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语境下教师批评应答语的顺应性研究

2011-04-09曹佳

关键词:支持性言语语境

曹佳

(中国民航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300)

汉语语境下教师批评应答语的顺应性研究

曹佳

(中国民航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300)

教学活动中,批评是教师对学生采用的教育手段之一,但学生并非完全被动、无目的地作答。在对教师批评应答语界定基础上,分析了其语言表现和语用功能;并根据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指出它们是与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相互顺应的结果。

批评应答语;语用功能;顺应理论

批评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批评作为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进行研究,并阐述其与礼貌原则的关系。但是,对批评应答语的研究相对较少(Garcia[1],Nguyen[2],匡文艺、郭富辉[3],赵英玲[4]),而且,很少解释语言使用者选择语用策略的心理、社会动因。本文以Verschueren[5]的顺应理论为基础,试图动态、综观地描述和阐释教师批评应答语在汉语语境下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并分析其语言策略选择是如何顺应心理、社交、物理世界的,旨在揭示批评应答语的语境顺应性特征和语用理据。

一、教师批评应答语的界定

批评是批评者以语言对被批评者的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的言语行为[6]。教师批评言语行为是指通过客观指出学生的缺点、错误,使学生产生正确的思想认识,从而促使其产生积极行为、自觉进行改正。批评是双向交流过程,本文只研究其中的一个侧面,即学生对教师批评语做出的相应表态反应,并且,只包括言语,不包括行为。

参照Edmonson[7]和Blum-Kulka[8]对言语行为的分析,批评应答语分为中心言语行为(head act)和支持性言语行为(supportiveact)。其中,中心言语行为是实现批评应答语的中心,支持性言语行为用以帮助、调节批评应答语的实现,通过解释、辩解、否定等加强、缓和其语势。不同专家学者用不同术语表示支持性言语行为:Chen称其为interactionaloverinformativeness[9];Edmonson把其命名为supportive move和supportive act[10];Blum-Kulka称其为supportivemove和auxiliaryspeechact[11]。需要指出的是,中心言语行为和支持性言语行为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即中心言语行为可能位于支持性言语行为之前或之后。

本文侧重于描述被批评者(学生)对批评者(教师)的应答语。作为被批评者,学生并非完全被动、无目的地应答。因而,在使用中心言语行为对教师的批评回应之后,还会提供一些附加的信息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心理特点,以满足交际目的,顺应语境特征。

二、教师批评应答语的语言表现

为了更直观、清晰地了解教师批评应答语,笔者根据参与观察(participantobservation)和非参与观察(non-participantobservation)收集到的自然语料,讨论教师批评应答语的语言表现,主要包括:承诺语、解释语、直接否定语、祈使句、反问句。归纳起来,这些语言手段隐含了被批评者的两种态度类型:接受和否定。

(一)承诺语

被批评者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损害了他人利益,可能同时对自己产生了不利影响时,可以通过承诺弥补型言语行为进行更正、弥补。承诺语是大多数学生对教师批评语采取的应答语形式,通常包含道歉、许诺等言辞。它可以对错误行为进行有效更正、弥补双方的关系。

例1:老师:我听说今天在课堂上你公然和老师顶撞,有这么回事吗?

学生:是的,对不起,老师,是我不对。

老师:你怎么总是出问题呢?

学生:我向您道歉,老师。下次我一定注意。

一名学生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完成PPT作业,老师要求不能读幻灯片,要用自己的语言展示给其他学生,但该生却自始至终读下来,因而,老师在课堂上对该生实施批评。这是课后辅导员老师找该生的谈话。老师直接指出其错误所在“今天在课堂上你公然和老师顶撞”,期望学生承认自己的错误。该生主动认错,并且用支持性言语行为承诺“下次我一定注意”,表明认识到自己的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愿意弥补。

(二)解释语

在这一类型中,支持性言语行为是对中心言语行为的解释说明,它经常发生在道歉之后,是对错误行为的一种补充解释说明。

例2:老师:你怎么又迟到了?说说为什么我的课你在两星期迟到三次?

学生:老师,实在抱歉。因为我们这周末晚上有个很重要的考试,我近来复习得太晚,所以早上有点起不来。

由于一名学生上课又迟到了,老师对其实施批评。学生在道歉后,紧接着用支持性言语行为“因为我们这周末晚上有个很重要的考试”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以表明自己的迟到是有原因的,力图把错误行为的程度降低。

(三)直接否定语

直接否定语通常是通过否定词“不,没有,不是”等结构实现,即被批评者利用直接否定语对批评者的批评提出异议,或直接反对。

例3:老师:你这学期成绩怎么这么差,是不是光顾着谈恋爱了?

