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学视阈下对中学师生冲突的审视及其调节策略

2011-04-09王志丽解永红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年12期
关键词:社会学权威冲突

王志丽 解永红

社会学视阈下对中学师生冲突的审视及其调节策略

王志丽 解永红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最普通、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冲突是师生关系的一种形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经常发生。社会学的分析为师生冲突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视角,首先在社会学视阈下界定师生冲突的涵义,分析中学师生冲突原因,然后从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教师权威,扩大师生沟通渠道,师生进行换位思考四个方面来调节中学师生冲突,为创建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参考依据。

社会学视阈;中学师生冲突;策略

一 师生冲突的涵义

1.冲突的涵义。

美国著名学者刘易斯·A·科塞认为冲突是“对有关价值、对稀有地位的要求、权力和资源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对立双方的目的是要破坏以至伤害对方。”[1]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认为冲突是“争夺、竞争、争斗、紧张及社会力量间明显的冲撞”。他认为冲突是无所不在的。[2]克林顿·F·芬克则认为:冲突是“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统一体由至少一种对抗性心理关系形式或至少一种对抗性互动关系形式相连接起来的社会情况或社会过程。”[3]美国社会学家特纳认为:“冲突是指各派之间直接的和公开的旨在遏止各自对手并实现自己目的的互动。”[4]他是从狭义方面来界定冲突的,从太广义的方面来界定冲突,会使得冲突起因和冲突本身难以区分。

2.师生冲突的涵义。

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在现实的教与学的环境中形成的特殊的双方互动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师生冲突多发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从社会学视角看,教师和学生的交往是一种社会性交往,双方的互动是一种相互作用的社会性过程,师生冲突也就是一种社会性冲突。借鉴美国社会学家特纳对冲突的定义,师生冲突是教师和学生直接或公开地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去阻止对方的行为从而实现自己目标的互动关系。师生冲突的本质在于他们来自相对不同的两个社会,是两个社会在冲突。

二 师生冲突的原因分析

1.社会所赋予的师生社会角色的不同。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教师是学校中的核心人员,是从成人世界的思想和角度来对受教育者教育,社会赋予了教师一定的权威,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中学生独立性较差、成熟的思想还未定型、知识还不系统、自我意识和调控能力还较差,是受教者,相对处于被支配、被控制的状态。在课堂教学中,发生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主要社会属性是“控制与服从”,“控制是教师的社会行为的社会学本质”。[5]师生间这种角色差异性,如果不能很好的协调,就易发生师生冲突。

2.师生社会价值取向的差异。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中学生交换思想、分享知识的互动过程,而教师和中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价值取向。教师的社会价值取向是以成人价值判断为标准,按成人的思维标准对中学生的态度、品德、世界观、人生观等进行培养。教师教学是把教材的内容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材是一种客观的教学内容,是能加于中学生已有经验之上的一种新的特殊经验,内容是不变的。然而,中学时期是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形成和发展期,有很大的可塑性但也有很大的叛逆性。其价值观的形成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近几年科技、信息、网络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学生在行为方式、思维、价值观、语言等方面更加追求自主、个性、自由、新潮。中学生并不遵循教师、学校和社会所导向的模式进行发展,相反,很多学生在青春期逆反心理的作用下,会做出许多另类的行为来表现自己。教师一般会对这种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甚至惩罚,如果学生能够理解教师的用心,则较易改正错误,否则师生易产生冲突。[6]

3.教师权威的削弱。

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认为权威是导致社会内在冲突的一个重要条件。权威者主要是维护自己的权威,“弱者”则努力摆脱权威的控制。吴康宁把教师权威分为:教师的制度权威(社会认定的)和教师的实际权威(学生认可的)。随着知识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学生可以通过多样的方式、各种渠道如网络、电视、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等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随时了解各种最新信息和知识,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不再只限于教师的传授,对教师的依赖也逐渐下降。在某些方面,学生的知识可能比教师还丰富。一些教师由于各种生活压力,没有时间看书、学习,思想保守,往往在某些方面已落后于学生。因此,教师在学生学习经验中渐渐失去了第一主角的地位。[7]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已经受到挑战和威胁。

三 调节师生冲突的策略

从社会学视角看,师生冲突也有正向功能。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认为,矛盾和冲突不能压制,而应让它表现出来,这有利于不同观点的表达和情绪的宣泄,使对立情绪在人的心理上得到平衡,从而有利于矛盾的缓和与解决。现代师生冲突观则认为,师生在交往的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发生冲突,即使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也潜伏着冲突的危机。师生冲突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必然的现象。[8]虽然冲突是普遍存在的,但它还是不利于良好的课堂气氛,如何降低师生冲突的激烈程度,合理调节师生冲突对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有重要意义。

