了挑战,当然,也为党群干群联系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

(4)主流意识形态对人民群众思想的影响正在淡化,社会成员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党的主导意识形态带来新的挑战。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P98处于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执政党用来引导社会,凝聚人心,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工具。在社会转型期,我国思想领域呈现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局面。价值观多元化给社会主义主导价值体系带来冲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人民群众的思想极为活跃,主流意识形态对人民群众思想的影响正在淡化;大众传媒产业化的发展,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控制力、宣传竞争力、宣传监管力和宣传吸引力提出了挑战。执政党在意识形态管理方面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团结和凝聚人心,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构建党群关系新机制

(一)提升党的执政绩效,把评判绩效的权利交给人民

党在执政中要有效控制公权力,顺利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力推动社会协调发展,以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要以较低成本最大限度地实现执政党的职能,提高执政效率,以此获得人民的广泛支持和拥护。要深切关怀人民的生存发展和人的价值尊严,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提升执政绩效的终极目标。要把评判绩效的权利交给人民群众,健全纠错机制,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增进爱民、亲民、为民的感情,着力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的尊严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关系。党的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方法,坚持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中培养和增进爱民、亲民、为民的感情,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做群众工作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只有将心比心,才能换取真心。要把老百姓的油盐柴米酱醋茶作为基层的国家大事、把教育组织服务群众作为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职责。我们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目标是什么?就是建设强大的国家,让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过上幸福的生活。老百姓最讲实际,把“油盐柴米酱醋茶”这些开门七件事做好了,解决他们的切实困难,他们就感谢党和政府,就会跟着党走,党就有号召力,党的各项事业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和智慧。

要抓住重点,着力改善民生。要纳入基尼系数控制在0.4以内的考核指标,大力发展经济,为改善民生提供现实的路径和强有力的物质支撑。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要加快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善和解决城乡特殊困难人群的居住条件。

要维护人民的尊严。人民尊严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为此,必须进一步强化公仆意识,在内在信念上尊重群众,政治利益上代表群众,思想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作风上深入群众,价值取向上为了群众,人民群众才能赢得尊严。人民尊严的核心是人民体面生存的权利,为此,必须进一步发展经济,奠定人民尊严的物质基础,进一步促进公平正义,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物质需求,保障人民有体面的物质生活。[3]

(三)建立健全以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为核心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以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为核心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核心是要在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时,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要有强烈的为民服务意识和高工作效率。积极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进一步搞好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政务公开,扩大公开范围,规范公开程序,把决策和执行过程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确保各项决策都能科学合理,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各项决策都能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必须进一步完善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度,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只有这样,党才能始终充满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以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作风、一流的业绩,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的生活。

(四)深化以人民授权关系为核心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以法制权、以权制权的权力监督体系建设

1.健全干部人事制度机制。在选举制中要着重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和竞争权;建立健全以落实人民群众的评价权、罢免权为核心的对领导干部的民主管理机制。要确立以人民意志为准绳、以民主选举为基本途径、以公开竞争为基本方法的用人机制。要由基层干部普选向高层干部普选过渡,由委任制为主向选举制为主过渡,最终实行选举制。要保证干部任用公开的前提下,让群众广泛参与,实现人民授权。伯乐识才较之于任人惟亲、压抑贤能,是一大进步,但其实质仍是人治历史的产物,群众拥戴与人民授权才是法制社会的必然选择。

2.推进以法制权、以权制权的权力监督体系建设。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明确权力运作程序,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防止权力滥用。加大经常性的主动的监督力度,监督关口前移,加强事前防范,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要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社会监督,以刚性的制度机制运作,增大腐败的风险,提高腐败的成本,震慑腐败份子,还清流于党的干部队伍,重树党的形象。[4]

(五)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党群关系新机制

在社会主义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现实力量。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众化,就是要使这个理论走出领导机关,走出中央文件,走出高层讲坛,把这个理论交给群众,变成人民群众用来维护自己切身利益的坚强盾牌,变成人民群众认识社会、变革社会、追求美好生活的锐利武器。当一个正当利益受到侵害的老百姓,指责党的干部不实事求是的时候,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术语在人民群众中就有了生命力。

我们的党、国家和人民,要有自己的精神支柱,要有自己的主导价值观,要有民族魂,这就是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要优化党的思想整合功能。改善思想整合方法,努力增强思想宣传工作的说服力和渗透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引导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要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赋予其亲和力和渗透力,从而增强宣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得这一精神力量转化为亿万人民群众巨大的物质力量,激发人民群众与党同心同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现代科技已解构了传统的政治生态,互联网所产生的政治影响将是巨大的。由此,我们要着力构建信息网络技术条件下的党群沟通新机制。在信息网络条件下的党群关系构建中,信息沟通与协调机制要着力于:一是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传媒网络;二是加强党的网络传媒主阵地建设;三是应用多样信息传播方式,实现党和人民的虚拟交流;四是要着力把一批党政人员培养成为精通党建软件开发和擅长交流的专家。

构建舆论引导和沟通机制。掌握舆论主导权,构建舆论引导和沟通机制,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是信息时代构建党群关系的必然要求。要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传媒以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整合原生态民意,把群众政治参与纳入正确轨道;弘扬主旋律,遏制网络低俗文化,营造党与群众共享共建的精神家园;依托互联网,畅通群众利益表达与民主监督渠道,构造群众自由有序表达、诉求利益的平台;发挥互联网的社会心理缓冲阀和调节器功能;探索网络反腐新机制,凝聚提升党群反腐共识。

(六)构建常态环境下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机制

1.健全群众利益表达和整合机制,为广大群众理性、有序地表达利益诉求提供制度平台。通过座谈、走访、信访、听证、征求意见、社会调查、舆情分析、传媒等方式进一步疏通和拓宽民意表达渠道。美国学者李普塞特把政党称为“冲突的力量和整合的工具”,对于执政党,尤其要发挥社会整合功能,实现社会阶层利益的平衡发展,把维护社会公平公义作为既定的职责。

2.建立健全党群和谐程度的考评机制。这个指标评价体系,包括基尼系数、信访数量、群体性事件发生率、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调查、一个地区内申请入党人数在群众中的比例、群众对领导干部的信任程度等。这些指标的综合,可以为党政机关了解党群关系提供统计学意义上的依据,也能够起到提示乃至预警作用。

3.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一是提高对群众生存发展状况的认识能力。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党对民生之艰难,解决民生问题任务之艰巨,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二是提高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能力。要善于把不同利益和不同意见整合为公共政策,以此确保人民分享改革成果。三是提高掌握群众思想动态的工作能力,加强社会舆情工作,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掌握群众思想动态,真实地了解群众的心声,及时发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四是提高对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能力。对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学会用思想教育、经济调节、道德规范和依法裁决等方法加以解决。

[1]祝灵君.党群关系的内涵及表现[J].学习时报,2011,(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朱有志,贺培育,伍新林.论人民尊严[J].红旗文稿,2010,(12).

[4]阎增余,刘景欣.当前影响党群关系的体制机制问题[J].理论动态,2005,(12).

D6

A

1004-3160(2011)03-0057-04

2011-03-26

1.王琴,女,湖南沅江人,中共益阳市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基层民主;2.曹鹿琪,男,湖南益阳人,中共益阳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党的建设。

责任编辑:刘剑康

猜你喜欢

执政党政党利益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利益链与新垄断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略论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