学生:不是这么回事,我确实是边谈恋爱边学习,可是我觉得谈恋爱是对我学习的促进。

学期末老师找一名总成绩较差的学生谈话,旨在批评其由于恋爱而影响了成绩,但学生使用直接否定语“不是这么回事”,并且用支持性言语行为“我觉得谈恋爱是对我学习的促进”,隐含“老师分析错了”之意。这是对批评的否认,究其原因,或是由于老师的批评是不公正的,或是由于学生故意否认事实。

(四)祈使句

对教师批评应答语进行调查发现,祈使句的使用多用来表示被批评者对批评语的否定,句子里多含有“别,不要”等词语和“啊,吧”等语气词,表示主观上否认批评,希望对方重新考虑批评内容。

例4:老师:你为什么课上一直在玩手机?

学生:不是,我没有玩手机,别冤枉我啊!

由于老师发现一名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在玩手机,课后找到他。老师的批评“课上一直玩手机”,隐含着预设信息“你没有听课”,而学生气愤地进行否认后,利用祈使句“别冤枉我啊!”隐含着“你的批评是错误的,别乱批评”的意思,让老师无法继续进行教育,弱化了批评的效果。由于学生心理上对老师的批评持否定或敌对态度,因而难以取得批评的预期效果。

(五)反问句

反问句的作用是对于事实或道理用反问的语气来加以肯定或否定,以达到加强语势的目的[12]。教师批评应答语中,反问句的使用显然威胁批评者的积极面子,影响批评效果。毫无疑问,采用反问句仍是对批评的否定,语言相对激烈、是对批评者观点的攻击。

例5:老师:你把卷子交上来!

学生:时间没到,我为什么要交卷子?

老师:没到写作文时间,你已经把作文写完了,这符合考试要求吗?

学生:我不交,我又没抄袭,这是我自己写的作文,凭什么要收我的卷子?哪条考试规则要求我交卷了?

在一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中,没到写作时间,一名学生提前把作文写好了,老师要求其停止答卷。根据考试要求,考生应该按时间、按步骤完成考题。这名学生不但用中心言语行为“我不交”进行反驳,还在支持性言语行为中采用反问句争辩“凭什么要收我的卷子”“哪条考试规则要求我交卷了”,通过质问要求老师指出考试规则,实则是对批评语的质疑。反问句加强了否定的语势,实行了言语冲突。

三、批评应答语的语用功能

教师并不是纯粹为了批评而使用批评话语,而是为了实现特定的交际意图,这也是批评语存在的语用理据。同样,批评应答语也有存在的理据,它的功能受语境条件和交际发展的影响。本节结合其语言表现,根据顺应论探讨批评应答语的语用功能。

(一)维护师生关系

中国社会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而该思想标准之一对“权势关系”高度尊重,即尊敬长者,同时接受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及相应的责任,以及适当的行为准则。中国人非常注重和谐社会次序及固定的等级关系,即“礼”,它指的是得体和礼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上级和下属,处于下级的人应该对处于上级的人尊重、服从。所以,长久以来“等级关系”和“礼”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传统上,“师道尊严”的概念一直植根于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与地位,学生必须服从教师的教导,教师的批评也是极其正当的。正是这种起主导作用的权势关系决定了某些批评策略及应答策略。但是从九十年代开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开始流行,要求尊重学生的权利,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所以,教师批评语和应答语策略的选择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维护面子需求

由于批评是“固有的面子威胁行为”[13],每一个典型人(modelperson)都注意在公众中的自我形象,既有积极面子又有消极面子的需求[14]。鉴于和他人的关系,一方面,中国人倾向于把个人放到整体中,从而取得和谐、平衡、稳定;另一方面,中国文化是以他人为取向的,更注意交际中他人的面子需求。因此,在批评及应答过程中,批评者和被批评者在选择语言策略时,都会力图维护自己和对方的面子需求,从而维护身份形象。批评者借助批评语质疑、批评对方,是对其形象的损害,被批评者通过否定语应答,是维护自己的积极面子需求。

四、批评应答语的顺应性特征

Verschueren[15]的语言顺应理论为诠释语言使用过程中的策略、话语等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理论框架。该理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连续不断地做出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是由语言内部(即结构)或者语言外部的原因所驱动的。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进行选择,是由于语言具有三个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选择不是按机械的方式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间的固定关系做出的,而是根据具有高度灵活性的原则和策略做出的”,顺应性指“人类得以从一系列范围不定的可能性中进行商讨性的语言选择,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这三种特性互为关联,但以顺应性为主要特征。

根据顺应理论,选择是在语言结构的每一个层面进行,语言使用过程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对语言结构与语境相关成分之间相互顺应的过程。语境顺应的需要就是语言选择的语用理据。批评应答语有很强的语境顺应性,本文中,被批评者选择某种语言形式和言语行为来进行应答,本质上就是顺应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的结果,是为了实现交际意图、满足交际需要。因而,语言策略的选择必须顺应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

(一)心理因素制约下对歉疚情感的顺应

毫无疑问,语言交际是心理与心理之间的交流。心理世界主要涉及交际者的性格、情感、信念、愿望、动机等心理因素。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和听话人心理世界的过程。在批评应答语中,应答者选择的语用策略正是对其心理世界的一种顺应,即通过支持性言语行为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体现歉疚的心理。

例6:老师:是老师课讲得不好,还是近来你一直忙着别的事?