1.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的低下与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了。”[9]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网络、计算机、资源库等信息化系统迅速应用到学校教育中,使师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学习途径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改变自己的角色。教师应是“发掘新资源的引导者”“整合新思想和新技术的组织者”,懂得运用网络收集掌握大量的知识信息,指导学生对知识和信息重组整合,走在时代的前沿。教师要尊重每个中学生,每个中学生都是成长中和发展中的人,有自己的思想、情感、人格、品质、特长、兴趣、爱好等。《学会生存》说:“从终身教育的立场和当前人类知识的现状来看,把教师称为‘师长’,教师的职责表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10]《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说,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11]

2.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教师权威。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把权威分为传统权威、感召权威和法理权威。美国学者R·弗顿和L·罗伯特参照韦伯的权威理论,把教师的权威分为制度性权威和个人权威,制度性权威是教师在学校的法定地位产生的权威,又可分为传统权威和法定的权威,前者是社会文化传统中社会所赋予的教师的身份和地位而形成的权威,后者指由教育法律、法规、条例等获得的权威。个人权威是教师通过努力来获得的,包括其专业知识、人格魅力、道德品质等产生的权威,它又可分为感召权威和专业权威,前者指由教师个人魅力如人格、品德、学识等获得的权威,后者指由教师教育教学方面的特长而获得的权威。教师要维持和发展自己的权威,就要对权威有正确的认识,要合理地运用制度性权威,科学地规范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同时教师也要在教学中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给中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合理运用权威就是要避免滥用权威,在教学中不能对中学生过于控制,要尊重中学生的权利和他们的个性、思想、兴趣、行为等。中学生有很大的向师性也有极强的叛逆性和独立性。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个人权威,即教师要大力提升个人魅力和教育教学方面的特长。教师具备了所任教科目的知识、技能和教育专业的素养、技巧,提高了自己在知识、技能、人格等方面的魅力,就能在中学生心目中形成很高的威望。

3.教师要掌握沟通技巧,扩大师生沟通渠道。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坚决相信,学校里往往带来很大不幸的冲突,大多数根源就在于教师不善于同学生们谈话”。他还说“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会有一根很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教师讲的话发生共鸣,教师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挑准音调。”[12]教师要加强师生双方的思想沟通,扩大师生沟通渠道。随着中学生对网络的普遍使用,可利用网络的优势来与中学生进行沟通。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中学生,接受资讯的渠道广、速度快,自己生理上已经是成人了,但心理上还不成熟、敏感脆弱、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对问题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渴望与教师和家人有自由、平等、民主的沟通。此时,教师应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可以利用e-mail、QQ、手机、日志、微博、日记、书信、访谈、观察、活动、卡片等多种沟通途径了解由家庭问题、生理、心理问题所引起的情绪变化及原因,和中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师生冲突发生的伊始一般都不是对抗性的,这就需要教师运用高超的教育艺术来把握住课堂变化的脉搏和发展趋势,及时采取灵活有效的应变策略,使其向良性方向发展。[13]教师和中学生沟通时要注意沟通技巧,如幽默、委婉、含蓄、反语、模糊等灵活的方式,同时沟通时要时刻面带微笑,认真倾听中学生的诉说,从内心接受学生,尊重学生。

4.师生进行换位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中学生由于受教育背景、生活阅历、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及各自社会角色不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差别较大,此时师生要能进行换位思考。中学生要能从老师的位置去思考教师的教学,老师要能从中学生的位置去思考中学生的学习,这样既能使中学生理解教师教学的方法和目的,又能使老师了解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特点。当教师对学生缺乏充分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某些观点或行为难于接受时,如果教师通过扮演学生的角色,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体验一下学生的感受,就可能会更好地了解和接受学生。另外,如果也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学生就可能理解教师渴望自己成才的迫切愿望,学生就自然消除了对教师的抱怨,甚至是对立的情绪,从而更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14]

[1]何景熙,王建敏.西方社会学史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85.

[2][3][4]乔纳森·H·特纳.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245.

[5]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58.

[6]王君红.师生冲突的社会学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9(10):14.

[7]李玢.世界教育改革走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58.

[8]张丽.师生冲突的起因及调控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1(2):26.

[9][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7-108.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6.

[12]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156.

[13]陈贵虎.社会学视角中的师生冲突[J].中国成人教育,2008(3):24.

[14]吕芝,王思芸.班级管理中师生冲突的应对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1(3):49.

On Conflicts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Middle Scho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Wang ZhiliXie Yonghong

The paper defined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under the guide of sociology,analyzed why it is inevitable for the teachers in middle school to conflict with students.The paper also discussed what relationship should be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how to apply the authority of teachers to expand the communication chance to establish a new typ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Empathy can be taken as a tool to adjust the conflicts and to build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conflict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policy

G456

A

1672-6758(2011)12-0003-2

王志丽,在读硕士,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2009级,重庆·北碚。研究方向:课程论与教学论。邮政编码:400715

解永红,教师,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第一高级中学,河南·新乡。邮政编码:453200

Class No.:G456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猜你喜欢

社会学权威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
权威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