学生:实在对不起,老师。最近家里出了点事。

学生已经连续三次没有来上课,课下老师联系到该学生,对其实施了“自责式”批评。这种批评表层结构为道歉语,但实则是批评者通过自我责备的形式,促使被批评者反省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达到批评的目的。因而,作为被批评者,学生很容易感受到老师实施批评的诚意,在心理上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感,而且在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感到惭愧的同时,又用支持性言语行为“最近家里出了点事”解释了原因所在,从而顺应了心理上渴望被原谅被理解的动机。

(二)社交因素制约下对师生双方不平等地位的顺应

社交世界包括社会场景、社会环境、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准则。这里的交际者的言语行为要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制约。语言选择必须要得到公共制度的认可,并取决于从属与权威,或者权力与亲和这类关系[16]。从下例中可见权势关系是如何影响批评应答语的语用策略的。

例7:老师:你以为你是一个团支书,就不把我的话当回事了,是不是?就你那个小官,我让你当你就当,我不让你当你就什么都不是!

学生:老师,这是有原因的。请您给我一次机会,听我解释……

在本例中,学生由于特殊原因没有按时完成老师交待的工作,辅导员老师找该学生谈话。老师不使用任何言语缓和剂,使用典型的面子威胁行为“小官”“什么都不是”等,直截了当地对学生进行批评。同时,鉴于师生之间的权势关系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学生使用支持性言语行为“请您给我一次机会,听我解释……”,试图挽回局面,其心理正是顺应了社交世界传统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三)对物理世界的顺应

物理世界主要指时间和空间指称。在很多情况下,交际双方在物理世界中所处的位置对于决定某些语言选择及其意义有很重要的作用。另外,身体姿势、手势、注视、打扮、身体状况、生理特征等与发话过程与释话过程中的种种选择大有关系。下例中应答者的语言选择正是顺应了当时的物理世界。

例8:老师:你是不是忘记了这是一次闭卷考试?

学生:对不起,老师。我不看了,自己答。

期末考试时,一名学生抄袭被监考老师发现,老师巧妙地提醒学生这是“闭卷考试”,即通过间接言语行为来达到批评目的。被批评者立刻意识到所犯错误的后果,因而,在道歉之后,立即用支持性言语行为“我不看了,自己答”来表达悔过之意,希望能够继续考完。应答者的支持性言语行为正是顺应了当时的交际语境,即在考场上应接受老师的间接批评,并争取能继续参加考试,不影响考分。

五、结语

批评语及其应答语普遍存在于人类交际中,本文就教师批评应答语从语用学角度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它的语言表现和语用功能。研究表明,教师批评应答语的选择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语言使用者顺应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结果,是交际者为实现交际意图进行选择的结果,具有语境顺应性。总之,批评应答语作为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研究,能够拓宽言语行为研究的视野。

[1]Garcia C.Reprimanding and Responding to A Reprimand:A Case Study of Peruvian Spanish Speaker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6(26):663-697.

[2]Nguyen M T.CriticizingRespondingtoCriticisminAForeign Language:A Study of Vietnamese Learners of English[D].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Auckland,2005:130-131.

[3]匡文艺,郭富辉.批评语及其应答语的会话分析 [C].第七届全国语用学会议论文,2001:5-8.

[4]赵英玲.英汉批评言语行为语用研究 [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2):69-71.

[5][15][16]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51-68.

[6]胡培安.批评的构成性准则和策略性准则 [J].修辞学习,2003(1):16-17.

[7][10]Edmonson W.Spoken Discourse:A Model for Analysis [M].New York:Longman Group Limited,1981:27.

[8][11]Blum-Kulka S,Olshtain E.RequestsandApologies:A Cross-culturalStudyof SpeechActRealizationPatterns[J].Applied Linguistics,1984,5(3):196-213.

[9]Chen Xinren.The Pragmatics of Interactional Overinformativeness[D].UnpublishedDoctoralDissertation.Guangzhou: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1999:2.

[12]刘月华,潘文娱.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M].商务印书馆,2001:794.

[1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26.

[14]Brown P,Levinson S.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Usag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61.

Teachers'Criticism Responses in Chinese Context: an Adaptation-based Approach

CAO Ji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Tianjin 300300,China)

Criticismis one of the methodsin teaching process.Howeverthe students do notalways respond tocriticism in a passive and aimless way.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teachers'criticism responses,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ir linguistic realizations and pragmatic functions.Finally,according to Verschueren's adaptation theory,it concludes that criticism responses adapts to language users'mental world,social world and physical world.

criticism responses;pragmatic functions;adaptation theory

H030

A

1674-7356(2011)04-0084-05

2011-11-06

曹 佳(1975-),女,吉林公主岭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用学,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支持性言语语境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幼儿游戏中实现深度学习的支持性策略研究
小学1~6年级师生关系特点实践研究
提高材料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支持性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关于冬天
国家形象修辞中的核心话语和支持性话语*——基于H7N9与SARS时期官方媒体报道的分析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